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高校德育创新理论与实践: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视角
点赞
教育部思政司委托中联华文出版项目,档案编号:zlhwdy-0

作者单位:毕节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4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六个栏目即“大学文化”、“德育天地”、“法制纵横”、“红色文化”、“教学改革”、“理论探索”。“大学文化”主要反映本院教师在大学文化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德育天地”主要反映本院教师在德育工作

作者姓名: 漆国江,卢玲,向钘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文主要包括六个栏目即“大学文化”、“德育天地”、“法制纵横”、“红色文化”、“教学改革”、“理论探索”。“大学文化”主要反映本院教师在大学文化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德育天地”主要反映本院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研究成果;“法制纵横”主要涉及教师在社会法制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红色文化”主要是本院教师在结合本地红色资源研究方面的成果;“教学研究”主要是本院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漆国江,1966年3月出生,贵州大方人,哲学学士,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地方经济与区域发展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卢玲,1966年12月生,贵州毕节人,历史学学士,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向钘,1977年10月出生,贵州毕节人,哲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稿件目录

第一篇 大学文化

 毕节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文化传承创新路径探索——以毕节学院为例

 论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困境的启示

 小议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与对策

 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探索——以毕节学院为例

第二篇 德育天地

 洛克绅士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浅谈微博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实现探析

 当代社会道德现状及其重建——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视角

 黔西北文化资源在大德育体系中的参与价值与功能实践——以毕节学院为例

第三篇 红色文化

 周素园人格魅力的当代价值

 党的统一战线与周素园的成长

 毕节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

 周素园“同心”思想及其启示

 基于周素园事迹谈对长征精神的再感悟

第四篇 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兼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方法创新

 浅析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应对策路

 关于“概论”课的教学探讨

 目前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欠发达地区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探索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的创新

 依托素质型人才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第五篇 理论研究

 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

 简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反馈机制的构建

 构筑毕节试验区精神高地的哲学审视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从政党制度视角透视“同心”思想的价值

 关于“隐性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及归宿的探讨

 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

后 记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篇 大学文化


毕节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大学文化建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探索,既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又有全面推进过程中的一系列正确应对,通过整体、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变革,实现学校向一所合格本科院校的跃升。毕节学院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的部长联系点,按照袁贵仁部长的要求,“以服务毕节为根脉”,全面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大学文化风格,积淀了一批有校本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成果,其中蕴含着破解同级同类院校发展难题的一些有益思考。

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在物质平台建设、制度架构完善、精神传统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质,既是熏陶师生的氛围、社会教化的窗口,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更是大学重要的灵魂支撑与可贵的品格呈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讲话》确立了大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同等重要的功能——文化传承创新,为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袁贵仁部长指出:“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毕节学院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又有着二十多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既是地方性院校,又面向全国二十五个省区市招生,既是一所多科性大学,又秉承了七十多年优良的师范教育传统,既是省地共建、以地为主的管理体制,又凭借毕节试验区的政治优势得到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并成为两所部属高校对口支援的对象,其大学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必须充分考虑这几个方面的双重关系,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超越专科办学、师范办学、区域办学阶段自发而缓慢的大学文化变迁,以有目的、计划的文化建设活动,促进整体、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变革,从而实现向一所合格本科院校的跃升。

