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成都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勾勒了本科转型中学生工作的变迁发展,分章节介绍了学校各学工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在党建团建、主题教育、就业创业、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国学普及、愿景班级、学长制等方面形成的一些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项目)
作者姓名: 彭晓琳,刘吕高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内容简介
本书勾勒了本科转型中学生工作的变迁发展,分章节介绍了学校各学工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在党建团建、主题教育、就业创业、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国学普及、愿景班级、学长制等方面形成的一些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项目),展示了辅导员的创新工作,呈现了成都学院学工人在“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作者简介
彭晓琳,女,47岁,硕士,教授,现任成都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干部组织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西方文化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先后承担或参与多个省教育厅和市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 多篇,专著1部。
刘吕高,男,42岁,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现任成都学院学生工作部部(处)部(处)长、就业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优秀奖及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等。
第一篇 回顾与展望篇
成都学院学生工作的转型与发展
探索与实践:生物产业学院近十年学生工作发展与经验
因材施教 凸显特色——学生德育工作在中职到本科过程中的演变
第二篇 体系建设篇
成都学院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运行与效果
坚强堡垒之凝聚力——学生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探索
倾听时代脉搏 引领青年之心——成都学院务实创新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探索
阳光洒满我心房——成都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创新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体系构建——以成都学院为例
第三篇 品牌建设篇
在思想碰撞的“对话”教育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以成都学院时事对话型思想引导活动“时事月月谈”为例
以立志教育为基点 构建全员育人机制——以成都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导游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成都学院学长制的实践
构建双导师与双长制 引领学生成长——以政治学院法学系为例
加强传统文化影响力 拓展国学经典覆盖面——成都学院“多管齐下”激发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觉
Vision,引领未来——外国语学院“愿景班级”创新模式简介
建设书香寝室 开辟德育新阵地——成都学院师范学院“书香寝室”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提升艺术生专业素质为导向的学生活动设计探索
医学生专业风度的培育——在专业培养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实践
第四篇 辅导员创新篇
以团体心理咨询技能助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究
综合素质测评网络评价系统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与成效——以成都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廉洁文化建设——以成都学院美术学院为例
认识生命 热爱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同伴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以成都学院医护学院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后 记
第一篇 回顾与展望篇
成都学院学生工作的转型与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发展进程中,一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高职高专或成人高校通过合并、重组或者独立升格而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新建”是相对于传统本科院校而言的,“本科”是相对于专科而言的。
本书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是指本科教育时间在10年以内的高校。从时间上看,是指新建本科从升格为本科开始到成为合格本科院校为止。所谓合格,是指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一般来说,这段时期是学校办学层次处于本科与专科教育并存,以本科为主,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期。所谓转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指结构和形态方面的变化。学校应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真正实现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转变,使之达到本科教育的要求与水平。
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杨汉清等人通过对世界高等教育的比较认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有无明显的三级(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结构,不论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尖子教育阶段,还是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乃至接近普及阶段,其本科生教育均在保持自己特色和生命力的同时始终占有主体地位”。无疑,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它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基础。《高等教育法》第16条也明确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该条款也指出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别,“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专科升为本科,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也不仅仅是学年或课程的简单增加。本科和专科存在重大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其他区别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因此,进行本科教育的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进行转型。不仅仅要实现形似,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神似,断不可继续沿用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套用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转型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首先应该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上的转型,以及与目标相对应的培养过程、质量保障等诸多方面的转型。
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工作转型应该与学校转型同步,同时应与学校的办学思想一脉相承,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BT3〗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的本科意识与转型途径
(一)本科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它通过对行为的引导最终转化为现实结果,以外显的方式体现出来。本科意识是指本科院校教职员工在培养合格本科生过程中形成的影响工作行为的思想认识,广泛而深刻地潜在于教职员工的头脑中,本人和他人常常不易察觉;而教职员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过程和成果很容易观察到。这种意识主要是针对由专科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历史比较短,专科办学的意识还比较浓厚,文化底蕴不甚丰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特色、个性也不够突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无法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提并论。
