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研究方法,从信息交往实践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迁的现实出发,以此为逻辑起点,立足于信息交往实践的宽广平台,在全面认识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生态变迁的基
作者姓名: 宋振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研究方法,从信息交往实践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迁的现实出发,以此为逻辑起点,立足于信息交往实践的宽广平台,在全面认识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生态变迁的基础上,探寻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并试图着力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之道,寻求信息交往实践视阈下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宋振超(1980.07—),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南京邮电大学副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参加国家、省级和校级项目6项,参编教程1部,在《求索》、《领导科学》等核心和省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篇。
导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动态
第三节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与特征
第一节信息交往实践变迁视阈下的社会变迁
一、信息交往实践的元素构成:信息
二、信息交往实践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
三、信息交往实践的发展状态:信息化
四、信息交往实践的现实平台:信息社会
第二节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一、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二、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三、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
第二章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多彩信息
媒介与影响
第一节多彩信息媒介正以何种形象和方式出场
一、黑色媒介形象
二、白色媒介形象
三、红色媒介形象
四、黄色媒介形象
第二节多彩信息媒介影响大学生的何以能和替代效应
一、多彩信息媒介影响发生的理论支撑
二、多彩信息媒介影响成立的过程
三、多彩信息媒介影响的替代效应
第三节新凸显的话语权——信息化视阈下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一、认知方式的拓展与重解
二、行为选择的建构与解构
三、道德取向的碰撞与融合第三章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契机与挑战
第一节信息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契机
一、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含义
二、信息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契机
第二节信息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挑战
一、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信息化视阈下大学生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
三、信息化视阈下信息科技理性与信息伦理的冲突与契合
第四章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原则内容与
方法
第一节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原则
二、教育主体的平等性原则
三、教育方式的疏导性原则
四、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原则
五、教育方向的前瞻性原则
第二节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主要内容
一、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二、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的新要求
三、不断适应信息时代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继承与借鉴传统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三节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主要方法
一、立足实践: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实践之基
二、着眼长远: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和合之道
三、突出重点:回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现实诉求
四、注重融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和谐律动
五、提高实效: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目标指向
第五章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与
评价
第一节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出场路径
一、立足于信息交往实践视角,更新教育理念
二、立足于教育者主体素质建设视角,强化教育手段
三、立足于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视角,整合教育资源
四、立足于信息伦理嬗变与审思视角,拓宽教育渠道
第二节基于有效性提升为目标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变革
一、把好三个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变革的前提
二、实现三个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变革的重点
三、实施三个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变革的路径
结语
一、信息交往实践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价值
二、走向信息交往实践的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导 论
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要反思、分析、批判的不是答案,而是那些重大的时代性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信息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即社会所发生或生成的历史过程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信息化条件下,在一个更广阔和更深邃的视阈下积极深入研究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探索“科技理性”与“教育伦理”辩证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体系构建之路,实现“技术理性”与“伦理理性”的合理链接,这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理论旨归,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践旨趣。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把它作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宋振超:《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载《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第6期。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在高等教育中产生着越来越大和愈来愈深入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高等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然,在充分体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其所引发的价值观冲突、责任感弱化以及各类网络犯罪等等问题,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信息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令人担忧的窘迫现状。“信息网络技术的虚拟化、数字化、高速化、交互性和开放性等诸多特征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特征,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宋振超:《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载《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第6期。
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完成上述任务,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要成为我们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江泽民同志在这里指出的“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其中就包括重视和充分运用包括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关键环节。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面临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比如,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如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这些课程和学科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如何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4页。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领导干部、党员,特别是处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教师、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目标,引导、帮助广大学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需、常议常新的话题。”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信息化条件下,作为以规约人、教育人为根本宗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准确把握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走向和发展趋势,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关系和问题,适应新特点提出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对策和措施,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始终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宋振超:《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载《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第6期。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须适应信息交往实践的发展趋势,适应教育者主体性发展的需要,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虚拟化、开放化、多元化的要求,在继承传统并借鉴国外的基础上致力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和教育渠道等的变革和创新。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客观规律,从战略上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有效性的原则、内容、方式、路径与评价等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和重大使命。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出场的基本路径。1842年5月,马克思在《就集权问题论德国和法国》一文中深刻地阐述了抓住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正如一道代数方程式只要题目出得非常精确周密就能解出来一样,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如果说在答案中个人的意图和见识起着很大作用,因此,需要用老练的眼光才能区别什么属于个人,什么属于时代,那么相反,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对其所处时代之谜的不断追问,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点和导向,理应成为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题与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离不开理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感,即必须以创新的理论成果来回答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要具有问题意识。无数事实和实践表明,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起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获得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承载着科学方法与人文智慧的双重价值,并在二者的融合、汇通中关注着人类生活目标和价值指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既是一种价值的回归,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当秉持的问题意识,就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关注何种问题的一种自觉的理论意识。
