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哈尼族剪纸文化研究
点赞
本书是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授权代印代发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出版时间:2016年6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 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支系众多的民族。哈尼族剪纸与梯田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其纹饰多反映了哈尼人的生活环境及其农耕生产。纹样多表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象,村寨中的动植物及人物,以及梯田劳作时使用的

作者姓名: 林力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支系众多的民族。哈尼族剪纸与梯田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其纹饰多反映了哈尼人的生活环境及其农耕生产。纹样多表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象,村寨中的动植物及人物,以及梯田劳作时使用的生产工具等。哈尼族剪纸具有隐性文化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服饰、纸扎等民间工艺中的一个制作环节,很少有人将它视为独立存在的手艺,在哈尼族文化中处于边缘位置,容易被人忽视。目前所谓的哈尼族剪纸“传统”更多反映的是近几十年来在哈尼族社区形成的剪纸新传统。通过考察可发现,不同支系的哈尼族剪纸文化模式具有差异性;哈尼族剪纸还受到了共居民族剪纸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民族剪纸文化借用的趋势。


作者简介

林 力  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10年起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现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设计文化与设计理论。

稿件目录

绪论

第一章哈尼族概况
 1. 人口及其分布
 2. 族称与支系
 3. 语言系属
 4. 文化分期及历史沿革
 5. 口传文化
 6. 宗教信仰
 7. 民族艺术

第二章哈尼族村社文化
 1. 调查区域内的村社群落
 2. 村社文化传统

第三章哈尼族剪纸的类型
 1. 哈尼族剪纸概述
 2. 服饰剪纸
 3. 人生礼俗中的剪纸
 4.信仰习俗中的剪纸
 5. 节日民俗中的剪纸

第四章哈尼族剪纸典型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1. 表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象的纹样
 2. 表现哈尼族生活环境的植物纹样
 3. 反映哈尼族农耕生活的生产工具纹样
 4. 动物纹样
 5. 人物纹样

第五章哈尼族剪纸技艺
 1. 材料与工具
 2. 传统技艺

第六章哈尼族剪纸文化特点
 1. 哈尼族剪纸与梯田稻作文化密切相关
 2. 哈尼族剪纸多是其它民间工艺的一个制作环节,并大量使用了非纸材作为剪刻介质,具有隐性文化特征和早期剪纸文化特点
 3. 难以廓清的早期哈尼族剪纸传统,目前所谓的“传统”更多地反映了近几十年来哈尼族社区正在形成的剪纸新传统
 4. 不同支系的哈尼族剪纸文化模式具有差异性
 5. 哈尼族剪纸具有历史延续性和潮流变动性6.哈尼族剪纸受到共居民族剪纸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民族剪纸文化互相借用的特点

第七章哈尼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1. 村社传承现状
 2. 传承人及其代表作品
 3. 哈尼族剪纸的保护与发展

后记

参考文献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绪论

研究背景

剪纸是一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是广大民众为了自身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字面上来解释,剪纸指的是用剪刀铰纸质材料形成的纹饰。但剪纸艺术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剪纸工艺其实质是对材料的镂空技术。从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对骨、贝壳、石块的刻镂,到商代出现的对金银等金属薄片的镂雕,以及对兽皮、树叶、树皮、丝织品、布料等材质的刻镂,都是古人将镂空技术应用到不同材料上的尝试;后来纸的发明和推广,以及剪刀的出现和改进,使得在纸上进行剪刻成为可能,这也促使传统意义上的“剪纸”真正形成。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剪纸是在平面薄片材料上进行镂空形成图案的艺术潘鲁生、苗红磊:《剪纸》,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剪纸倚赖的材料有一个从非纸材到纸材的发展过程;其工具也有一个从石刀、骨刀、玉刀、金属刀具到剪刀的发展历程。

