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出版时间:2013年5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社会思潮蕴含着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本书在对社会思潮的概念进行重点界定的基础上,从评价论视角分析其本质及运动规律,进而把社会思潮的运动与社会风险、社会控制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社会思潮易被误导而引发社会
作者姓名: 丁祥艳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8
内容简介
社会思潮蕴含着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本书在对社会思潮的概念进行重点界定的基础上,从评价论视角分析其本质及运动规律,进而把社会思潮的运动与社会风险、社会控制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社会思潮易被误导而引发社会失序的风险,并重点论证了引领社会思潮是通过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实现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转型这一客观“社会存在”出发,分析我国社会思潮的多样化趋势及其鲜明特点,并进一步阐释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实现社会整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最后,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根据进行重点探讨,并进而探索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
作者简介
丁祥艳 男,1973年10月生,汉族,湖南隆回县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2005年6月于广西师范大学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学位,2010年1月于上海大学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博士学位。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4项,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绪论
第一章 社会思潮的评价论本质
第一节 社会思潮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民众评价活动
第三节 社会思潮与社会舆论、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四节 社会思潮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第二章 社会思潮的形成和传播
第一节 社会思潮的形成和运动
第二节 社会思潮的传播
第三章 社会思潮与社会风险、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思潮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思潮的误导与社会失序的风险
第三节 引领社会思潮,实现社会控制
第四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的引领与社会整合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的多样化社会思潮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多样化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第三节 社会思潮的引领与和谐社会构建视域中的社会整合
第五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据
第一节 应对风险,走向和谐:党的理论自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第三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评价论阐释
第六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原则和路径…
第一节 引领社会思潮应坚持的原则
第二节 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黑格尔在其著作《法哲学原理》中认为,社会群体通过“有机”方式和“无机”方式这两种现实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意志和意见。借鉴于黑格尔的论述,陈新汉教授认为社会群体既通过“有机”方式表达意见,也通过“无机”方式表达意见。前者就是社会群体主体的权威评价活动,后者就是社会群体主体的民众评价活动,包括社会舆论、社会谣言、民谣和社会思潮。民众评价活动具有权威性,并通过“良心”机制和“强制”力量机制体现出来。但民众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使得它自身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容易被民众领袖和权威机构误导,由此便产生了民众评价活动所特有的悖论。被误导的民众评价活动往往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向,对社会产生放大了的危害。因此,民众评价活动需要正确疏导,否则会给社会的有序发展带来风险。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抵御风险,走向和谐已是当代中国最实际的呼声。我党一直强调提高抵御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强调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且党的十六大把提高抵御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作为党所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进入新世纪,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需要我们提高防范、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要求对包括社会思潮在内的民众评价活动进行正确的疏导。党的一些重大会议和理论文献都十分重视如何引导社会思潮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鲜明地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命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再一次重申,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社会思潮是民众评价活动的一种现实形式,我们应该对其加强研究,并把握其发生、发展的运动规律,从而对其实施正确有效的疏导、引领。由此,我常常深思:从哲学的评价论视角看,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社会控制到底有多大的关联?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强,网络化日趋深化的时代,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成功实现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正是这些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促使我面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以“社会思潮评价论研究”作为本书的选题。
二、研究的对象及视角
本选题的研究对象就是整体上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社会思潮。关于社会思潮的定义,本选题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所给的规定: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这里的社会思潮带有抽象性、普遍性和一般性特点。关于社会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所论及,但未作深入的探讨和界定。但不可否认,社会思潮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和范畴。
本选题主要从评价论视角展开研究。根据陈新汉、冯平、李德顺、李连科、王玉樑等专家、学者有关评价论、价值论的理论观点,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评价活动的实质就是主体对客体属性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这种客观关系进行反映,也就是说,评价活动是指主体对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活动。
本选题从评价论视角来考察社会思潮,认为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评价,具体说来,就是一种民众评价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社会思潮一直是一种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其中,有些社会思潮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力量,而有些社会思潮则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绊脚石或乱源。正确疏导、引领社会思潮是一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为了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课题要从评价论视角研究社会思潮的运动规律,探讨社会思潮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探讨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揭示科学引领社会思潮对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论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然性,探寻引领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正确可行的路径。简而言之,本选题要通过对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从评价论视角主要回答以下4个问题:为什么要引领社会思潮?以什么来引领社会思潮?为什么?如何成功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领?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
探讨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有效引领相互激荡的多样化社会思潮,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稳如磐石,牢不可破,并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防止因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混乱而给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从而顺利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之所以选择“社会思潮评价论研究”作为研究主题,是因为该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思潮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其能量的释放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激烈的情绪冲动,从而使人们采取急骤的盲目性的社会行动,给社会发展带来风险。随着急骤的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我国社会各方面出现了多样化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碰撞的局面。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激荡表明我国正进入一个“利益博弈时代”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利益博弈时代”的社会思潮对社会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更加强大,引导不当就会给社会的良性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从评价论视角准确把握这些社会思潮的性质,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运动规律,正确认识并认真对待它们所代表的价值关系、利益关系,从而探寻正确的路径对它们实施有效的引领。由此可见,该研究有助于正确回应“抵御风险,走向和谐”这一“时代的口号”和当代中国“最实际的呼声”,兼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本选题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作为各种社会思潮的性质的评判标准,将致力于探讨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评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新特点,从社会思潮与社会控制,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共识的形成,从党的理论自觉、意识形态反思以及权威评价与民众评价之关系的角度论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然性。这些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
最后,该研究把社会评价论带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进一步科学化。同时,该研究的成果也会对社会思潮领域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丰富和发展的作用。
(三)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一是搜集党的文史资料和主要理论著作,通过归纳和演绎,提炼基本理论观点。二是收集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和成果,通过分析、比较、归类,进行开创性或拓展性研究工作。
2.阶级阶层分析方法。社会思潮实质上反映的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是一种社会评价,反映了不同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冲突和张力。“‘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要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社会思潮,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从阶级阶层及其特定的利益要求的角度展开研究。
3.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就是借助于整体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过程与控制等关系性范畴,把对象置于这些范畴的相互作用中去考察,从而达到对对象的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把握。借助于系统法既可以考察社会思潮自身系统的要素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考察社会思潮系统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系统的矛盾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