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6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分为理论探索、思想引领、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网络教育、心理健康、党团建设和队伍建设等八个篇章。主要介绍浙江海洋学院在推进德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发挥传统地域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淀的
作者姓名: 吴中平,郭志平,芦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理论探索、思想引领、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网络教育、心理健康、党团建设和队伍建设等八个篇章。主要介绍浙江海洋学院在推进德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发挥传统地域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淀的特色经验心得,在开展富有海洋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卓有成效做法,在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影响力的实践中积累的工作创新案例,在针对本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中得出的对策研究报告,在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辅导员、班主任、理论课教师、党员干部及学生骨干的成果和经验。
作者简介
吴中平(1968-),男,研究员,现任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安全稳定、共青团工作,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郭志平(1972-)男,讲师,工学硕士,浙江海洋学院学工部部长,学生处、招生就业指导处处长;
芦茜(1979-),女,讲师,教育学硕士,浙江海洋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招生就业指导处副处长。
第一篇 理论探索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研究
基于就业视角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想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
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教育研究
儒家审美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进程推进的启示
第二篇 思想引领
浅谈高校学习雷锋精神的四个维度
高校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刍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大学生海洋观教育探析
海洋特色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实干精神”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新主题
第三篇 成长成才
当代大学生口才非语言要素的培育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现状和对策分析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地方高校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海洋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对策研究
第四篇 就业创业
团体辅导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改进研究
家庭和高校互动式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探索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动态对接的策略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成长成才互动关系研究
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研究
第五篇 网络教育
学校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方法研究
大学生网络化生存与理想信念教育
基于QQ签名的大学生网络思想引领模式研究
关于网络论坛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的思考
论网络社会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适应性
第六篇 心理健康
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调查研究
朋辈支持和辅导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探究
浅谈心理委员对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及意义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技术的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
基于航海类学生职业心理适宜性团体辅导的探索研究
第七篇 党团建设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及创新工作研究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群众路线视域下共青团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选择
系统思考视域下高校学习型团组织构建初探
与NGO比较下的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第八篇 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人格特质影响研究
加强研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90后大学生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
高校学生干部政策执行偏差类型及防治对策
刍议高校校园危机视域下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发挥
后记
第一篇 理论探索
受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不断呈现出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不仅要改进方式方法,而且要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本篇认为,高校教育者要正确把握时代性、提高主导性、加强针对性,创新和发展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要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紧跟市场需求,贯彻相应理念,采取策略设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综合实力;要创新思想教育途径,加强和提高青年学生思想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切实开拓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教育的多种路径,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结合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审美教育思想、使大学生素质教育进程更具顺序性和阶段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研究
针对现在世界形势急速变动、国际范围内思想文化深度交流、意识形态复杂多变的状况,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是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培育和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的主流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我们只有在深入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时代性、提高主导性、加强针对性,不断创新和发展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新认识
价值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中很早就已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各自不同的解释,但一般而言,价值总是指向作为主体的人们对作为客体的事物的作用的判断。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时期才科学地提出了价值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关系。价值首先来自于客体,客观世界是主体生存的物质基础,主体必须从客体那里取得发展所需要的一切,人类社会的持续才是可能的。由于主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体的价值必然也是多元的。马克思认为“一切的属性不是由该物同他物的关系产生,而只是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价值隐藏于客体中,但只有在主客体的交往中才能表现出来,或者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价值是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人们所共同具有区分好与坏的根本看法,是对于某类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所特有的应该希望什么和应该避免什么的规范化见解,表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主流价值观是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经济发展条件以及特定的文化状态下社会上或者社会上某一特定人群中绝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占据优势地位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范、对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要求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共识,对其他的非主流价值观起调配作用,具有一般性、公认性和导向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很多重大的转变。这一变化的过程与这一时代文化的转变过程密切相关。当今时代,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各方面的全球化,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历史、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态,而我国目前又正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传统与现实,东方与西方诸多方面在文化、观念上正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与融合,新旧观念交织,中西思想交错。