一、在传统与现实之间

毕节学院诞生于抗日的烽火之中,1938年在毕节县城文庙建校。作为国民政府创办的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虽然地处边远、校舍简陋,师生不足百人,但特定的历史背景赋予了毕师人教育救国的理想,特别是从各大学流亡到毕节的师生以他们的爱国激情为年轻的毕节师范学校注入了最初的大学精神,这在毕师当年的合唱团、戏剧社等团体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无论是抗日救亡宣传,还是解放前夕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都可以看出毕师人对国家民族的使命与担当。1939年,由来自中央大学的进步音乐家汪秋逸老师作曲,当时的教务主任杨友群老师作词的《毕师校歌》,在今天听来还是那么昂扬向上:“毕节的土地连锁川滇,毕节的民风诚朴勇敢,我们毕师的同学一个个要做顶天立地的英雄汉。听,太平洋的波涛汹涌澎湃,看,大陆上莫测的风云变幻,五千年的历史责任正担负在我们双肩。莫退后,退后就是灭亡,要胜利只有向前,向前,向前,建立青年的新中国,我们是中国的新青年,中国的新青年,中国的新青年!”当年的毕师还以双倍薪水聘请进步音乐家魏岩来校任教,成立了很有影响力的“5.1合唱团”,排演了《黄河大合唱》,使爱国、进步成为毕节山城的主旋律。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作为贵州省毕节师范学校迁至大方县羊场坝原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学活动更加规范,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一大批新中国高校毕业生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力,他们身上特有的大学文化气质从方方面面影响着生机勃勃的毕师,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毕节高等教育的先驱。1958年至1962年,创办了毕节师范专科学校,与毕节师范学校共存。1965年学校迁回毕节,在今天的校址——杨家塘新建校园,1975年学校改办为“五七”师范大学。1977年,毕师以“贵阳师范学院毕节专科班”的名义招收“文革”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8年5月,1977级新生入学,黔西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为解决师资问题,地区从各县中学大量抽调骨干教师,其中大多数为“文革”期间下放到毕节的知识分子,下放前在高校从事教学或管理工作的不乏其人,他们迟到的大学梦绽放在流仓河畔。虽然是匆忙上马、条件简陋的专科教育,但学校的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考核手段、校园生活等方面差不多是本科教育的复制,尤其是不同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蔚然成风,校园文化活动全员参与、丰富多彩,文艺社团、文学刊物的起点高、影响大,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深感当时的大专班在精神气质上较之于今天的毕节学院,同样有自己的特色与高度。1981年,国务院批准恢复“毕节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学校经国家教委批准定名为“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学校启动升本工程,2001年申办毕节师范学院,2003年筹建毕节学院,2005年3月毕节学院诞生。漫长的专科办学路上,大学文化建设有过几次可贵的跃升,标志性的事件是:1983年,《毕节师专学报》创刊,1999年《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开出版,成为毕节地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刊物;1984年,校报《毕节师专》创刊;1987年,毕节师专学术委员会建立,同年,毕节师专青年学术研究会成立,1988年,毕节师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1994年成立民族文化研究所、教育技能研究所、青年心理咨询中心,同年全省高师研究会第七次年会在学校召开;1998年,完成校训、校歌、校徽征集、设计,编撰了《毕节师专校史》,拍摄了第一部电视专题片《前进中的毕节师专》,建立了校史馆(办学成果展),成功举办了60周年校庆;1999年,学校首次对省外招生,2003年,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办本科。在“正史”之外,一些宝贵的传统在延续,大学生文学创作,从《炉中铁》到《流仓河》再到《守望者》,一部“流仓文学史”脉络清晰,从“滇杨社”到“田野文艺社”再到今天的50多个大学生社团,校园文化风生水起,从学校田径代表队在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的辉煌到学校首次承办全省高校体育赛事再到学校女足代表贵州出战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赛,乌蒙儿女矫健豪迈。这些,构成了毕节学院最为宝贵的文脉,成为升本以后大学文化起飞的平台。

2005年3月,毕节学院建立,同年11月,学校领导班子到位。面对学校建设、改革、发展千头万绪的工作,学校决策层对“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如何处理‘老毕师’与新毕师,‘杨师大’与新师专,毕节学院(筹——毕节师专与毕节教育学院)与毕节学院的关系,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这一战略思考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强调学校的文化传统是重要的资源,必须加以继承和利用,同时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又必须做好由专科向本科、由师范向多科、由面向本地向面向全国、由单纯的教学活动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科建设的转型,让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毕节学院在二次创业中焕发青春。

学校明晰的顶层设计和主动的实践探索体现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

(一)在物质文化层面,学校规划与建设很好地处理了老校园与新校园之间的关系

1.避免大拆大建

有选择地拆除部分教工宿舍,建设大型现代化图书馆,在老校园植入本科教育的新地标,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并修缮了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教学楼(弘毅楼)、中心广场(弘毅广场),70年代建设的教学楼(力行楼),80年代建设的图书馆(意诚书院)、教学楼(仲群楼、启智楼)、大礼堂(正心礼堂),从60年代到90年代不同阶段建设的学生宿舍,对学校数十年形成的绿化环境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使老校园与新校园在路网连接、园林培育、功能转换方面有机衔接,既节约了投资,又延续了文脉。如把原毕师干打垒办公楼原址上新建的绣山图书馆侧面一排近30年的柳杉作为新园林——黔西北历史文化名人园的组成部分,对紧靠大楼的老梧桐亦仅仅去其树冠,使新建筑掩映在绿荫中。一位老教职工在校报发表散文赞叹:“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2.避免大挖大填

