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4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分为理论探索篇、课堂教学篇、实践育人篇、网络教育篇、心理健康教育篇、调研对策篇、管理服务创新篇、党团建设篇等八个部分,是四川音乐学院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们在科研、教学和社会
作者姓名: 柴永柏,刘立云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理论探索篇、课堂教学篇、实践育人篇、网络教育篇、心理健康教育篇、调研对策篇、管理服务创新篇、党团建设篇等八个部分,是四川音乐学院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们在科研、教学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反映了我校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探索、新实践、新成果,也体现了艺术院校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卓有成效地开展“三育人”德育工作的鲜明特色和丰富经验。
作者简介
柴永柏,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全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二级教授。艺术学理论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人大常委,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现任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担负起造就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的历史责任
论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意义与目标
高等学校德育的文化意蕴
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平台上谋求新的发展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第二篇 课堂教学篇
艺术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
艺术类大学生的法治观培养研究
“三个面向”与大学生思维方式培养
——关于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反思
第三篇 实践育人篇
发挥高等艺术院校特色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音乐艺术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有感
艺术院校贫困生工作分析
第四篇 网络教育篇
网络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云计算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五篇 心理健康教育篇
艺术类大学生叛逆心理分析
论大学生人际冲突管理
第六篇 调研对策篇
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西部某艺术学院为例
艺术院校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对策初探
新时期高雅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德育模式探析
第七篇 管理服务创新篇
高校学生事务文化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运用激励法
第八篇 党团建设篇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等艺术院校党建和社会党建良性对接
高校学工队伍建设的视野
后记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担负起造就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的历史责任
国民文化素养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的艺术素养又是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以其独特方式影响人、作用人、塑造人。在全球高度关注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关键”。处在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第一线的高等艺术院校,面对国家对文化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以及教学的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传播、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等方面担负起培养宏大艺术人才队伍、为国家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人才的历史重任。
一、培养宏大文化艺术人才的目标定位
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居其第一。从事艺术人才培养的高等艺术院校,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全部办学的核心内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是高等艺术院校责无旁贷的职责。“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我们培养艺术人才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是高等艺术院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培养“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文化人才”的总体要求,和“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是我们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民族的兴衰强弱,与其文化的兴衰强弱密切关联。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有正确理论指导、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繁荣的文化形态。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的社会功能、历史作用、内在力量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命脉。所以,“无科技无以强国,无文化却足以亡种”许嘉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发展尽我绵薄[J].民主,2002(6)。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艺术,是思想创造和精神创造的特殊领域,是人们生产劳动的实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也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再现和情感表现高度的结合。艺术以其独特方式,通过影响和塑造人,进而影响社会,推动社会进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马尔库赛曾说过:观念的东西,虽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它可以通过重塑人而改变世界。正因为文化与艺术这种独特的社会、历史和精神功效,使得近现代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重塑民族精神,再创中华文化辉煌,殚精竭虑,不懈追求。这成为自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进程中的重要篇章。
作为中华文化主要传承者、社会主义艺术教育承担者的高等艺术院校,在21世纪科技疾速变革、经济快速发展、资讯高速传播的今天,在文化与艺术居于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历史关键时期,必须面对这个严峻的时代课题:怎样更好地为民族的复兴、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担当自己的历史重任。为此,首要是确立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即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确立了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在人才培养、艺术传播、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等方面担负起历史和社会赋予的时代使命。
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我们高等艺术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第一,德才兼备、德艺双馨。这是高等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必备的基本品格,也是最高要求。中华文化素有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大学教育又倡导以厚德载物来培育学子成才。我们培养的艺术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和专业素养,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崇尚学术、充满阳光、厚德善良,这样的艺术人才,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第二,锐意创新。这是我们培养艺术文化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创新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勇于变革,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精品力作。第三,培养结构合理的规模宏大的艺术文化人才。以艺术院校教育及教学的优势资源,通过专、本、研立体化的学校教育,培养一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第四,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的任务需要规模宏大的人才建设队伍,艺术院校承担着既培养有国际影响的大师级优秀艺术人才的重任,更要培养扎根基层、面向大众的艺术文化能人,这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向。第五,贯彻“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和培养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好、理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的教育教学环境。
