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5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面向首都服务业,培养基层领班人”的人才培养定位,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逐步形成了融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岗位实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为一体的
作者姓名: 韩宪洲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面向首都服务业,培养基层领班人”的人才培养定位,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逐步形成了融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岗位实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为一体的全过程不断线、分阶段有特点、重养成求实效的大学生德育实施体系。本书撷取了学院在理想信念教育、财贸素养教育、文化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德育研究等方面取得的部分工作成绩,作为学院在高职德育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韩宪洲,男,1964年生,研究员,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1987年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清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长期从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现担任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党委书记论坛副主任委员和全国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副主任委员。
第一篇 德育理论探索
立足“三个融入”,推进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文化自信与自觉中寻找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源
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探
坚持内涵式发展 推动高职院校发展
高职德育是合作的艺术
高职学生成长自觉和成长自信培养探究
论“能力本位”视野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中国梦”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第二篇 德育课题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实践研究
高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实践研究
工学结合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研究
第三篇 德育特色经验
高职院校教师爱心育人的实践探究
探索财贸素养教育 打造高职育人品牌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增强高职德育实效
关注顶岗实习 做到学生党建全覆盖
以顶岗实习党建为载体 深化高职育人新平台——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协同育人个案研究
探索“结对共建”新模式 推动高职协同育人新发展
构建高职特色文化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立足高职育人实际 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通过“标准具体化” 把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落在实处
运用自媒体对高职生开展心理辅导研究初探
思政课要上好 真的很有用
让德育与学生心灵共鸣——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探索德育新途径
第四篇 德育调研报告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新生思想行为特点调查分析
关于高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新生适应性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
关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校生从事“校外兼职打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五篇 人物风采
高职德育园地的真诚传道者——记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魏启晋
高职德育的“舞蹈者”——记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曹微丹
以赤诚之心工作 以责任之心创新——记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李宏芳
爱心点燃生命火种 真情唱响奉献之歌——记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付立娟
韩明辉:用脚探寻大运河的模样
高职毕业生王茜:老字号分店掌门人
后 记
第一篇 德育理论探索
立足“三个融入”,推进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和新方向。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接受高职教育的三年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院校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在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定、选择、坚守、养成上下功夫,通过“三个融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及内涵,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导向提供了精神旗帜和价值标杆。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又明确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对当前高等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途径、思路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的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不是一时之功,不可一蹴而就,而是融入人的全面发展的漫长过程。教育者应该在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定和选择上下功夫,在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坚守和养成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人生道路,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学生培养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坚强力量。
一、融入学生人生道路
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与形成是一个连续、完整、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这一特点在推进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要予以充分考虑。
(一)高职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三年是其从“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重要阶段,三年后他(她)将离开学习、生活多年的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此阶段学生的思想、行为养成对其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对今后将要发挥的社会作用也至关重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和学生个人都要重视“扣好第一粒扣子”。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上,高职院校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在内容上,要与中学阶段的思想教育紧密衔接,融为一体,不能断档;同时要保证大学阶段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切忌简单重复;在目标上,要与学生未来将要进入的职业岗位、承担的社会角色紧密结合;特别是在高职德育的顶层设计上更要注意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八荣八耻教育等曾经在不同时期强调过的相关教育内容统一、融合,而不是自成体系,否则就会搞乱了教师,搞烦了学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标志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 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
因此,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见证者、建设者、接班人,同样也是享受者,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选择,无法推脱,不能逃避,这就是历史责任。
对高职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和大学生即将要承担的社会历史责任旗帜鲜明地告诉学生,要指导学生处理好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工作进一步具体化,这使高校“立德树人”的方向更加坚定,任务更加明确。“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高校的“立德树人”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在实处,体现出实效。
中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做的阐述,实际上反映的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这里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把公民个人和国家、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高职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和定位社会角色时应该清醒把握的。
(三)对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要恰当可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的过程,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三年只是其人生的一个小小的阶段,尽管重要,但有局限。特别是在目标的提出上,不能搞“高大全”;在实施上,不能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留下职业教育的痕迹,留下高职院校的痕迹,这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个字的要求,既是具体的方向、可行的路径,也是明确的目标。高职院校要把这八个字的要求认真落实到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落实到高职德育中去,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高职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扎实践行这八个字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为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奠定基础。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座谈会上,对小学生也提出了要“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且指出了“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具体路径。这里所体现的内容、方法、途径与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循序渐进的。大学的教育,要在取得新的效果上下功夫。
二、融入学生的培养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整个高职教育阶段育人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中不要视其为独立于现有教育体系之外的内容,否则就会教条似地陷入“搞运动”的窠臼中去。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握:
(一)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2014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4年6月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是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这一目标,既包含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治方向和办学定位的界定,也包含着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高职大学生必须扎根基层、立足一线,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家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高职大学生必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家、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按照财贸行业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实际,以“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五个板块对学生开展财贸素养教育,收到较好的成绩。目前按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新要求、新概括,改进和加强财贸素养教育,把它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载体,继续开展新的探索实践。
