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3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对兰州理工大学近十年来德育工作的全面总结,集中展示了兰州理工大学在德育工作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在学校红柳精神的统领下,秉承德育工作“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的理念,通过学校党政部门的有效协同、学院的
作者姓名: 张军成,段开军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对兰州理工大学近十年来德育工作的全面总结,集中展示了兰州理工大学在德育工作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在学校红柳精神的统领下,秉承德育工作“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的理念,通过学校党政部门的有效协同、学院的全面贯彻落实和全体德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德育工作之路。本书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的负责同志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立足于工作实际,对全校德育工作从理论创新、课堂教学研究、特色经验、网络教育、校园文化、实践育人、党团建设等七个篇章进行了整体的梳理和总结,是学校十年来大力推进德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对高校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积极地借鉴和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张军成,1968年生,中共党员,副教授。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院长,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研究。
段开军,1965年生,中共党员,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第一篇理论创新篇
第一章发扬红柳精神
以“红柳精神”传薪火,铸辉煌
再论大学精神
第二章创新德育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内涵发展努力开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以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为指导构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教学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第三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兰州理工大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
关于在全校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
通知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第二篇课堂教学研究篇
第一章教育理论研究
着力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新论
第二章教学方法研究
论MOOC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立足个人心灵成长,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
第三篇特色经验篇
第一章教师“走基层”活动开展
兰州理工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师“走基层”实施方案
教师“走基层”日记节选
第二章教师“走基层”社会反响
中国教育报:基层“接地气”讲课“有底气”
光明网: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讲台新境界
人民网甘肃频道:甘肃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走基层”公开教学汇报会
在兰州理工大学举行
第三章教师“走基层”经验总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真走实改创新路
时代绘就新农村
……
第一篇 理论创新篇
“红柳精神”是理工大人对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最为珍视的光荣传统,融化在了理工大人的血液里。在“红柳精神”的激励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联系实际、改进创新的原则,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的原则和理论体系,为德育工作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一章 发扬红柳精神
以“红柳精神”传薪火,铸辉煌
在祖国的西部,有一种普通而常见的植物——红柳。她在风沙肆虐、环境恶劣的西北高原生根、开花、结果,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下伸出一丛丛细枝,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红柳有着顽强而旺盛生命力,在盐碱荒漠上擎起火红的信念和绿色的希望,见证着理工大人的光荣与梦想。
兰州理工大学的前身是甘肃有识之士秉承“实业救国”思想,创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2003年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48年前,第一批理工大人在满目黄土,只有红柳顽强生长的兰工坪上开始了大学建设之旅。在红柳的陪伴下,几代理工大人用青春和汗水在祖国西部艰苦的环境中建设了一所办学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为祖国西部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校园里不仅红柳郁郁葱葱,雪松、梧桐已然长大,理工大人长期扎根西部办学所秉承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红柳精神”,历久弥新,成为学校最珍视的光荣传统,融化在理工大人的血液里,激励着理工大人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懈追求。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先后两次视察学校,深为感动,欣然为学校题词“艰苦创业,前途远大”。
一、以红柳精神,擎起火红信念
大学初创时期,理工大人为了让学校能够在西北高原上生根、开花、结果,像红柳一样在困境中奋勇拼搏、无私奉献,几经曲折,几经磨难。1965年,顺应国家重点建设和高等教育布局方向,国家将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管理,将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专业以及原北京机械学院的焊接工艺及设备等专业整建制迁到学校,并从合肥工业大学、湖南大学等重点大学抽调了一批优秀的基础课教师充实师资力量。国内外近百所高校的教师从江南水乡、松花江畔、首都北京来到了学校,融入到西部建设大军之中。
甘肃省首批“教学名师”陈剑虹教授,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就随焊接专业从北京来到兰州,他克服种种困难,致力于教学科研,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陈剑虹和一批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材料加工工程学科1998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我国第一个水力机械专业,其教师群体是苏联专家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代水力机械专家。来到学校后,他们积极发挥所长,先后研制了“水轮机汽蚀实验台”、“水泵综合实验台”,“液压马达实验台”等教学科研实验装置,编写教材47部,并长期担任全国水力机械专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单位。
学校许许多多像陈剑虹这样的优秀教师和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这样的教师群体,数十年来像红柳一样扎根西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加强学科建设,开展教学科研,为学校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奉献了全部青春和智慧,使学校成为西部特色鲜明的大学之一。
二、以红柳精神,播撒绿色希望
理工大人始终坚持立足甘肃、面向西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把学校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西部人民风雨同舟,在条件艰苦的黄土地上,播撒着绿色的希望。
兰州理工大学着眼于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有贡献”的特色,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1985年毕业、现任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的王延合,首次研制成功了核电站核岛关键设备,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1993届毕业生刘才田,任上海禹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成功设计了国内第一个真彩屏手机。1982年毕业、获得甘肃省科技功臣奖的天水星火机床厂董事长兼总工程师李维谦,和他的团队依靠来自美国的一张照片,研发成功了当时亚洲尚不能生产的一种大型数控端面车床,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技术创新计划,产值从1999年的1900万元跃升至2005年的3亿多元,濒临破产边缘的天水星火机床厂,一跃跨入甘肃省利税百强企业。
像红柳那样生于黄土地,服务大西北。学校围绕甘肃省和西部支柱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了与甘肃和西部产业结构布局、新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学科群,学科的优势在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共进中凸现而出。学校积极联合国内83家企业成立了校董会,建立了36个以地方支柱产业和科技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所,与省内外近百家企业及多个市(州)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2005年,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将流体机械等学科的优势进行整合,在国家著名微重力专家、空间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胡文瑞院士的帮助指导下,成立了“风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年12月,我国首次举办的全国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在兰州理工大学召开,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到会交流,对甘肃风力机技术的发展乃至风电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