内容简介
本书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相统一,紧紧围绕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与“三个进一步解放”、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中国梦”、与依法治国等的关系展开研究和论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以上若干重大关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进行了宏观、系统的梳理。
作者简介
唐 踔 男,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法学博士,贺州学院副教授,贺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贺州市人民政府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贺州市委宣讲团成员、贺州市委机关党刊《今日贺州》专家智库专家。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农”问题。在《探索与争鸣》《现代财经》《北京教育》《前沿》《特区经济》《党政论坛》等期刊,《解放日报》《广西日报》等报纸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项。
第一章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自身系统性的内在要求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四、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
第二章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二、正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三、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现实意义
四、努力探索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第三章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的方向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二、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第四章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一、全面深化改革为何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二、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着力点
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中国梦”
一、“中国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
二、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三、以实现中国梦为坐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四、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第六章全面深化改革与“三个进一步解放”
一、“三个进一步解放”的关系
二、全面深化改革与“三个进一步”的关联
第七章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公平正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当前我国社会公平正义面临的挑战
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八章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
三、促进深化改革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第九章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习近平深化反腐倡廉建设思想
二、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第十章全面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
一、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
三、改革与法治良性互动的主要路径
第十一章全面深化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二、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的鲜明特点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及现实要求
四、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要求和着力点
第十二章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一、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统一
二、必须坚持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统一
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四、必须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统一
五、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与党的领导方向性的统一
、必须坚持问题倒逼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
八、必须坚持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的统一
第十三章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领导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决定》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决定》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自身系统性的内在要求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明确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更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35年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和忧患意识,毅然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回首中国改革的伟大征程,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给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的,就是在改革从试点向推广拓展、从局部向全局推进中不断发展的”。本报评论员:《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载《解放军报》,2013年11月14日。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5页。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的特点,阐明了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定性。从性质上来看,改革就是要完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完善不适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个领域的改革措施和政策不配套,各方面改革相互牵扯甚至掣肘,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比如说,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的直接干预,更多地运用法律、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体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的改革经历了由点到面、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体制向政治和其他领域改革逐步推开的过程。中国的改革最早是在农村取得突破,进而对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要求。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更加迫切。1986年,邓小平再次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他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基层民主,党内民主等进一步发展。因此,改革自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非常高。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系统的思维,科学谋划改革方案和具体举措,加强统筹协调,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种重大关系,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机衔接,使之产生共振效果,形成强大合力,放大改革效应,确保改革的成功。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习近平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载新华网,2013年1月1日。在这里既提出了一个认识任务,也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这就是历史的思维方法。将改革实践置于30多年的长时程进行考察,则其功能和作用会更加清晰和明显。习近平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改革,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从历史的视角看,改革的巨大功能和伟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改革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的伟大实践造就了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实践和历史证明,改革这一创造性的伟大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王立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发展——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载《东岳论丛》,2014年第7期,第62-69页。。35年来,改革的伟大实践,带来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带来了人们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在过去的35年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0美元上升至5680美元,由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收入国家,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有的,也是举世公认的。马光明:《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载《观察与思考》,2014年第1期,第8-11页。可以说,坚持和推进改革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期中所进行的最伟大的实践。
(二)改革实践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和源泉。中国的改革实践为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丰厚土壤和永恒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深层的根据,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建立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国有企业改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些崭新实践提供的经验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样伟大而富有成效的实践中,我们党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充满创新智慧的重大思想理论,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新鲜内容王立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发展——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载《东岳论丛》,2014年第7期,第62-69页。。回顾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改革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而在实现“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有机统一过程中,改革开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逻辑起点”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无古人,又无成功模式可以模仿,因而这条道路的不断拓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也伴随着争论与交锋。如何澄清模糊认识,统一人们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进?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回答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问题,澄清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疑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归根到底仍然靠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法宝。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做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特别引用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一段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此举意味深长。习近平紧接着指出:“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载《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经验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以来的30多年,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社会,全面改革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部西部,对外开放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成功开启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0多年来的中国经历的历史性巨变,雄辩地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必须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正路。
改革开放也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序幕,从那时起到现在,改革开放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特征和最强大动力,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步发展历程和每一个发展阶段。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人类历史并不是只经历一次选择、经历一次改革就可以一劳永逸,今天,发展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唯有改革才有突破,才有新的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正处在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要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能否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深层体制的弊端和利益固化的藩篱,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进一步开拓前进。正是从这个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定不移推进各项改革事业,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载《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一)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指出,“我党抓革命、搞建设、干革命事业从来都是为了解决国家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种种现实问题与困境。”习近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载《新京报》,2013年11月14日。在过去的35年里,中国已经步入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8%左右。在1978-2012年间,GDP总量也由最初的36452亿元人民币快速增长到519322亿元人民币,GDP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0%增长到2012年的95%,人均GDP水平在2012年已超过6000美元大关,这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国家综合国力得到了持续增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国际上称其为“中国奇迹”。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行政改革,促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也使得市场化水平大幅提高,而且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然而,我们党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道路上仍然潜伏和隐藏着一系列的矛盾与危机。习近平立足于国家长远发展,明确指出,“国家发展道路是艰辛和曲折的,遭遇各种矛盾和挑战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在国家未来发展道路上,将会面临更多的艰难困苦。譬如: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亟待转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公平、公正、协调、可持续等问题亟须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根本转变,城乡区域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居民收入分配的明显差距等;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不高;一些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问题——教育、治安、生命安全、环境、就业、住房、医疗保障等亟待解决,一些贫困山区和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低,社会矛盾愈加严峻;在政府部门内部,目前仍然存在着贪污腐败的现象,某些领域的严重腐败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毒瘤,反腐大旗需要高高举起,并且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作风也需不断改进……解决以上问题和矛盾的关键抓手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载《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3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事实就是这样。我国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在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上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三个转变”,即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主要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应该讲,这些思路是正确的。问题是,怎么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曾经采取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给农民提供买家用电器的优惠,激发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来拉动经济;我们曾经考虑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老百姓无后顾之忧,减少储蓄额,来促进消费;我们曾经下达一个又一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帮助他们克服发展中的困难;我们曾经通过组建一个又一个国有大企业集团,增加经济竞争力,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我们也曾经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刺激办法,来应对危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等等,等等。这些措施,有的立即见效,有的成效很少。有的地方,原来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发生了。这几年,各地因征地、拆迁、污染等问题,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越闹越大,也引起了我们思考。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思想观念的障碍,有体制机制的痼疾,有利益固化的藩篱。归结起来,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就是要深化改革。李君如:《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载人民网,2013年12月25日。而且,根据几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光靠单项改革也无法解决这些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问题,因此,不仅要改革,还要各项改革相互配套、协同推进的全面改革。所以,习近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思想,不是偶然的,是我国进入发展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的社会现实对我们党提出的客观要求。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解决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变得更为复杂艰难。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等。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载《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接受俄媒体专访引用〈时间都去哪儿了〉》,载新华网,2014年2月9日。
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习近平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必须向改革要办法、要动力。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马光明:《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载《观察与思考》,2014年第1期,第8-11页。。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尤其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拓展上。实践要求,要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必须紧紧抓住“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规范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促进社会治理的作用;要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紧紧抓住“权力和权利”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更加充分地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更加有效地加强对权力运作的制约与监督;要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紧紧抓住“个性和共性”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更加广阔的世界视野提升中国文化境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要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必须紧紧抓住“管治和共治”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机体在加强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紧紧抓住“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全面深化生态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更加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总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一个方面的拓展,都迫切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道路拓展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