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5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收录的文章,是学院的德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的实践对立德树人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探索、总结。涉及学院领导育人观念、学校文化建设、德育理论研究、班主任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姓名: 吴卓让,郭定祥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文章,是学院的德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的实践对立德树人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探索、总结。涉及学院领导育人观念、学校文化建设、德育理论研究、班主任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简介
吴卓让,男,1955年出生,高级教师。
郭定祥,男,1967年出生,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第一篇 学院领导育人观念篇
育人为本追求卓越——学院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
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院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第二篇 学校文化建设篇
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新与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析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第三篇 理论研究篇
职业院校法纪教育的意义及实施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防范宗教渗透维护校园稳定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市场性与公益性原则
人文素养与禁毒、艾滋病防控
对高等院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讨
谈个人修养在老年工作中的培养
树人先立德——以“复杂性科学理论”构建旅游职校专业与德育教育兼容的新型教学模型
第四篇 班主任工作篇
高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刍议
浅谈如何开展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浅谈如何做好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
高职生班主任工作管理新思路探讨
第五篇 学生教育管理篇
浅谈高职生的“穿着打扮”与“青春形象”
在大学生爱情教育中重视“早恋”教育
如何结合旅游专业特点开展高职生管理工作
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的一些思考
高职院校入学教育模式探析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如何做好90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网民的影响分析
当前网络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高职院校海外实习生的德育教育——以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学生海外项目中的思想工作浅析——以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浅谈高校“山沟凤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措施
如何教育好来自富裕家庭的高职学生群体
试析高职“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以五年制大专为例
对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的几点看法
大学生恋爱动机浅析
高职院校“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中情感及价值观教育研究和实践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索
浅析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情与境
第六篇 心理健康教育篇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情绪障碍及调适方法
大学生负性情绪管理探析
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构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与高职德育创新
后记
第一篇 学院领导育人观念篇
育人为本 追求卓越
——学院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
党中央、国务院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李克强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当今时代,社会变化越来越剧烈,全球化造就了“地球村”,知识经济带来了知识工人,终身教育营造了学习化社会,网络时代铺设了信息化高速公路,市场经济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谐社会建设等这些都对职业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生机,也对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作为对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社会需求最为敏感的职业教育,主动迎接挑战、创新改革,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职业教育要发展,职业院校要发展,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高的职业教育追求。“育人为本,追求卓越”是伴随学院五十八年职业教育生涯的座右铭,也是学院不断实践的职业教育理念。作为院长,因为热爱,倾注心血于学校管理;因为追求,竭力践行这一理念。
一、“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
培育人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育是学校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学校必须以育人为目的,规定了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物,而是为了人,为了教师、学生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学校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任何一个组织都没有像学校如此凸显了“人”的概念,学校的核心概念就是一个醒目的“人”字,“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集中体现,“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变革的时代选择
追随学校教育的漫长历史,在不同的时代,对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具有不同的学校管理思想,形成了不同的学校管理模式。
1.经验管理模式
自从学校产生以来就有了相应的管理,这种管理基本上都属于经验管理,所谓经验管理模式,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凭借个人或团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开展管理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基本特点是:管理理念、管理决策重经验、重传统,能保持学校的传统,但是缺少创新,不利于学校的变革。管理手段行政化,管理主要依靠习惯和行政权力。重视管理经验的总结与积累,只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理论预设,缺少前瞻性,缺少科学性。
在历史的进程中,经验管理思维方式的滞后性、管理经验的时空条件的限制性、管理经验的个别性等等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2.科学管理模式
学校的科学管理模式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密切相关。所谓科学管理模式,是以科学的理论假设为出发点,把调查、统计、测量、试验、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论,作为管理行为选择依据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基本特点是:注重教育调查、心理测量、教育实验等科学方法的运用;强调对研究对象的量化分析;重视揭示事物的内在机理,找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科学管理在历史上,对近代学校管理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管理模式运用于学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科学管理注重逻辑实证分析,强调理性,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还有许多非逻辑、非理性的因素;科学管理模式需要有大量的数据资料,但在教育管理中有许多因素难以作精确定量分析;科学管理不是一种单独的管理形态,必须伴同于教育管理者的经验和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才能产生应有的效应。同时“科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学校,对教育管理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助长了学校中的商业习气,引导人们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待教育,忽视了教育的陶冶价值;将学校与工商企业作不恰当的类比,把一些不适合的方法引入教育管理中,忽视了教育管理本身的特点;一种只注重表面“效率”、不注重内在知识价值的反智力倾向开始在教育界蔓延开来。科学管理的标准化,在学校产生了对学生个性的忽视,标准化的考试带来了对多元智能的忽视等等。
3.“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人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也是学校管理最根本的问题。要克服上述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和消极因素,必须从这些模式对人性的理解入手。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亚当·斯密到泰勒,是把人当作“工具人”、“经济人”来对待,泰勒认为,人是一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动物,通过物质利益的激励可以使人发挥最大的潜能,管理者应该善于改变物质刺激的方式,进而调动人的积极性。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基础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其存在的客观经济基础正在接受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严峻挑战。当人们丰衣足食后,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不再是狭义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向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以及生态利益的综合价值合理化转变;人们的行为目的不仅仅要考虑当前的实际需要,而且要充分考虑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寻求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同时,还在努力实现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当作“知识人”、“文化人”,全面理解和认识人的社会需要和自然需要成为时代进步的选择,“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成为现代管理理念的核心。