尽量保持原有地貌的完整,在“廊”和“园”结合、多轴线转换的理念指导下,除体育馆、田径场、绣山路、绣山生活馆、绣山学生公寓修建需要填平学院路沿线的张家大沟之外,在原规划基础上保留了两座山头,一座种植松、竹、梅,取名“三友峰”(寓“岁寒三友”之意),一座种植樱花,取名“樱花园”。如今,两处园林已成为学校北校门及主干道上最美的景观。此外,在设计绣山图书馆时将原计划面向学院路的正门改为面向自然形成的毛稗塘,对此水景加以改造,引周边雨水入塘,铺设两圈环路,建亲水广场,辅以师专时期引种的招堤荷花,取名“清荷园”,此举将山水之灵秀与大学人文之厚重完美结合,营造了聚贤纳才的书院氛围;绣山体育馆依山就势,将室内停车场和大型训练馆嵌入原张家大沟,一面向流仓河半幅敞开,一面向明德广场形成拥托之势,使这一气势恢宏的地标性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配以开放式的北校门和醒目的“三人”雕塑,被黔西北摄影家彭新立先生称为“造化天工有抑扬”;校园建设开山辟路,有不少巨石需要爆破外运,决策者转换思维,依据其造型和体量,或原地存放刻以书法作品,或就近移位自然叠摆,融入芳草绿荫,黔西北迷人的喀斯特地貌在毕节学院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化叙事。

3.避免大起大落

在新的功能区不断开辟,校园面积迅速扩大的过程中,新老校园如何衔接,新老建筑如何互补,如何处理校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育人环境营造的关键。学校一方面新建了1.2万平方米的绣山图书馆,另一方面将原毕节师专图书馆改造作为图书馆建设的二期工程,以“意诚书院”命名;一方面新建了3万平方米的绣山实验楼,另一方面拓展原理化生实验楼内廷,加盖采光屋面,拆除大楼一楼隔墙,使之成为有1千多平方米大厅的工程训练中心;一方面加紧建设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场馆,另一方面在拆除一些危旧建筑之后就地开辟社区活动场所,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需要;一方面在学院路东侧建设风格统一、功能协调、环境优美的新校园,另一方面对流仓河环绕的西区老校园进行改造,以四通八达的路网、主题鲜明的园林、便捷完善的设施,赋予老房大树、青瓦曲径以勃勃生机。学校身处城市核心区,寸土寸金,商机无限,经济效益和城市环境、眼前利益和长远经营、开放办学与封闭管理,成为建设者绕不过去的矛盾。经过反复权衡,学校决定放弃沿城市街道修建商用房的规划,把校园景观向社会敞开,使这所试验区唯一的本科院校成为“毕节人照相的风景”,虽然没有围墙,但由于周边建筑容积率的下降,学校管理环境反而更好,实现了闹中取静。

贵州省教育厅霍健康厅长在视察毕节学院时指出,“毕节学院是贵州高校今后留在城市核心区唯一的千亩校园,经营得好,是一个理想的育人课堂”。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坚持在大学文化的宏观视野之下审度具体的建设行动,避开了以上误区,通过每一个项目的严谨论证、科学组织、系统实施,使大规模的校园建设不仅没有成为一次盲目的建筑大跃进,反而书写了一段大学文化不断积淀的历史,精心搭建了一个既能满足办学需求,又富有浓厚人文气息,既有现代大学风格又打上深厚历史烙印,既是城市文化中心又是学子象牙塔的物质平台。从长远来看,这是毕节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的成功奠基。

(二)在制度文化层面,注重悠久办学历史的继承与现代区域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依托70多年积累的办学资源,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推进大学制度文化创新。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一核两翼”(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教学改革、科研助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二元融合”(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融合,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理念一以贯之),推进“三业互济”(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工作相得益彰,实现“四位一体”(使全校师生具备高尚的道德、丰富的学养、弘毅的品质、躬行实践的能力)。这一理念既延续了师范教育阶段的好传统,又完善了现代大学的制度要求,在此基础上,办学目标的确立、管理规章的制定、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有了清晰的脉络和明确的路径。

