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8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创新与发展为灵魂,以“团结进步”为主题,紧紧结合云南民族大学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校和
作者姓名: 杨泽泉,陈洁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创新与发展为灵魂,以“团结进步”为主题,紧紧结合云南民族大学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校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工作实际,紧紧结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方法、途径,从教学、管理、实践等角度展开探索研究。
作者简介
杨泽泉,中共党员,男,白族,副教授,1970年12月生于云南洱源县。20多年来一直在云南民族大学从事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挚爱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表文章20多篇,主持、参与各类课题10余项。
陈洁,男,1970年6月出生,白族,中共党员,云南宜良人,大学本科学历,1992年7月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现云南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武装部部长。曾在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人民武装学院、人事处等部门工作,长期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国防教育和党务管理工作。
第一篇 团结教育篇
云南民族大学“团结、进步”办学精神的时代内涵
浅谈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浅谈美国高校思想教育研究
“党员之家进宿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云南高校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谈当代大学生与网络游戏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浅议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院校本科导师制下的“三设计”思想与实践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为例
寓教于“邮”——浅论传播集邮文化对美育教育的意义
民族院校国家奖助金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民族院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分析
第二篇 学生管理篇
高校主题班会的内容与模式创新及效果研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研究
浅析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高校毕业生教学管理与就业工作问题思考
民族类大学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对民族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考
浅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任用
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
浅析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学生工作管理路径
对在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德美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和谐校园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新探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新时期地方本科高校辅导员适应学生成长分阶段工作模式刍议
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案设计——以云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就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牢记五代核心领导殷切寄语实现青年自我成长成才
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民族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高校少数民族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利用梅特卡夫定律辅助高校做好德育工作初探
后记
第一篇 团结教育篇
云南民族大学“团结、进步”办学精神的时代内涵
云南民族大学建校63年来,始终紧扣“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这一根本宗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63年办学历史中,紧紧围绕“团结、进步”的主题,并且将这一主题融入办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团结、进步”就是云南民族大学的办学精神(以下简称“民大精神”),民大精神就是云南民族大学的本质与核心。正确认识和云南民族大学“团结、进步”办学精神的时代内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团结、进步”的民大精神是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真实写照
云南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而创立的民族高等院校。民大的创立和发展,既是维护和巩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个大局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正如刘树生同志所说的:“60年来,云南民族大学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与云南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谱写了各民族繁荣富强的壮丽史诗,共同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云南民族大学的60年,是各族儿女在民族大家庭中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60年,是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60年,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胜利前进的60年。60年的办学历程,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彰显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辉煌成就,孕育出了云南民族大学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办学理念,使学校成为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和传承民族文化与研究民族问题的重要基地、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象征。”云南民族大学主编:《云南民族大学60年》,载《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是云南民族大学的守土之责,是党和国家赋予学校的特殊使命和任务要求。
正如首任院长、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将军在1951年8月2日开学典礼上指出的:“筹办民族学院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毛主席的具体指示和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使之顺利、更有效地推行。因此,各族的学员在院中要树立团结、友爱、互助、互让,躬行实践和艰苦朴素的风气,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各民族人民服务。”同上。在云南民族大学63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旗帜鲜明地把团结进步作为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认真贯彻落实到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各项工作中,以此为标准培养了大批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献身于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杰出人才,为云南实现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如第一期学员397人中,大部分是来自云南36个民族(未进行民族识别)的上层人士和进步青年,这批学员毕业后成为维护云南边防巩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带头人。学校在1999年、2005年和2009年,连续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团结、进步”的民大精神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过程中凝练出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丰富了我国民族政策的思想宝库。
二、“团结、进步”的民大精神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成功实践
2009年9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主线。团结和进步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团结是进步的前提,进步是团结的基础。促进民族团结,就是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打牢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实现共同进步,就是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显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9年9月29日。1951年学校成立后,学员在学习文化、学习汉语、学习政策的同时,师生参加了中央访问团、云南省民族工作队、云南民族识别、民族调查等工作,为云南的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做出了积极贡献。由此看来,云南民族大学63年办学的历史是坚定团结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
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标准,云南民族大学以扎实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在不断求得自我革新中发展起来,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咨询的基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基地,成为云南民族工作的缩影和多民族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
云南民族大学作为国家和云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扩大对外文化、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校以来,全世界各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2万多人次到校访问参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越南胡志明主席、缅甸国家恢复法律秩序委员会主席丹瑞大将、泰国公主诗琳通、摩尔多瓦总统沃罗宁等曾访问过云南民族大学,并给予良好评价。云南民族大学还是云南省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可招收授予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还是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单位。学校云南民族大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成功实践,团结进步的民大精神就是这一成功实践的高度浓缩。
三、“团结、进步”的民大精神是对云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持