这正是多元文化在我国的真实写照。多元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由不同民族、群族、地域、社会间的文化流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上的多元文化的趋向也日益明显,文化多元的态势成为一种必然,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融合成为我国社会的显著特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不同层次的文化等同时并存。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扩大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与维度,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这对我们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美国完美人格道德教育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托马斯·里考纳认为:传播道德价值观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人类文明的需要,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价值观教育就不能存在,就会瓦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进而决定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因此,我们在研究大学生价值观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时,必须紧紧抓住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刻把握它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曲折的演变历程,有研究者把它归纳为“寻找自我——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过程。现阶段,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市场经济、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总体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由理想主义向求真务实转变,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务实进取的,大学生价值观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却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其总的变化方向与社会价值观念大致一致,主要表现为:
(一)在政治上,拥护党的领导,关心国家大事。大多数大学生并不像社会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对政治漠不关心,大学生入党人数和大学生党员人数比例的迅速提高足以说明这一点。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了解新事物,他们年轻,充满活力,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切身体会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给社会、家庭、自己带来的好处。所以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真心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关心时事。我们2014年开展的一项大学生价值观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事情依次为:2013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100%)、钓鱼岛局势(97%)、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67%)、索契冬奥会(62%)、乌克兰局势(61%)。
(二)对于价值观的根本问题——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大学生的回答基本符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同意和基本同意“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党和国家利益”观点的大学生达到90%以上。当代大学生在整体上认为人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当代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出现不一致和相矛盾的时候,能够把为祖国作奉献、为人民谋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中的佼佼者会牺牲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在汶川大地震中大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现场忘我服务、广大大学生灾后踊跃捐款,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心系人民、情牵灾区的崇高精神境界。
(三)对于将来应当成为怎样的人,大学生的回答比起前面两方面显得有些模糊,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只有一半左右的人回答自己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既因为大学生还在大学接受教育,思想尚未完全定型,对未来的考虑还不十分成熟,同时,也说明了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从我们的调查分析可以同时看到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一元与多元的交融。大学生是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他们家庭条件不同,从小生活环境差距很大,受教育的具体过程也有很大差别,由此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不可能只有一个,而且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在价值观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的主流价值观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但是主流价值观又是相对固定的,一元化的。而根据我们的分析,现在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又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多元文化会不断向主流价值观渗透。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逐渐成熟的时期,所以价值观领域中激烈交锋将会长时期存在。
(二)个人与集体的统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倾向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这一观念既与以前僵硬的集体观——只强调集体利益,无视个人利益——不同,也不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个人价值观——只强调个人利益,无视集体利益——不同。这一主流价值观念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符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充分调动每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性,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时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也保障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实现。
(三)坚定性与模糊性的并存。大学生虽已成年,但还没有走入社会生活,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主要来自家庭、书本、网络和教师,而不是自己的切身体会,他们从理论上认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却没有社会实践的基础,坚定性和模糊性是矛盾地结合在一起的。
三、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反思
从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大学生的社会实际表现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从我们培养的当代大学生是关乎国家未来、民族振兴大业这个高度来衡量,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上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教育内容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知识的必要补充。价值观理论是认识主体在价值实践中观察、分析、判断价值问题中所抽象、提炼、概括、升华而成。学习价值观理论,可以缩短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时间,可以提高自己的价值观理论素养,但价值观理论最终是从价值实践而来,以价值实践作为自己判断的标准,因此,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知识为必要补充的价值观教育必定会引起大学生价值认知上的偏失,并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迷茫和偏差。
(二)教育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协同作用。在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概论”来完成,辅之以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传统的课堂教育把价值观本身只理解成理论思维的训练,把价值观的内容当作科学知识一样去传授,从事实根据、概念、逻辑判断到知识的记忆、行为训练一整套像理论训练一样,使价值观的内容完全脱离了主体与客体的联系,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规定,就会出现很多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背得头头是道,背过便忘得一干二净,实际上的道德行为水平低下的状况。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的功效判断,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行为。只有在实践中,价值观才得以成立。如果离开了实践,主流价值规范、主流价值原则就不可能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判断,它的意义和价值就会丧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理论教学形式人为地割裂了价值认知和价值实践的关系,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而这种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在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中仍然延续着。
