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3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根据《高校德育成果文库》编委会的要求,着力展示中发[2004]16号文件颁发以来,闽南师范大学(原漳州师范学院)近年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实际做法。理论研究篇收录了13篇已发表的理论研究论文
作者姓名: 林晓峰,林春生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高校德育成果文库》编委会的要求,着力展示中发[2004]16号文件颁发以来,闽南师范大学(原漳州师范学院)近年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实际做法。理论研究篇收录了13篇已发表的理论研究论文,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管理与服务等。调查研究篇收录了11篇已发表的调查研究论文,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建、学风建设、就业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特色经验篇主要选取9个方面的特色做法,内容涉及师范生养成教育新体系、“三自”育人模式、品牌育人活动、实践育人模式等。创新案例篇精选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积累的18篇获得省级或校级奖项的优秀案例和精品项目,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
林晓峰,男,1957年生,福建漳州人,1982 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现任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曾任漳州师范学院团委书记、宣传部副部长、系党总支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等职;曾任福建省华安县委书记、南靖县委书记、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等职。长期从事高校和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研究。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学习时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东南学术》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林春生,男,1954年生,福建省漳州人,1982 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原任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曾任漳州师范学院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副校长等职,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主持福建省教育厅课题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福建省社科规划课题研究。主编《大学生生活指南》,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
第一篇理论研究篇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因素探究
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探究
高校学生管理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文化传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助推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模式探究
——基于“立业教育”基础上的分析
应然、实然、使然: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探讨
论大学生关怀品质的培养
构建提升师范生基层意识的立体化机制
大学生管理交往实践的内涵及特性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第二篇调查研究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影响因素探究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及对策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调查研究
——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
大学生当前就业问题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
构建高校“双困生”就业指导的立体实践模式
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度的调查与思考
——基于漳州师范学院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
——以福建省为例
大学生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调查研究
——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
当代大学生网络规范意识现状调查及教育研究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几点思考
第三篇特色经验篇
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师养成教育新体系
——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晓峰在2013年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议上的
交流发言
创新德育机制构建“三自”模式增强育人实效
——漳州师范学院搭建多元互动教育平台塑造文明人
自己飞,生命更灿烂
——漳州师范学院注重培养学生自理能力见闻
感动人物树榜样品牌活动育学子
锻炼火红青春服务和谐社会
——闽南师大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奏响校园维权和谐曲开拓服务青年新篇章
挖掘闽南文化精髓彰显高校独特风采
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
——闽南师范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经验总结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第四篇创新案例篇
流动道德讲堂流进学生心间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从一个三好学生的感情问题说起
找准切入点掌握平衡点情理共支点
学生干部任职意愿下降的思考
正确引导学生的“官位”思想
班长竞选风波
集体辞职的背后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思考
从辅修班班委换届选举谈如何深化班级建设
找回迷失的自我
——自我效能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中的运用与成效
高校自杀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措施的案例思考
被手机“绑架”的小琪
见证蜕变后的精彩
“怪人”的转变与成长
鸿雁传书,心心相印
——推进辅导员工作精细化,打造师生网络沟通平台
学生工作需要“专制”的民主
——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引发的思考
爱心助教常青“数”,助人助己筑梦想
——闽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常青数,快乐学”爱心助教
志愿服务项目
“why语听”天使工作坊
——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班集体建设的创新实践
加力同筑中国梦,传递青春正能量
后记
第一篇 理论研究篇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因素探究
经济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型、互联网络、社会舆论、文化传统和社会思潮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社会影响因素。这些社会影响因素对于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和高校要重视这些影响因素,积极探索利用这些影响因素的途径,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取得良好效果。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认知是前提,情感是基础,意志是保证,行为是归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就是大学生形成与之相应的价值观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加以道德意志的调节,在“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和“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之以行”。研究影响因素对践行的直接影响固然重要,通过研究影响因素对认知、认同的影响而间接研究践行影响同样重要。因此,研究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因素要从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方面展开。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正确疏导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模糊了民族国家之间的界限,各国之间的“蝴蝶效应”显著增强,出现了利益主导、休戚与共的现象。这容易使涉世不深的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国家对立消解、人类世界进入“大同”的错误观念,进而放松对西方敌对势力价值观入侵的警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动摇,进而对其践行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人们更具国际视野,一方面他们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进行比较、借鉴和吸收;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具有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相互交织在一起,各种外来异质文明越来越猛烈冲击我们固有的心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将会面临一定的阻力。一些大学生会被资本主义的暂时物质文明所“吸引”,会误认为物质文明先进精神文化一定先进,崇洋媚外和全盘吸收现象屡见不鲜。这将会严重地干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认同,进而削弱其践行的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撑。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要加以正确疏导。大学生是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决于大学生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是大学生满足需要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能否为大学生意识和体验是一个关键。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大学生对经济价值的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给大学生的却是精神价值。人既要满足经济需要,也要满足精神需要,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并不总是舍此即彼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助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可以通过提高人的精神动力而产生经济价值。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教育,要使得大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满足自身物质追求中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为培养大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了有利契机。改革创新需要思想与观念碰撞激发,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思想观念相互碰撞,要利用这种时机引导大学生深入全球化浪潮发展时代精神。当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积极体验时,要注意强化这种体验。
二、社会体制转型因素的影响与巧妙引导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受到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影响,而这一认同度的高低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体制转型的影响。社会体制转型的速度过快使得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产生了一定的脱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和统摄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大学生可能难以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一致性。经济体制的转型造成了贫富差距加大,经济压力和自卑感充斥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头脑,使得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产生动摇。市场经济激发了大学生进取的动力,同时又诱发了其功利思想,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权衡被打破。以实现个人价值为最终目标的个人本位思想与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本位思想具有本质的不同。前者的存在将会抑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进而阻碍其践行。社会体制转型时期出现的贫富不均和公平失范等非常态的现象和不合理的情况,会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进而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践行。
面对社会体制转型的影响,要运用各种途径加以巧妙引导。社会体制转型所带来的主要是认同问题,高校要调查社会体制转型给大学生带来的困惑和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冲击,将这些问题搬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中系统讲解,着力解决。其他学科教师也要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体制转型带来的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社会体制转型所造成的认同问题要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妥善解决。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服务”、“科技服务”、“实习支教”和“文化下乡”等形式,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从而增强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互联网络因素的影响与优化传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