对剪纸的研究,目前较多地集中在对中原地区、汉族剪纸的研究,这与剪纸研究的历史有一定关系。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革命文艺工作者开展的对陕北、西北等地的剪纸艺术研究对后来的研究工作产生很大影响,这种研究传统从延安鲁艺时期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研究的范围多集中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的汉族剪纸,而对其它地区的剪纸研究则相对较少;对少数民族剪纸的研究,除了苗族、彝族、满族等几个民族之外,其余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剪纸研究极为缺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乔晓光教授的主持下,获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开始了对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剪纸艺术传统的研究工作,本人有幸参与了这一研究项目,负责西南地区哈尼族剪纸历史与现状的调查和研究。项目结束后,笔者对哈尼族剪纸的研究工作依然持续了下去,在参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哈尼族剪纸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哈尼族文化与剪纸艺术之间的关系,本书即是对这段时间研究的初步小结。

研究综述

关于哈尼族剪纸的专著或是研究性论文并不多见,只在有关哈尼族文化、民俗、服饰研究的著作及文章中偶有对剪纸的概括性介绍。比如,马居里、罗家云编著的《哈尼族文化概说》(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在第三章“民间工艺”部分单独列有“剪纸”一项,简要介绍了哈尼族剪纸的功能、材料、制作方法、题材内容等,指出哈尼族剪纸主要作为刺绣底纹图案,多以棉纸及韧性较好的白纸作为材料,用剪刀剪制,剪法精细流畅无滞涩感,内容取材于生活中的花鸟虫鱼、瓜果、禽兽等,采用夸张的手法,抽象与具象相结合,形式上讲求对称均衡。史军超主编的《哈尼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在第十二章也提及剪纸,认为剪纸艺术与刺绣紧密结合在一起,介绍了剪纸刺绣艺术的风格,粗犷、古朴淳美、色彩对比强烈、色彩与线条有着奇妙结合,艺术地再现了哈尼族劳动的韵律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对剪纸的题材也进行了归类,指出既有传统的表现山水、田园、河流、花卉、动植物的图案,也有表现新生活、新气象、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图案。一些地方史志文献也有对剪纸的记录,如红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红河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有对哈尼族剪纸的简单记载,指出部分哈尼族妇女以剪纸作为刺绣图案。由于哈尼族剪纸与服饰刺绣关系密切,在一些有关服饰文化研究的论文中也有关于剪纸的信息,如白永芳在其博士论文《哈尼族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中,论及服饰纹样制作过程时,提及绿春县大兴镇的哈尼族服装上的花草纹样,需先用彩纸剪出纹样,再行绣制。一些专著及论文中对哈尼族的宗教巫俗剪纸也有一定记录,如白玉宝、王学慧著《哈尼族天道人生与文化源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在第一单元“圣洁热烈的生命序曲”一节介绍哈尼族的诞生礼仪及生育习俗时,指出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有将竹笋壳剪成人形、用火在笋壳人形上烧出小洞,然后悬挂在门框和窗框上的习俗,并解释这一习俗的产生与哈尼族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毛佑全著《哈尼族奕车人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在“生死礼俗”部分提及奕车支系在生育婴儿时,要在产室的门头上悬挂起红泡刺、野姜叶、笋叶剪成的人形和锯形木刀等物,目的是为了抗神、拒绝任何外人进屋。白永芳的博士论文《哈尼族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在讨论哈尼族的生育习俗时,也提及哈尼族有剪笋壳人形挂于孕妇与新生儿床前的习俗,并将这种习俗与哈尼族的灵魂观念联系在一起。雷兵著《哈尼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在第十三章“节日”部分,记录了部分哈尼族支系节庆时有用竹笋壳剪面具戴的习俗。这些著作及论文中涉及的与剪纸相关的内容,多是概括性的介绍,或是简单记录,没有系统地梳理哈尼族剪纸的发展历程、类型,缺乏对具体个案的研究,没有将剪纸传承人及非物质文化传承纳入到研究视野,也没有深入探讨剪纸背后的文化意义及其在当下社会中的变化过程。