新建本科院校从升格为本科起,就应该牢固树立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思想观念,以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和办学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要实现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实质性转轨,其前提是学校上下必须首先清楚什么是本科教育,什么是专科教育,只有弄清楚了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区别,澄清了本科教育就是专科教育基础上增几门课,延长一年学习年限的模糊认识,树立了“本科意识”,才能确保学校工作由专科水平向本科要求的转变。在学生层次方面,存在本科生和专科生共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长期存在。虽然一开始本科学生人数远不及专科学生人数,但不能动摇本科教育思想意识,应当逐步培养和形成“本科意识”。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
高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被称为学生工作。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素质五个方面。而学生工作的管理对象是作为大学教育的主体——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大学学生管理的性质,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工作,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工作,而是一种教育活动。
(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的转型重在培养本科意识
新建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发展起来的,其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本科意识的提升归根结底是广大教师本科意识的提升。将培养合格本科生的要求付诸行动的是广大教师,他们的意识观念影响着管理、教学、服务等活动的方式和质量。不难看到,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偏低,因此,提升本科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而言,其转型也重在培养“本科意识”。新建本科院校跨入本科行列后,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工作、校园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如观念性差距、体制性缺陷、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普遍面临体制、资金和人才的困难,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绝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是高校扩招的部分,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加之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倾向,这就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新建本科院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工作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从不合时宜的教育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本科教育的新理念,积极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寻求新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的转型要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实现学生工作目标的理念创新
教育发展的主体是人。教育的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人,教育活动的目的毫无疑问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体人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新建本科院校生源层次差异较大,培养哪种类型的人才也应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理清人才培养目标是新建本科院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首要任务。目标不清,意识不明,便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活动,也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工作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的动力;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2.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意识,实现学生工作体制的理念创新
高校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凡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载体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所以,学校教育必须转变模式,变“教书育人”为“三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能简单地把育人的责任归于上课的教师,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辅导员(学生工作队伍),整个学校都对此负有责任。高校学生工作要树立“三育人”的教育理念,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过程育人”的工作大格局,树立“每门课程坚持育人责任,每位教师承担育人义务,每个服务树立育人意识,每项活动挖掘育人功能”的理念。对于学生工作而言,就是要探索一套科学的符合学校办学实际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学生工作模式,构建具有互动性、层次性、整合性的学生工作体制。
3.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学生工作特色的观念创新
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核心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是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下的必然选择,办学特色、教育质量是大学品牌的两个关键性要素。树立品牌意识的意义,在于可以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较为长远的目标指引。新建本科院校要对当前高等教育广阔的空间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找对位置,准确定位。依靠本校的管理特色和优势,创出自己的品牌,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力求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使特色与功能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在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尚达不到品牌建设的地位和目标之时,可以先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教育活动、教育载体、创新发展等)上多下功夫、多想办法,形成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一定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使学生工作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先具备品牌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然后沿着品牌发展的思路,选准目标,看准方向,长期努力,持续发展,逐渐向创建品牌的目标迈进。
4.树立产品意识、客户意识、市场意识,实现学生工作内涵的理念创新
对任何一所高校来说,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资源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既是学校的产品,也是学校的客户。同时,高校面临两个市场:一是教育市场,在该市场学生(及其家长)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学校的核心工作是吸引“生源客户”并满足他们的受教育需求;二是就业市场,在该市场,毕业生是学校加工的“人才产品”,用人单位是消费者,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提供符合“用人客户”需求的“人才产品”。高校应同时关注学生及用人单位双方的需求,使“生产”的人才有用武之地,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更要注重这种意识的培养,赢得社会的认同,赢得口碑和美誉度。学生工作理念也要树立产品意识、客户意识、市场意识,要从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功能中逐步实现重心转移。即从管理型向教育型、服务型转变,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服务的内涵。树立客户意识、市场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加大为学生服务的力度,拓展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校园软硬环境。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思路,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