回望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中国走向文化复兴的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我们高等艺术院校要准确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艺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好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排头兵。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马克思主义人才成长观认为:人才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伴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而逐步具备的。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受年龄、个性特征、科学知识结构、认识能力,以及先进的教育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等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的总过程,是以创造实践为中介的内外诸因素互相作用的综合效应。这是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艺术院校实现高质量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在四川音乐学院的创新发展实践中,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条可循:
首要是不同类型的高等艺术院校应实施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创作和艺术实践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较为成熟的模式。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自20世纪中叶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发展更为迅速,除了正式独立建制的高等艺术院校外,综合性大学也有艺术系或者艺术中心,并由此形成了艺术教育从普及到深化的全方位的发展态势。与我国的高等院校分为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四种类型相应,高等艺术院校应尽快建立起艺术院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艺术院校准确和合理定位,以使办学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趋于合理,使不同层次的艺术院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只有紧密结合国情、校情,走有特色、高水平的多样化发展之路,才是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方向。
其次是艺术人才培养必须走创新型艺术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体系包括价值取向、目标定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高等艺术院校要提升培养艺术人才的水平、培养出高质量的艺术人才,除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外,必须走创新教育之路。强化艺术基础、突出艺术实践、重在人文素质融合;鼓励艺术创新、学科跨界,是高等艺术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式的创新,具体说来就要从根本上分析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形势、人才流动走向和趋势,根据市场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实习方案,既要突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艺术特色,又要具有相应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中,根据市场对艺术人才需求的特点以特色式、综合性、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改革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强调学校特色和地方特点,优化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三是人才培养应注重质量,实现规模与效益的统一。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和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质量的竞争,而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于人文素质,其中艺术素质在人文素质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学校所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深层面反映着人才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也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努力构建全面质量教学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当前艺术院校的发展应坚持内涵式发展方式,“在稳定办学规模的基础上突出提高质量,在主动适应需求的基础上优化布局结构,在准确把握定位的基础上强化办学特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发展”张大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1(5),实现规模与效益的统一,创建综合型艺术大学应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四川音乐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最后是加强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艺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必须顺应世界变革的大潮,加强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将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融入教育工作中,充分、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他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作为发展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为培养高水平的艺术人才服务。与此同时,拓展国际视野,借鉴国内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发达国家高校的联合培养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事实上,目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已经在积极尝试通过建立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的联盟,资源共享,通过开放课程、加强质量保障与专业学分的互认等方式,来增加艺术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移动性。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出国门,以绚丽多彩的中国气派,展示于国际舞台,也带动了艺术人才培养和教育水平的迅速提升。
三、以高等艺术院校为依托,提高国民的总体艺术素养
高等艺术院校既承担着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任务,同时应该承担起面向大众的国民艺术素质的普及和提升。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而增强综合国力,关键是靠人才,尤其是富有创造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提高国民文化艺术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工程,已成为高等艺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方向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的今天,身为地球村的人们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国民艺术素养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象征;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主流;唯有透过艺术,才能引导人类去创造真正符合人性的文明生活,才能真正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世界的和平及种族之间的了解与相互尊重。因而,利用资源优势,提升国民的艺术素养,加强国民艺术教育的培训,也应当成为我们高等艺术院校积极探索、发展的思路。目前,鉴于艺术在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中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旨在提高国民艺术素养的艺术教育政策,比较典型的是美国。1967年开始于美国哈佛大学的“零点计划”课题研究,是基于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竞争稍慢于苏联而进行。经过20多年、花费上亿美元、前后一百多名专家参与的研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就是认为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落后是导致其50年代后期空间技术落后的原因,即两国科技人员的比较中,科技教育水平美国领先,在文化艺术素质上美国落后于俄国,由此导致了美国的航天技术落后于苏联一年。这个研究成果影响了美国教育体系,美国国会于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教育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这给我们发展国民艺术教育,提升国民艺术素养以深刻启示。高等艺术院校应利用现有的资源,开设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艺术展示、艺术表演等等,以提升国民的艺术文化水平。
论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意义与目标
一、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意义
在2011年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号召所有文艺工作者“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他还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无论是在艺术实践中还是在个人修养上,都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而努力做到德艺双馨正是文艺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好体现,也是文艺工作者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的生动写照。