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利用原师范教育学科覆盖较为广泛的优势,逐步孵化新专业。如原物理系孵化出了拥有5个本科专业的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拥有2个本科专业的建筑工程学院,原环生系利用其地理学科优势孵化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原中文系孵化出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原政教系孵化出了经济管理学院的2个本科专业,原艺术系孵化出了有2个本科专业的音乐学院和有4个本科专业的美术学院,原教育系孵化出了特殊教育专业并成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随着国办函〔2013〕35号正式行文批复实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结合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方案,学校瞄准“在毕节试验区建设一所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目标,于2013年7月再次调整、优化了学科专业机构,更名或组建了矿业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今天的14个教学学院,35个本科专业,既是更大的舞台又有各自的血脉,这不是单纯的学科专业建设,而是大学文化的成长过程,是大学精神的延续过程。

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学校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在稳定原有管理机构设置的基础上,逐步设立新的职能部门,招生就业处、资助管理中心、发展规划处、对外合作交流处、教师工作处等机构的建设在省内同级院校相对领先,使相应工作领域得以全面拓展,原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中心得以下移。如学生工作处在招生与就业、资助管理的职能剥离后,根据实际需要与后勤部门协作组建了学生生活社区服务与教育管理中心,培育了学生公寓“四合一办公室”等工作品牌。二是建立了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学术型管理体制,增设了毕节试验区研究院、循环经济研究院、彝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形成了更为完备的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遴选考核机制。科研投入加大,科研团队建设受到重视,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突破。《毕节学院学报》在发行月刊的基础上打造了逻辑学、彝学等名专栏。学校的科研水平的提升,助推了人才培养,为大学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增强了学校和二级机构的自主办学意识,实现了较为系统的二级管理。各教学学院在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内设机构的社会服务意识显著增强,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项目越来越多,学校因此成为毕节试验区最前沿的组织。

(三)在精神文化层面,努力挖掘学校70多年办学历史中形成的理想、信念、情操、价值取向

通过办学思想、发展目标、学术风气、治学风格、管理服务等渠道培育优良的校风,使广大师生形成对大学文化的全面认同。最为突出的案例是,2005年升本以后,学校对校训、校徽、校歌等代表大学文化精神气质的标志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在专业设计、专家咨询的过程中广泛听取师生、校友和社会意见,边建设边积淀,用四年多的时间来提炼毕节学院的大学精神,最终确立了“明德、笃学、弘毅、力行”的校训,体现着毕节学院人的精神追求,承载学校厚重的历史,预示事业生生不息的校徽成为学校重要的文化符号。创作于1939年的校歌镌刻在新校门的大理石墙体上并唱响校园之后,毕师前辈在70多年前那种意气风发、情系祖国、敢于担当的精神给今天的毕节学院人以巨大的启迪和振奋,是传统与现实最完美的结合。校训、校徽、校歌代表大学文化的气质与高度,是飘扬的旗、流动的韵、激荡的魂。2012年,因为校训、校徽、校歌的诞生而成为毕节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一个标志性的年份。

二、在共性与个性之间

大学文化建设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根本性、全局性、持久性的工作。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共性目标,又要注重个性目标,特别是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内涵凝练不够、学科专业布局不尽合理、学校文化风格普遍雷同、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联系紧密、毕业生就业重心相对较低、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的西部地方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尤为重要。

目前,众多与毕节学院相似的西部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规模普遍接近或超过万人,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这类学校面临着共同的困境,即办学定位的同质化倾向严重、办学思路模糊不清、发展目标上跟风赶潮、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服务地方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发展空间压缩、办学质量提升困难等。之所以如此,说到底是大学文化建设上的先天不足,没有把学校的办学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敢以“土”为荣、在“土”中汲取养分,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与层次的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重心过高,未能形成对当地个性特征鲜明的文化资源的联系、依托,从而导致其大学文化的缺钙病、贫血症,影响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教育部领导高度重视西部地方院校的发展问题,力图增强这一类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依存度,推动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投入,为当地高校改善办学环境,使大学真正接上地气并扎下根来,使其成为地方科学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牵引力、文化进步的大舞台。正如袁贵仁部长在毕节学院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服务毕节试验区是毕节学院的根脉所系,我们应当和试验区共发展,共进步,服务好试验区,我们的学校就会枝繁叶茂,如果脱离了这个服务,就不会有生机,不会有活力……我们应当以提高服务的质量水平作为学校是不是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的根本标准,学校办学好不好,用什么来衡量,就是对试验区的服务好不好,这是根本标准。”毕节学院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的部长联系点,按照袁贵仁部长的要求,以服务毕节试验区为己任,在借鉴兄弟院校大学文化建设先进经验、继承本校大学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充分利用黔西北丰富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及毕节试验区文化资源,全面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进行了长期的个性化探索,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大学文化风格,也积淀了一批有校本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成果,其中蕴含着破解同级同类院校发展难题的一些有益思考。

