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校德育环境、德育对象、德育主体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呈现出复杂、多样、多变,以及机遇与风险并存、发展与阻抗同在、积极与消极交织的状态,
作者姓名: 王宗礼,甘德荣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校德育环境、德育对象、德育主体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呈现出复杂、多样、多变,以及机遇与风险并存、发展与阻抗同在、积极与消极交织的状态,而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各种文化交互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观念、道德评价及其道德行为的养成绝不是单个教育主体独立作用的结果,必须发挥高校内部各教育、管理、服务主体共同的育人功能,还要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协调作用。本书以西北师范大学的德育实践为案例,结合其它高校在德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着重研究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与社会、高校与家庭以及高校内部各机构、各部门之间在大学德育工作中的协同机制构建、协同作用发挥等问题,认为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建立协同机制,密切配合,融合发展,才能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一根本目标。
作者简介
王宗礼,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民族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甘德荣,男汉族,1967年10月出生,硕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研究工作。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及实践路径
高校学生工作协同发展:抓什么,手伸哪
多元文化中大学生思想素质养成的范式转型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问题
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高校德育领导机制的优化与整合
当下主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研究及对策
第二篇 实践育人篇
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德育教育实践探究——以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
体育专业学生学风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的实践探索——以西北师范大学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为例
加强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德育教育工作水平——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例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以西北师范大学“‘爱·尚’微公益”实践项目为例
浅议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
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德育功能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德育路径浅谈
拓展团学工作视野强化实践育人功能——西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深入推进大学生实践教育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第三篇 管理服务篇
学分制下高校德育工作浅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研究——以甘肃省高校为例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就业能力提升的视角
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辅导”——十八大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
“内涵式”发展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调适研究
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思考
高校受助学生成长测评与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第四篇 队伍建设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时期加强普通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带团开展德育教育的
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师范大学二级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工作为例
我国高校辅导工作相关问题研究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大学生德育工作
省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第五篇 网络教育篇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基于“微时代”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大学生网上不良行为的教育和处理问题研究
第六篇 民族教育篇
发挥高校德育教育功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冲突、认同与融合——西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与调适
试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后记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及实践路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院校的相对封闭状态已经被打破,它已经和社会方方面面形成了全方位的渗透、合作、影响关系,成为社会发展变化的助推器和晴雨表。高等院校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使得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影响高校师生员工思想的因素日益复杂,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状况多元多变,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显然,面对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不断探索和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机制、新途径。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就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践。
一、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已经由过去的“政治社会”转变为“经济社会”,并由“经济社会”开始向“全面社会”转变。随着这一社会转型,我国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德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首要方面,事关人的思想领域,必然是变化最为深刻、最为复杂的。
(一)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外在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从国际环境的变化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交锋日益复杂,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种道路、两种意识形态的竞争日益加剧,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甚至军事上围堵、压制中国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思想文化领域已经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争锋的重要阵地。从国内环境的变化来看,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化和加速,我国社会的经济体制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日益多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选择性、自主性不断加强,社会的阶层分化日益复杂,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生活方式、发展机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利益追求和利益动机越来越强化。社会生活领域的这些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高等院校中,进而对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高校德育工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二)高校德育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状况复杂多元。高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但重点是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一方面,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定型,还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因此,做好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德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高校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较为复杂,虽然从主流看,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大多数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但总体来看,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中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注意的思想动态,主要表现在:(1)不重视正确政治取向的培育,追求所谓价值中立。认为现在的社会已经和过去意识形态对立的社会不同了,是不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不重要,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学好专业知识就行了;(2)对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危害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警惕。由于缺乏政治鉴别能力,一些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自觉和不自觉地把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当成是普世价值,对新自由主义的危害缺乏警惕;(3)各种宗教信仰影响增大,共产主义信仰淡化。由于一些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导致他们从各种宗教中寻求信仰,一些宗教势力便乘虚而入,在高校中或公开或隐秘地进行宗教传播,吸收教徒。近几年,这一情况有日益严重之势;(4)功利主义思想和行为较为盛行,理想主义精神式微。一些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存在着个人利益至上,过分看重个人物质利益、看重眼前利益,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和为实现理想的长期奋斗精神。这些思想倾向在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具有相当普遍性,应当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互联网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兴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人们表达自己思想和自身诉求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鱼龙混杂,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西方势力及其代理人利用互联网加大了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力度,在互联网上不断发布各种诋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诋毁中国人民革命历史的有害信息,甚至不惜造谣生事,误导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企图动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很深,互联网及各种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成为影响他们思想甚至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如何应对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对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大挑战。