问题总是一定时代的问题,总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列宁强调,“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当今时代,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竞争与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取得可持续的竞争和创新优势,就必须依靠人才来维持和培育竞争力与创新力。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基地,它时刻都面临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所引发的高等教育内外部生态环境的重大调整和诸多挑战,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所导致的诸多方面矛盾凸显等等,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境遇与契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科研人员和学者在国外同行的帮助下,积极尝试利用互联网。在1992年、1993年国际互联网年会等场合,中国计算机界的专家学者曾多次提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并得到国际同行们的理解与支持。1994年4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期间,中国代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最终就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达成一致意见。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64K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状态、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关键技术。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2014上半年,网民对各项网络应用的使用程度更为深入。移动商务类应用在移动支付的拉动下,正历经跨越式发展,在各项网络应用中地位愈发重要。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2.4个百分点,首次超越80.9%的传统PC上网比例,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网民在手机电子商务类、休闲娱乐类、信息获取类、交通沟流类等应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带动了整体互联网各类应用发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向‘深入’转换,各项网络应用深刻改变网民生活。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等新兴领域的移动应用多方位满足了用户上网需求,推动网民生活迈向全面‘网络化’。”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活的一切领域,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并正在加速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生态环境。互联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信息准、消耗低、形态多等特点,使得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受众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心理期待,进一步提高,人们要求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这使得对任何网络传播机构或个体所表现的评判和对信息内容的解读,都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的行为。各种标准和价值观之间的学习和冲撞,也无法避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意识形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文化观念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在开放、多元、互动的信息网络环境中,青年大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全球视野、民主观念等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信息化条件下,包括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与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实践平台。信息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表面的、暂时的,而是全面的、深刻的、深远的。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出新的“时代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出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原则、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等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和外部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变革以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但是,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和实证调查得到的结果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发挥应有的功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等等,都是摆在高校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时代问题。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媒体格局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推动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载《光明日报》,2014年8月21日。在这次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关于“强化互联网思维”以及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等,都将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信息化条件下,信息交往实践方式的变革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紧扣时代发展的步伐,秉承继承与创新的理念,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和变革;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在继承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并借鉴国外德育工作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秉承“融合”的理念,积极认真深入研究以信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趋势与新特点,积极整合各类教育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方式、方法、机制和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动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吸收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广大师生。研究并正确处理好信息化条件下信息主体的信息素养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系,根据当代大学生群体接受信息途径的新变化,有效发挥互联网等现代媒介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变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维度看,注重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考察、审视和分析高等教育信息化问题、高等教育信息化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关系,如何推进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去研究。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是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是基于信息交往实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阐述,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充实和扩展。
从实践视角看,注重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高等教育信息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坚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信息化带来的社会变化,指导大家适应并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就迫切需要转变以往旧的思维观念和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工作方式方法,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培育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综合看来,本研究立足实际,深刻分析高校信息化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辩证关系,强调着眼于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直面现实,把信息化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切入点,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目标指向,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载体;内涵丰富,立足于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充分体现改革与创新的时代精神,着力构建贴近信息社会发展现状、贴近高校变化现实、贴近大学生群体发展状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内容体系;注重实效,强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监控和管理,着力构建科学合理且可供量化考核的评价体系,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视野开阔,深入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各学科的理论体系,强调相关学科理论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支撑意义;面向未来,科学展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目标,致力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信息时代新人,使他们进入社会后能逐渐成长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并为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助力与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