(二)与现有的教育、教学过程融为一体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和整个教育教学环节融为一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认知、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学院所有课程教学中,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实习、实训环节,教师都要有意识地联系所教授内容,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这是教育和践行的关键。要整体规划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德育体系,说清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培养“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上,让大学生活更充实。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诸行动。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一些老大难问题结合起来,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力,解决一些所谓的小节问题,作为大学教育阶段成果来巩固,取得大学教育阶段的实效,尽可能不让学生把这些毛病、缺点带到工作岗位上。
(三)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相统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人生过程中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有效的践行载体。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就是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没有职业理想,大学生活就失去了目标,各种教育就失去了效果,学生会空着手来校,空着手离校。职业理想的建立,国家、社会、院校、家长及学生本人都负有责任和义务。这个理想,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快乐的过程。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有很大比例不具备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性、吸引力还不大,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对教育者来说,让高职大学生快乐地接受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是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尊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推进了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了更好的社会环境,高等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次品教育”。
三是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学生和家长自觉的选择。尽管我们早已认定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而非层次教育,但政府主管部门限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藩篱依然存在,对职业教育、对职教毕业生利好的消息无法鼓舞人心。但我们坚信,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政策的不断改善,必将从教育体系上为家长和考生提供一条主动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路径。
三、融入学生的培养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既遵循学生思想教育的总体规律,循序渐进,重在养成,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相辅相成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在实施上,国家、社会和个人是统一的整体,有分工,也有不同的责任。价值观教育要紧紧围绕三个层面开展,而不能只强调个人层面价值观的教育。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形成,从根本上也依赖于前两个层面的培育、建设情况。
中国梦的靠近,社会的不断进步,公民的幸福,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伴随着党和政府、整个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支持,高职生的职业自豪感也会不断提升。
作为教育者,高职院校要勇于,更要善于指导、帮助高职大学生认识和规划自己的成才、成功之路,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体现出不平凡的价值。
(二)对职业院校“三育人”提出了新要求
职业院校内,教职工和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责任是共同的。教职工既是教育者、引导者,更是示范者、带领者。
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模范带动作用。
师德建设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内容、途径方法上有新的创新,特别是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在青年教师社会实践等方面提高吸引力,确保实效性。
(三)要强调针对性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强调针对性,抓住以下三方面,即功在实效、重在养成、贵在坚持。
功在实效,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做实功,求实效,不要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不搞短期行为。
重在养成,就是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贵在坚持,就是要从制度做起,依靠校园文化来推动、保障,拥有一批党员、干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榜样群。
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上要紧紧立足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立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实际、立足师生思想的实际,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教职工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院校发展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展示高职院校和高职毕业生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文化自信与自觉中寻找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源
考量大学最核心的要素是文化,文化是大学育人的首要功能,也是大学发展的原动力。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旨在培养技能性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也如此。因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文化积淀不深,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其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则更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加强的。
大学,育人的场所。而育人是需要文化的。文化积淀越深,文化越先进,人才培养质量就越高,学校发展就越好。应该看到,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大学科学发展的本原动力,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则是促进大学文化积淀、文化能力释放、文化精神传承的动力引擎。相对普通高校,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对发展历史不算长,文化内涵还不那么丰富的高职院校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并为师生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自我意识,它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既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又体现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从本质上看,大学文化的自信表现为师生对自有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与信心;而大学的文化自觉则需要师生对置身其中的文化,包括从形成到特色,以至发展趋向有“自知之明”。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而文化自觉要以文化本源为依托,即要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
一、认知影响高职院校文化自信的短板
与普通大学相比,高职教育无论从办学历史、文化积淀,还是从文化特质、文化厚度看,都有着较大的差距。
(一)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文化尚在培育积淀中
相对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办学不过十几年,文化尚处于萌发阶段的基础期和探索期,高职院校文化还在培育和积淀过程中,内涵还不够丰富,文化家底不够殷实,还未形成自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文化特质也不那么突出,从师生到社会对高职院校文化的认可度和认同感大多也不那么强烈,文化自信不足显而易见。防止文化目标的动荡与摇摆,把师生从文化彷徨和困惑中引导出来,并在师生对文化目标形成共识和确认中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高职院校文化在发展中提升内涵及沉淀积累的责任很大,任务很艰巨,路还很长,要着力下功夫且长久为之,切不可急功近利。
(二)囿于高职院校各种成因,自有文化的融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建立和形成因素多样,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特点的学校合并而成,这其中既有从中专升格的,也有从成人教育转移过来的。跨层次、跨行业整合而成的高职院校,工作重心还在寻找发展方向和目标上,而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未形成共识,没有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建设,且各合并校在行业特色、办学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影响力等文化元素差异性较大,文化异质性突出,有些学校合并后人员整合了,资源整合了,专业整合了,但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各合并校师生对彼此院校文化的心理适应期较长,文化的融合与建设也会在各自过往文化的冲突和撞击中走过一个较长的磨合期才能得到新生,这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师生的文化自信。
(三)高职院校的专科层次限制,导致师生文化自信心不足
尽管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职教育的“层次论”而非“类型论”,使高职院校处在了高等教育的末端,天然地造成了师生文化上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既有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也有高职学生入校分数低,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上尚未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影响力,教师“育人”的成就感不足,自觉低人一等客观现实,高职院校师生文化上的不自信也成了必然。
(四)职业教育应用性要求,在实践上还没有形成好的运行机制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教育特点,特别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新型教育,应该承认,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通力合作,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才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有所作为。但目前,政府、行业、企业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仅凭高职院校难以担当起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发展良性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自然也制约着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师生在高职教育文化认知上的不自信也是必然。
(五)高职院校师生尚未形成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其发展的趋向。而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文化的系统性不强,特色不突出,尚未形成能够统一师生精神的文化共识,这也弱化了高职院校师生的文化意识。当前,尽管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师生的文化自觉还需进一步被唤醒和激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