“天地万物,唯人为贵”。“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二)“以人为本”是学校办学的根本目标
无论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还是实现中国梦,都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1993年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人就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尽管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表述各种各样,归根结底,学校的目标还是发展,科学的发展。最终是要达成在两个层面上的三个发展,即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就是教职工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师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1.学校教职员工的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不能片面地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而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因为学校的发展必然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培养、教育、管理学生的主体。只有教师明确了学校的教育目标、认同学校的教育目标、内化学校的教育目标,才能有效地组织实施和达成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发展学生,教师必先获得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品德传递、知识传递、能力传递的重要性在学校工作中是不言而喻的。
2.学生的发展
“学校教育,学生为本”。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或专门特征,学校教育以其高度的组织性与计划性,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成为培养人才的最佳手段。它以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标。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
就职业教育的目标来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等六部委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教育就是要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服务,为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职业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里所具备的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因素,是个体与社会融合的载体,是个人社会定位的媒介,是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基本空间。人只有就业,才能融入社会,才能生存,在此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发展。“以立德树立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正是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从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出发,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为学生的发展构建基础平台、搭桥铺路,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幸福,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三)“以人为本”在学校工作中集中体现为“育”,学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育人为本”
1.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就是育人过程
教育职能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学校工作的全部必须承载一种教育性,培育人才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决定了学校工作必须以育人为目的。“在学校管理中,无论是用人、处事,还是理财、管物,都应考虑到可能起到什么样的教育作用、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影响”。毋庸置疑,育人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学校只有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基本态度,掌握基本技能,使之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最终达成学校的教育目标。
2.学校教育,“育人为本”,重在于“育”
在学校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上,必须建立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之上,是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管理,不是对物的管理,管理不是管制,教育不是强制,不能以行政命令、纪律处罚为主,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似。”所以,学校教育在管理中坚持唤起其师生的内在自觉,才能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
3.学校教职员工劳动的特殊决定了只有“育”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学校复杂无形的脑力劳动的强度和质量,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当今时代是一个服务制胜的时代,学校教育是特殊的服务行业,能否掌握学校教育市场动向并保持学校教育市场的稳定,取决于教育服务的质量,没有学校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对学校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高尚的服务道德,就不能创造优质教育,就会丢失市场。因此,必须从满足教职员工自我实现的角度进行有效的激励,鼓励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必须在教育过程和学校管理过程中,培育并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一种良好的传统和风气、一种高品位的学校文化。这是一个价值观的整合过程,也是教职工的教育过程。
因此,“以人为本”在学校集中体现为“育”,亦即“育人为本”,实质就是以师生为中心,通过尊重、关心、依靠和爱护等方式来培育师生的忠诚度,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校的教育过程和管理过程成为教育人、发展人、培养人、改造人的过程,使教育行业成为“人的再生行业”。
二、“追求卓越”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标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止,心向往之”。学校只有对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高标准、高要求,对至善、至真、至美的向往和追求,只有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才能造就一流的学校、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学校还必须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细节,才能确保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学院的办学目标。
(一)追求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提高学校“文化力”
学校的灵魂在于学校文化。它是学校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它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表现为学校师生的群体意识。它能对人的行为发挥有效的影响,干预、引导和调解人的行为,它是激励学校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精神动力。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文化力”。学校之间的差异,实质上是学校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学校“文化力”的竞争。在文化人聚集的学校,更需要增强学校文化力,用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认真回顾学校的历史,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积极推动和塑造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教育实践的核心内容。
1.培育学校精神,使学校精神成为激励师生的精神动力
学校建校五十八年以来,教职工勤教善教、甘为人梯;学子严谨笃学、立志成才;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届届相传;校园文化日趋成熟,培育了“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知行并尚、追求一流”的学校精神,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厚德通道,博学知行”的校训;出色的教风学风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在继承和升华学校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教育实践,面向学校发展,提出了“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培育学校“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谐协作”的团队精神、“教真育爱”的职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丰厚思想资源。
2.倡导和谐,形成和谐协作的办学环境和工作学习氛围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谐相处,诚恳待人、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和万事兴,学校也一样,因此,在内部,倡导和谐协作的工作学校氛围。倡导关系管理智慧,杜绝庸俗的关系学。倡导“和而不同”,允许不同的意见,允许不同的观点,不允许不合作,杜绝互相抱怨、互相拆台。倡导和维护公平原则,不搞一团和气、好坏都一样。在外部,致力于使学校与上级各部门、学校和社区中有关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都形成良好的配合。加强与有关部门、兄弟院校、行业组织等的联系与交流,为学校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