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4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十分重视文明和文明形态问题开始,然后,立足于文明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关键性、数字化、渗透性、
作者姓名: 吴克明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十分重视文明和文明形态问题开始,然后,立足于文明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关键性、数字化、渗透性、拓展性和审美性等若干环节,来进行专题研究。其中,基础性环节: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关键性环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阅读实践教学;数字化环节:着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并厘析大学生全面发展视野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要件;渗透性环节: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通过构筑和谐校园建设科学发展强校;拓展性环节:强化高校德育与大学生实践能力之培养并扭住德育实践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联和契合;审美性环节:增进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并建构美育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方式。这些研究,旨在对推进当代德育立德树人、创新发展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吴克明 男,又名黄渊易,湖南邵阳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现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国魏源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职,已名列《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等词典。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6项,主要参与并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60 余篇,其中1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摘编,出版专著、主编教材、参编教材10 余部。
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视野
一、系统探讨文明和文明形态
二、深入分析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暂时性
三、科学论证共产主义文明的光辉前景
第一章基础性环节: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一、地位作用论
二、目标内容论
三、主要环境论
四、基本方法论
第二章关键性环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阅读实践教学
一、阅读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阅读实践的主要形式
三、阅读实践的效果体现
第三章数字化环节(一):着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
一、网络文明概述
二、网络文明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三、大力开展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
第四章数字化环节(二):厘析大学生全面发展视野中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要件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视野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体要件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视野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础要件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视野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社会要件
四、大学生全面发展视野中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
学科要件
第五章渗透性环节(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功能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三、积极推进有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第六章渗透性环节(二):通过构筑和谐校园建设科学
发展强校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和特征
二、通过构筑和谐校园建设科学发展强校的主要措施
三、通过构筑和谐校园建设科学发展强校的关键在学校党委
第七章拓展性环节(一):强化高校德育与大学生实践能
力之培养
一、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素质形成的基础
二、实践性是大学德育的根本特征
三、高校德育应将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四、转变德育观念,强化德育实践能力培养
第八章拓展性环节(二):扭住德育实践教学与文化素质
教育的关联和契合
一、德育课实践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关联
二、大学德育课实践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契合途径
第九章审美性环节(一):增进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增进审美修养对当代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二、增进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要求
三、增进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的主要途径
第十章审美性环节(二):建构美育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文明
教育方式
后记
引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十分重视文明和文明形态问题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从第1卷到第30卷,光使用“文明”一词就达260多次。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名著中,特别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书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宽广视野,系统探讨了文明的内涵、主要特征、基本结构和文明形态的发展过程和更替规律问题,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暂时性,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文明的光辉前景,是我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力量源泉。
一、系统探讨文明和文明形态
文明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新的重大课题。在马克思恩格斯诞生之前,东西方不少思想家就曾从各个角度对文明和文明形态理论做出过解释,其中不乏合理的观点和闪光的思想火花。在中国,远古时代的文化典籍中就出现了“文明”一词,其含义是指光明、美好的社会进步情景。在西方,“文明”概念也很早出现,到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把他们所要建立的合乎理想、正义、自由、平等的社会称之为文明社会;孟德斯鸠、卢梭等百科全书派则视文明为“野蛮”的对立物,使文明时代含有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意义。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认为文明时代是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抗的社会。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则把世界历史进程分为蒙昧、宗法、野蛮和文明四个阶段,他既认为文明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又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本质进行了尖锐抨击,初步提出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文明观。应当指出,这些思想家因囿于唯心史观,在总体上都未能科学地揭示文明的本质和文明形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扬弃前人关于文明思想材料的基础上,系统探讨和正确提出了文明本质和文明形态的理论,从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文明论的创始人。
(一)文明的含义、特征和结构
1.文明的含义
文明是什么?恩格斯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66页。这一论断简明而深刻地提出了文明的本质和特征。因为它不仅揭示了文明的实践属性,而且还突出了文明的社会属性,从而使文明真正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为科学界定文明的含义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指导。在这里,作为“实践的事情”和“社会品质”的文明,显然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开化状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著作中不难解读出,这一状态表现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存在方式:从动态方式看,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从静态方式看,它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
2.文明的特征
文明的第一个特征是实践性,即文明是实践的事情和实践的事业,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文明既不是上帝的赐予,也不是其他星球上来客的赠礼,更不是其他神秘原因的结果,而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长期艰苦劳动创造的成果。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凡是能把文明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类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成果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而劳动作为实践的基本形式,就是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正是由于劳动实践,才不仅产生了人类本身,也锻造了人类的文明。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也都必须这样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926页。劳动实践不仅使人类创造了文明,而且也推动着这种文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劳动实践的进步中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且也从其局限性中,如从劳动的异化形式中,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局限性,进而找到了打开人类东西方文明发展奥秘的钥匙。
文明的第二个特征是社会性,即文明是一种社会品质,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文明总是社会的文明,不是属于单个人的,脱离了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人类也正是通过组织社会以后,才最终摆脱了个人的局限而进入文明时代的。对此,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情,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被斯密、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这是鲁滨孙一类的故事,这类故事决不像文化史家想象的那样,不过表示对极度文明的反动和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实际上,这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趋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也即这种孤立的个人的想象,是18世纪的人对于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预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