对于哈尼族剪纸,需要将其置于社会、历史、经济、宗教、民俗等更为广大的语境下来具体理解,关于哈尼族文化的各类学术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哈尼族剪纸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这方面的著作除了前文已经提及的马居里、罗家云编著的《哈尼族文化概说》、史军超主编的《哈尼族文化大观》、雷兵著《哈尼族文化史》之外,还有毛佑全著《哈尼族文化初探》(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孙官生著《古老·神奇·博大——哈尼族文化探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哈尼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等,这些著作全面梳理了哈尼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礼仪、经济生产、宗教信仰、民族习性等,使人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哈尼族,并以此为基础,理解哈尼族剪纸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李少军编著《诗性的智慧:哈尼族传统哲学思想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深入探讨了哈尼族传统哲学的起源、哈尼族的传统世界观。白玉宝、王学慧著《哈尼族天道人生与文化源流》探寻哈尼族的人生信念和文化体系,认为哈尼族追求人生圣洁庄严和生命坚实崇高的所有义理规范,都导源于以天道界定人道和以神性解说人性的思想,该著作梳理了哈尼族的文化结构、文化分期及哈尼族的哲学观念。

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其民族文化主要靠口传身授,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口传文化,其中包括描述哈尼族祖先迁徙历史的口传史诗、创世史诗和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间音乐等。口传文化成为了解和研究哈尼族历史、传统、思想观念、习俗礼仪的重要基础。目前整理出版的关于哈尼族口传文化的相关文献有:长篇迁徙史诗《哈尼阿培冲坡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系统地描述了哈尼族从诞生、发展到迁徙各地的路线、历程、各迁居地的生产生活、社会状况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创世古歌《哈尼族古歌——窝果策尼果》(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阐述了哈尼族社会各种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的源起;长篇迁徙史诗《雅尼雅嘎赞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描述了西双版纳地区和缅甸、老挝、泰国哈尼族一大支系雅尼人的迁徙史;此外还有《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斯批黑遮》(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哈尼求福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哈尼族礼仪习俗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十二奴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都玛简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等。这些创世史诗、迁徙史诗、神话传说以及反映哈尼人生产生活的口传文学、唱词等的收集、整理、出版,为深入研究哈尼族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我们理解哈尼族剪纸的基础。

哈尼族剪纸在很大程度上与哈尼族服饰文化紧密相关,通过服饰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剪纸的功能及纹样的含义,探讨剪纸在哈尼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哈尼族服饰文化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有:白永芳的博士论文《哈尼族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论文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主体在日常生活、节日祭祀、人生礼仪中的服饰要求的立体研究,指出具有护佑神性、实现人神沟通的传统服饰核心要素实质是哈尼先民历史的重要承载物。洪敏华的博士论文《传统服饰研究与未来可行性发展:以哈尼族为例》,探讨了哈尼族传统服饰文化及其在未来的发展可能性。洪敏华的另一篇论文《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图案造型分析与设计运用——以金平县马鹿塘村服饰为试点研究》,分析了哈尼族服饰上典型的图案纹样,提出哈尼族典型图案纹样与人造秩序的关系;同时论文提出民族地区的艺术研究,图案纹饰的象征意义有很大的随意性;她对于目前在少数民族图案纹饰研究方面存在的将纹样与图腾学结合起来研究、试图在单纯的“形式”和“涵义”之间找出深远又稳定的联系的研究方法持谨慎态度。这提醒研究者在对少数民族地区图形纹样做出解释时,可能需要一种更为客观和慎重的态度。黄绍文著《穿戴神话:哈尼族服饰艺术解读》(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该书介绍了哈尼族服饰艺术、服装基调、服饰工序、装饰纹样与佩饰的象征文化等。通过对服饰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剪纸在很多情况下成为服饰制作的一个具体环节,同时也具有了某些文化意义。