63年来,云南民族大学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11多万多名领导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大学毕业生中,许多民族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就是由我校培养造就或从我校毕业起步的。在云南的16个州市中,8个自治州主要领导干部多数毕业于我校。云南129个县特别是29个民族自治县中的领导有相当多领导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广大校友扎根边疆,服务民族地区,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利用学校与民族地区的天然联系,与云南14个地州(县)和多家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近年着力加强了民族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咨询、民族艺术研习“四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坚持不懈加强学科专业建设,2013年成功获得民族学、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开始启动招收项目博士后工作,圆了几代民大人的发展之梦。2014年,云南民族大学提出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校、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工作目标,把学校的建设发展与国家和云南的战略紧密结合。
如今学校继续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朝着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昂首迈进。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始终与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始终与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紧密联系。民大的“团结、进步”精神是对云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种高度支持。
四、“团结、进步”的民大精神是云南民族大学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云南民族大学,讲团结就是讲政治。这里的“团结”不仅是泛指普通意义上的团结,更是特指“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兴盛、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是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防、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个“团结”,还涵盖了一种团体精神、合作精神。团结是指不同社会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表现出来的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以及相互合作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团结,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进步”是指人或者事物向上、向前发展,或引申为适合时代要求,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进步是对“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的最好诠释。“进步”还包含有“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之意。云南民族大学63年的建设历程充分表明,民大总是站在时代的潮头,肩负历史发展的重任,朝着国家和民族希望的方向勇往直前、永不停歇。
2013年8月以来,云南民族大学各族师生在新一届党委班子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招收民族学、社会学项目博士后工作正式启动;在云南省唯一获2013年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1项,2014年获云南省唯一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学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教育部“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云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云南省专升本教育培养基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先后挂牌并开始运作,云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开始招生;对外合作办学中,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民族工艺学院和文化产业学院开始启动,与中国移动云南有限公司的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并开始顺利实施,与呈贡台湾健康产业园开展项目合作有序推进,与西双版纳州职业技术学院、石林县、瑞丽市合作办学顺利开展等。“团结、进步”的民大精神体现了学校不满足于现状、反对平庸、摒弃保守思想、坚持追求卓越,不断开拓创新的境界。“团结、进步”的民大精神铸就了民大的辉煌成就,也是当今民大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神动力。
五、“团结、进步”的民大精神既是对云南精神的诠释,也是民大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云南精神就是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云南民族大学从建立到现在的60多年中,一代代的民大人就是以这样的情怀和品质铸就了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不朽丰碑,始终追求团结进步,是在办学兴校历程中几代民大人情怀和品质的诠释,成为民大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在建校初期,学校就在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培养民族干部和开展民族工作、提供民族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社会调查基础等各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云南众多世居少数民族的第一位学士、硕士乃至博士都从云南民族大学毕业、起步,为实现教育公平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的办学兴校中,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外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呈贡新校区,取得博士授权单位,科研项目和水平持续提升,提出走内涵发展道路,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等目标。学校发展的历史、成就和目标定位,就是一代代民大人对民族工作、民族高等教育情怀和品质的真实写照,是民大人追求团结进步铸就的辉煌篇章,也必将成为学校在新时期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浅谈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从历史、现实,特别是大学生的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团结的意义;通过课内外各种活动,渗透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的内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并从三个方面做好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共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促进和加强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对于民族院校而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团结的意义
第一,从历史上看,民族团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形成民族认同的主要精髓,凝聚着民族之间精神信仰,而且一直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影响。民族的团结,是各族人民的需要,是国家社会安定的需要,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是一个国家能稳定及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从历史上看,有过由于民族矛盾、民族歧视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破坏了民族团结,引发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冲突,给国家带来了灾难的例子,给人们血的教训,警示人们只有民族团结,才能有和谐安定的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民族团结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的机会,排除了分裂时期许多人为的障碍,为各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因此,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必然表现为为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而斗争;事实上,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友好交流,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友好发展,友好交往成为贯穿历史的主流。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我们的民族能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我们能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爱国力量的凝聚,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二,从现实中看,民族问题不仅对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和控制力,而且常常与现实的国际斗争和冲突相交织,成为一些政治势力对其他民族和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党和政府总结历史经验,继往开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问题,出台了很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使我们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维持各民族的特点、风俗习惯,组织有力的力量壮大自己,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在当下,我们国家社会安定和谐,民族团结,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各民族之间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有了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和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民族的联合和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看,他们的世界观虽然已形成,对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但正确的世界观还不够牢固和成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于是非容易混淆,容易被一些谎言所吸引和干扰,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方式的诱惑所煽动,妄图为其实现民族分裂的企图奠定基础。所以,在大学生中,结合国情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国各民族人民要坚定不移地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始终要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指导思想,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大力改善民生,努力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当然,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的每一位大学生要有爱国的心,有高度的责任感,有维护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感。民族团结是我们做一切事的基础,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最坚实的保障,我国发展到现阶段离不开各民族人民的支持;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防范和坚决打击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各种秘密和公开进行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粉碎他们企图分裂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的阴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