(四)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责任不够落实、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高校师生员工思想日益多元多变的现实,高等学校理应不断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以便应对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虽然各高等院校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相比,高校德育工作在落实主体责任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滞后的问题。一是一些高校领导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对德育工作还存在着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的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只停留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工作状态,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实招不实、办法不多;二是一些高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还不健全,未能形成德育工作全校统筹的领导体制。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德育工作是分管领导的事情、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没有全校统筹的理念和工作机制;二是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过分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赖团学组织、依赖辅导员队伍的现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三是高校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发挥不够,专业课教师存在着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有的甚至还在课堂上传播错误思潮;四是高校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关门搞德育的现象,社会和学校的协同作用发挥不够。在当前学校和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试图关起门来搞德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建立起高校与社会的协同机制,整合和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凡此种种,严重地影响着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构建高校德育协同机制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从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要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落实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责任,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而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是当前落实德育工作主体责任,创新高校德育工作体制机制的必然选择。
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创新机制,就是以高等院校党委为核心,依托党委各工作部门、学校行政系统、团学组织、后勤服务等机构而形成的能有效整合学校和社会各种道德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能动性,发挥德育工作整体联动效应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它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目的性。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必须紧紧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要以培养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核心,不断强化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立德树人意识,使整个系统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目的运转。(2)整体性。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将德育工作各相关部门、相关要素严密地组织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整体来运转。既要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又要实现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的联动和功能上的耦合,使整体功能大于各个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3)自调节性。德育工作协同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必须重视反馈环节的构建,要通过对德育工作实践结果的不断反馈,使系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身工作状态,形成连续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工作机制。(4)开放性。德育工作协同机制应当保持系统对环境的开放性,确保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使德育工作协同机制保持生机和活力。
德育工作的核心是育人。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立德树人,必须重视发挥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全社会的协同作用。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意义重大。首先,构建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有利于整合高校内部方方面面的德育资源,形成高校德育工作的合力。高等院校的核心职能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使命。要改变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单纯依靠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和辅导员的现状,整合高校内部方方面面的育人资源,形成全部门育人、全员育人和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就必须建立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其次,构建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有利于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全社会的育人作用。高等院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对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状况影响很大,把高校德育工作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也是有失公允的。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学校的倾向,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一出问题各方面都来谴责学校、追究学校责任的偏向。实际上,学校的正面教育成效往往会被社会环境的影响所抵消。因此,只有形成社会和高校的良性互动机制,整合全社会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全社会的育人功能,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是整合全社会德育资源,形成校内外德育工作整体联动的重要举措。再次,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有利于形成高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人的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期间不免会出现正确与错误、善良与丑恶的反复交锋。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跟风式”的工作状态,存在着时重时轻的现象,德育工作的主题、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德育工作的目标经常变换,存在着因人而异的现象。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有利于加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长期谋划,制定德育工作的长远目标,有利于形成高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最后,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倾向是“各自为政”、“各自为教”,不仅社会上和学校存在着教育内容、德育目标不甚一致的情形,而且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也存在着对学生德育要求不尽一致的状况。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公开在课堂上不加甄别、不加分析地讲授错误观点,抵消了正面教育的作用。这些状况,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能有效地改变高校德育工作“各自为政”、“各自为教”的情形,有效地协调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德育工作步调,形成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构建高校德育工作协同机制的实践路径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系统性很强。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落实德育工作的主体责任。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关键在高校主要领导。高校主要领导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增强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性。社会主义高校的主要领导者,既要做教育家,同时还必须是政治家。高校主要领导应该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对德育工作常抓不懈。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吸收相关部门、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和社会力量、家长代表参加,形成有效整合学校、社会、家长和学校各方面力量的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定期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监督学校德育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确保整个德育系统的有效运转。
第二,建立健全有利于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德育工作协同机制的运转。要改变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工作状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制度问题更带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根本性,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以有利于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为着眼点,着力促进各方面职能的协同共进。一是要在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文件中明确德育工作的地位,明确德育工作的主体责任,确保德育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二是在师德规范、管理岗位职责以及服务合同等各种具体制度中明确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全体员工的德育责任,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作用;三是在学校各类评先奖优活动以及教职员工的职务职称晋升中,明确规定德育条件,将德育纳入全体教职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四是严格考核,确保德育责任落到实处。要制定德育责任落实情况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严格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教职员工的职务职称晋升结合起来,实行德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制度在构建德育工作的协同机制中的规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