研究视角、方法与研究意义

本书注重将哈尼族剪纸还原到其生发的文化环境下去进行观察,将文化生态作为剪纸研究的背景,考察哈尼族剪纸与历史、人文、生活、民族信仰的关系。由于哈尼族剪纸艺术相关文献信息缺乏,本项研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采取大区域、长时段调查的方法,以田野考察收集到的一手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哈尼族支系众多、分布广泛、情况比较复杂,通过大区域、长时段的调查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这个民族剪纸的基本情况。本项研究以红河州元阳县、红河县、墨江县、绿春县、西双版纳州格朗和乡等哈尼族最大的聚居区域为田野作业的分区,以代表性区域普查和个案深入调查结合的方法收集基础材料,以追踪式调查和民俗及节日祭祀等活动参与式调查收集文化空间相关信息,同时注意吸纳当地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地方文献资料等。本书还注意到了不同民族剪纸文化传统的比较和关联。通过科学规范的田野工作,试图整理出具有隐性文化特征、处于比较边缘化的哈尼族剪纸文化,从而期望引起社会的关注,推动哈尼族剪纸艺术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

本书采用了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图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本书希望通过比较系统地梳理哈尼族剪纸的传统和现状,在学术上能弥补哈尼族文化研究中对剪纸艺术研究的忽略;将非物质文化传承纳入到研究视野,希望突破传统剪纸研究侧重于图像研究的局限,将剪纸与生活空间、剪纸与民俗、剪纸与宗教信仰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充实、丰富研究视角。文中既有对哈尼族剪纸整体面貌的介绍,也有具体个案的深入分析;在对剪纸进行物质研究的同时,也希望能对剪纸技艺的传承人报以关怀。本书的研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在田野工作中笔者有机会直面剪纸发生地的种种实际问题,对剪纸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和反省,希望能尽量避免纸上谈兵的弊端,针对问题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建立在比较深入的科学田野基础上的哈尼族剪纸文化研究还十分薄弱,目前还没有关于哈尼族剪纸的专著。本书正是首次尝试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非物质文化为研究视野、希望能够比较系统地梳理哈尼族剪纸的传统与现状,以及哈尼族剪纸的文化特征、文化意义和价值;另外,通过对哈尼族剪纸的研究,可以重新审视哈尼族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质、民族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活动以及民族审美特点;希望本书的出版是对哈尼族文化研究的补充,也是对云南民间艺术的学术研究的补充。

本项研究的特点在于:

①以村落群为依托的文化调查研究。把哈尼族剪纸还原到村社活的文化传统中去进行研究,村社文化是最基础的文化单元,它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剪纸正是为满足村社文化信仰及生活需求而发生和传承的习俗行为,因此,本项研究注重剪纸传统与村社基本文化形态的关联,将剪纸视为村社文化传统的独特文化方式进行研究。

②以传承人为主体的口述文化与手传文化的调查研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剪纸在村社中能维系传承至今,依靠的是村社中人们的口传身授。作为技艺的掌握者,剪纸传承人的文化传递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他们也是村社中的文化传承主体人群。关注传承人是深入剪纸文化研究的关键,因此对传承人口述调查和跟踪式调查是了解剪纸文化传统的重要方法。同时,对村社中从事其他民间文化传承的代表性传人也是考察的重点,他们同样是村社文化信仰重要的解释者与文化记忆群体。

③以民族文化信仰及剪纸使用功能为核心的剪纸纹饰内涵及分类研究。哈尼族剪纸主要使用在服饰、祭祀、巫俗、人生礼仪习俗中。因此本书对剪纸纹饰系统的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哈尼族文化信仰内涵及剪纸功能使用方面的调查,尤其是对哈尼族巫俗信仰方面的文化内涵及仪式过程的调查。在纹饰分类上,以哈尼族剪纸的文化信仰功能来进行区分,同时兼顾剪纸造型本身,注重剪纸造型与村落农业生活和地域性信仰传统以及自然因素的关联内涵。

④注重探讨现代生活对哈尼族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关注现代要素的注入导致的哈尼族剪纸的流变情况。

⑤对哈尼族与其他共生民族之间在剪纸文化和剪纸纹样上的相互影响关系做了一定探讨。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