李长春同志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委会上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追求,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作风建设,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努力成为既富有崇高精神境界又具有高超艺术才华的文艺家,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名家大师。要求文艺工作者做到德艺双馨,既是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文艺工作者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做出的回应:既是文艺行业具有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文艺工作者个体提升素质、不断成长的必经之路;既是文艺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应有之义,也是文艺工作者继承我国优良文艺传统的必然要求。
首先就做到“艺”来说,作为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文艺工作者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精神生产,更不同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征。正是这些独特的规律和特征,使得作为艺术生产创造者的文艺工作者其能力和修养须具备自身的个性化特点。
那么文艺工作者为什么又要做到“德”呢?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道德修养,这个问题初看起来似乎很简单。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需要进行道德修养,尤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再熟悉不过的道德理想与道德践履,文艺工作者自然也不例外。既然每个人都要进行道德修养,那么把文艺工作者的道德修养特别地加以强调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呢?当然不是,这个问题不但由来已久,而且非常重要。
在我国的文艺传统中,是把道德作为艺术的本体来看的。传统中的“道”与“艺”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道德是儒家主张的那一套人伦道德,人文化成之德,艺术即孔子所说的“艺”,原本是指“六艺”,后来泛指一切文学与艺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家,特别是孔子,非常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认为通过艺术的学习、练习可以帮助人完成道德的启蒙;同时,艺术所蕴含的道德本质又使得艺术在人们追求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成为重要载体。此外孔子还将艺术的价值由道德启蒙、理想人格的完成推及社会道德风尚的确立、政治教化的实现。这种重要的思想也成了后世儒家着力发扬的一个代表性观点。现代社会中,人们当然不是完全以艺术为载体进行道德修养,艺术更多地从道德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但这并不是说艺术与道德在现在就没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进行道德修养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在进行艺术修养,艺术修养与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这实际上也是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途径与方法。
对于文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古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也进行过卓越的探索,其中尤以毛泽东同志的文艺育德理论最为系统。将文艺作品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系统,借助文艺工作的形式,发挥文艺感召、教育、引导、激励人的作用,帮助人民群众形成革命发展所需要的信仰、情感和斗志,即以文艺育德,便是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同时,这也给我们回答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进行道德修养,做到德艺双馨提供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
以1942年5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为标志,毛泽东文艺育德理论正式形成,他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做了详细论述。他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文艺要担负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作品必须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作品必须做到政治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毛泽东认为,一方面,文艺工作者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必须“学习社会”,即“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毛泽东又指出,在了解、熟悉接受对象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还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从而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而不是与群众格格不入。
毛泽东文艺育德的主要思想,一方面从理论上以文艺作品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为基础,阐明了文艺工作者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实践上还指明了文艺工作者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即“学习社会”。虽然毛泽东的文艺育德理论诞生于阶级属性鲜明、阶级斗争激烈的战争年代,但是它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艺工作者今天讲对作品负责,一样包括对作品的政治属性负责,一样要让自己的作品为人民群众广为接受,同时这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学习社会”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实际上也就是给文艺工作者进行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文艺事业的新形势也要求文艺工作者更加注意提高艺术技能,加强道德修养,做到德艺双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专门强调了文艺工作者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文艺发展中,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且深入的发展,与西方当代思潮的碰撞加剧,随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嬗变,文艺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现象,文艺的商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消费主义及其带来的消费文化广泛地影响着文艺生产和文化建设,也影响着文艺工作者的道德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强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这说明我们党对目前的文艺事业形势是有着鲜明态度的,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化、商业化做大做强中国文艺事业,另一方面还要强调文艺事业的公益性,强调文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文艺事业的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因此,作为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加强自身艺术技能的锻炼,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促进文艺事业不断前进;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理论认识和全局把握,不至于在商业大潮中迷失自我,紧跟时代风潮,在“艺”与“德”两方面不落人后,既能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从“艺”与“德”两方面做出有力回应,又能以坚强的政治作风和坚定的道德面貌引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引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新环境、新形势下,加强文艺工作者的道德与艺术修养,做到德艺双馨,既是文艺工作者自身职责、创作规律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根本保证。
二、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应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树立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争做“四种人”,即先进文化建设者,精神食粮生产者,优秀文明传承者,人类灵魂工程师。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措施、更得力的手段,大力促进文艺创作生产,努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到这“四种人”实际上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检验标准。
要把“坚持正确导向”作为首要原则,努力做高举旗帜的“先进文化建设者”。社会主义文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正确导向,始终是文艺工作最根本的立场和最基本的底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先进文化昭示着民族的希望,昭示着国家的未来,深深影响着民族精神和时代风尚。“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文化先贤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这是历史的光荣、民族的骄傲。身处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否能留下足以让后人引以为豪的精品力作,是当今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庄重而严肃的课题。文艺工作者应该自觉肩负起建设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追求同人民群众的愿望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挥毫泼墨,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放声讴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