学校按照袁贵仁部长“以服务毕节为根脉”的指示,把对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贡献率作为考核办学成效的标准,主动适应毕节及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学校顶层设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明确办学目标定位,把学校建设成为毕节试验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文化传承基地、咨询服务基地,成为西部同类院校中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性、多科性院校。2012年,学校新大门(北校门)落成,象征毕节学院师生脚踏试验区热土、头顶黔西北蓝天、服务试验区三大主题的红砂岩“三人”雕塑上不仅镌刻了象征黔西北文明的古老文字和体现彝文化个性的文化经典(《宇宙人文论》),而且还镌刻了毕节学院的办学定位——“服务毕节,根脉所系”,使这座文化之门成为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

学校着眼于毕节试验区人才需求的实际,克服困难大力发展工科专业,在升本后的第一个五年建成了贵州同级院校中最大的工科专业群,通过一个个实习实训基地把工业强市的一线作为人才培养的大课堂、学生就业的大市场,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的关联度日益增强,服务地方的理念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显著的社会效益赢得了试验区党委、政府和各级各界的支持,学校发展因此接上了地气,扎下了根。

学校把参与黔西北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大舞台,发挥高校的人才和平台优势,主动承担文化创作、表演、研究、推广任务,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彝学研究院、学报彝学研究专栏、彝文化博物馆、彝文古籍翻译整理等项目构成的组合拳使毕节学院在短短的几年成为黔西北乃至西南彝学研究、彝文化传承的重镇。

——艺术教育打好黔西北文化牌,一方面参与地方大型文化项目运作,推出了大型歌舞诗《魅力黔西北》、国际杜鹃花节大型广场演出、旅游发展大会演出、大型交响音乐《实验区组歌》等项目;另一方面把毕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民族民间歌手请进课堂,把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长期的探索和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我校艺术院系在省内同级院校中独特的优势,实现了教学、研究、创作、表演(展示)的良性循环。

——鼓励师生参与黔西北各类文化项目,不同院系、专业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寻求恰当的切入点。学校编辑出版了《黔西北文学史》《远方——毕节学院大学生黔西北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选辑》,组织了纪念周素元逝世55周年专题学术研讨,开展了奢香文化大型艺术展演活动,启动了夜郎文化品牌打造合作项目。大学文化建设走出了象牙塔,其外在的体量和内在的品质得到很大提升。

——人文校园建设“借鸡生蛋”,争取地方支持,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县、区在毕节学院校园建设黔西北人文景观,共同打造“黔西北人文公园”。随着奢香夫人雕像、周素园雕像、林青雕像、李仲群雕像、撮泰吉群雕等的落成,大学文化的个性将进一步彰显,育人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大学作为地方文化名片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出来。

列宁指出,“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大学文化不仅需要共性思考,更需要个性化探索,毕节学院立足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在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方面进行的尝试、取得的显著成效,将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革命老区高校联谊会”等研讨平台提供更为生动的交流范例。

三、在整体与部分之间

从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来讲,相对于党和国家对大学文化功能的要求,毕节学院和所有兄弟院校一样,都是国家文化整体战略的一部分,都承担着以大学文化育人、以大学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其大学文化建设的成效不仅影响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还会对其他高校产生辐射和带动效应。从学校管理的内部环境来讲,每一个职能部门、教学单位都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在本校大学文化建设中有着或刚性或柔性的职能,局部的文化传承创新活动、具体的文化项目实施或文化氛围营造,都可能产生全局性贡献。反之,学校层面的大学文化宏观规划或阶段目标,必须落实到各部门、各学院乃至各学生社团、班级。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正能量与负效应的形成,往往来自于一篇博文、一段微信、一张帖子,而大学文化的品质形成则是整体与部分之间长期的互动、缓慢的积淀过程。从这一视角考察毕节学院的大学文化建设,可以发现很多亮点,也有不少经验或理论的结晶。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