(三)缺少对当代大学生的深入了解。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必须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深入了解上。但在当前的价值观教育实践中,除了存在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了解不深的教育通弊外,对大学生价值观上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和其形成原因了解不透、分析不深,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无的放矢的教育不要说有效地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四)缺乏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效合力机制。大学生是生活在校园里、生活在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社会、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并不否认社会、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有效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合力机制缺失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方面是学校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合力机制,片面地认为价值观教育隶属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角度看,割裂了三者在大学生价值观上的有机联系,片面地认为价值观是学校的事情,没有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机制。有效合力教育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
(五)教育者自身能力、素质的局限。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教导,不能只传授知识,更要以自己的人格、信念去影响对方。但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的知识讲授中,再则部分教师对社会实践缺知少知,理论与实践脱节,个别教师自身思想理论素养不高,自然大大削弱了大学教师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四、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既要适应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符合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宏观环境对大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要遵循阶级性与主导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德、智、体、美四育有机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等原则,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努力提高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阶级性与主导性原则
袁娃林在《当代主要道德教育理论派》中指出: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定,都必然要把能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加以倡导。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功效判断,人们的价值观念在阶级社会中必然带有阶级的烙印。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的组成部分,社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然要从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出发,以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为重。阶级矛盾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性依然是主流价值观教育不可回避的主要原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是主导大学生思想、信念和精神风貌的核心,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当前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入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中,并且以其内涵要求主导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各项活动。
2.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是任何时代价值观的中心内容。应当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性是主流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个体性只有建立在社会性之中才能实现的观念。要重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各种关系,抛弃完全否定个体的虚幻的集体观,同时也要否定不顾社会和集体的虚幻的个人主义,使社会性和个体性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统一起来。大学生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奋发图强,在实现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的过程中求得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3.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原则
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真假善恶美丑的理性认识。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使大学生的心灵达到和谐,为他们的道德、智力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价值观既然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德育便可以为大学生的发展起指引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一个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越高,他们的价值观念一般也就越先进。智育是对于大学生智力上的教育,大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认识能力,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身体是产生社会认知的前提,体育也是德育、智育、美育的前提,德育、智育、美育都必须寄托在体育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统一而均衡的关系之上。
4.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原则
价值观是一种理性认识,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但它又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实践之中。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人生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被检验、被更新。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既要着眼于大学生作为价值主体对价值进行理论认知的能力的培养,更要着眼于他们在价值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上进行主动参与和自觉探索的实践培养,使大学生在主流价值观教育上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1.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认清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是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针对性的前提,是提高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基础。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他们精力旺盛,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接近顶峰,心理意识能力基本形成,但缺乏社会经历,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中,这正是大学生感知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把它内化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然后在实践中进行价值判断和认知的好时机,我们既要肯定在大学生价值观知行方面表现出来的好的趋势,同时更要矫正他们有偏失的认知和言行,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的放矢的教育,才可能减少我们在价值观教育上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2.创新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和主导性
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当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把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个方面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自觉地融入价值观教育中;其次,要坚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观教育,要以哲学、德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系统地有层次以价值观的内涵、外延,以价值观的层次性,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的科学性、价值观对人生观和理想的决定作用等方面进行教育,增强理论的指导性和说服力;再次,要增强国防形势、国情、社情和民情教育,主动搭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理解与认识桥梁,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同时要精心组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优良传统和西方文化中先进思想观念的教育,继承发扬、批判借鉴历史文化优秀成果,并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最后,要组织开展现代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教育,除了让大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外,更重要的是培育大学生不断追求责任的价值观念,同时提高大学生对人们价值观念影响的辨析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