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出版时间:2015年3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成果集分为理论探索篇、经典案例篇和特色经验篇三部分,共收录了29篇论文、26篇经典深度辅导案例和11篇特色经验总结,内容涵盖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心理、资助、招生、就业、共青团建设
作者姓名: 沙淑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内容简介
本书成果集分为理论探索篇、经典案例篇和特色经验篇三部分,共收录了29篇论文、26篇经典深度辅导案例和11篇特色经验总结,内容涵盖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心理、资助、招生、就业、共青团建设和队伍建设九个部分,全面梳理了近10年学生工作取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了我校学生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探索了新时代学生工作的经验和规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是我校学生工作队伍德育工作成果的提炼和凝结。
作者简介
沙淑清,女,1963年10月出生,副研究员,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等学生工作。近年来,曾讲授《教育经济学》、《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多门必修课程。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主编出版《大学理念与就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摇篮——中国地质大学校友风采录》等著作。
第一篇 专精覃思理论探索篇
第一章 理论研究
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努力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探讨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工作策略
以大学生宿舍为依托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探析
论研究生集体归属感的缺失与重塑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现状及模式探索
新形势下重点高校辅导员就业工作创新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其对策研究
加强基层团建工作,完善党团互建模式
当前形势下研究生党建工作探究
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论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应对策略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探析
第二章 实践探索
我校学生干部培训的现状及有关问题探讨
地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工作方法探讨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
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以两起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为例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建设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大一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近三年研究生新生SCL-90心理测评结果分析
高校学生深度辅导工作方法的探索
大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实践与思考
学业辅导的精细化研究
辅导员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学生党员再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思考——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在新生班级建设中探索主题教育创新形式
依托朋辈辅导员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初探
第二篇 力学笃行经典案例篇
第一章 生活适应篇
如何融入新的班集体
从网络走向现实
将工作做到细微之处
关于学生时间管理的深度辅导报告
注重学生深度辅导工作的长效性
用我的成长激励你的成长
第二章 学业篇
正确认识保研问题
转专业的抉择
帮助学生走出对网络游戏的沉迷
树立信心,让生活充满阳光
用心关爱,关注学生的成长
雄起的留级生
第三章 心理篇
用心真诚交流,陪伴走出困境
用心引导,解决学生心理危机
倾听沟通自修复
直面选择焦虑,助力学生成长
敞开心扉,我们用心交流
“丝巾风波”调节四部曲
第四章 就业篇
利用教练技术开展的学生发展选择问题的辅导案例
深造与就业,尊重内心的选择
树立求职信心,明确求职目标
计算机专业女生的职业方向选择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引导学生自己决定未来
心动不如行动
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篇 轨物范世特色经验篇
重视三股力量三个体系三个课堂,构建地大特色的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实施引航工程,助力大学生涯
引领新生,锻炼党员——高年级学生党员“1+1”进新生宿舍的工作探索
夯实基础,打造特色,激发活力——“我的班级我的家”班集体创建活动探索
多措并举,注重实效,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立足育人为本,全面推进学生资助工作
“成长能动环”教学—实践模式推动大学生心理成长
弘扬“新三光荣”就业理念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服务国家战略,重视思想引导,优化就业服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五种模式”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以“职场加油站”为核心构建职业素质培养实践基地
后记
第一篇 专精覃思 理论探索篇
理论研究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本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以学生工作为主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已经正式发表的论文和未发表的论文组成,围绕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和范畴、地位和意义、本质和功能、主体和对象、内容和途径、体系和机制、环境和成效、创新和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内容涵盖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心理、资助、招生、就业、共青团建设和队伍建设九个部分,全面总结和梳理了近十年我校学生工作取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第一章 理论研究
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要求对于高校传统的以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刚性的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为适应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及实现高校育人目标,须大力推行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本文论述了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现实意义,并对我校的服务型工作模式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文章提出要深化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转换工作角色,由原来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控制者转变成为服务者;心想学生、情系学生,紧扣学生的发展诉求,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并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和学生之间已不完全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已成为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如何顺应形势,化挑战为机遇,构建新型学生工作模式,是摆在每一位学生工作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一、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目标,以完善服务体系和构建服务平台为基础,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重点,以规范健全服务制度为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服务体系、规范的服务制度、高效的服务方式、专业的服务队伍,促进学生工作中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以培养造就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个性并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中所指的服务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的便利性,主要是指提供给学生的服务要有可操作性,不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受到影响;二是服务的实效性,重视提供服务的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服务后感到物有所值;三是服务的个体性,学校不仅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此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四是服务的简洁性,学生服务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五是服务的引导性,学校通过提供服务实现“教育育人”,并以此为平台,以优质、贴心的服务培养、感召学生。
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与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教育思想的主导性特点,教育理念的人本化特点,教育形式的渗透性特点,接受方式的选择性特点,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便捷化特点,服务内容的系统化、专业化特点,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家化特点。
二、建设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意义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工作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亟待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对于实现学生工作模式转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高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把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如何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不同层次、水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展现自己、发展自己,这就要求学生工作必须将服务功能置于主导地位,把服务作为主线贯穿于学生教育、管理和全面素质培养中,在构建新型学生工作模式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二)构建服务型的学生工作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现实需要
当前,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业已产生巨大改变,传统以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刚性的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尤其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社会理念的提出、施行,构建服务型的学生工作模式已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
(三)构建服务型的学生工作模式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高校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须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服务功能放在学生工作的主导地位,以服务为基础平台,以优质服务培养人,以贴心服务感召人,以温馨服务教育人,借助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营造起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和尽可能好的条件。通过强化学生工作服务职能,让学生个性发展在专业服务中得到良性培育和引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
三、我校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现状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并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通过系统的服务体系、规范的服务管理、专业的服务队伍、高效便捷的服务方式,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具体工作中,打造优质服务平台是学生工作理念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和重要手段。为此,我校把加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重点和“服务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和完善了具有专业化要求的“六大服务中心”,并以此作为基础平台实现管理目标,大大提升了服务水平。
(一)就业服务中心
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我校不断调整工作重心,从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为主向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质量转变;从事务服务为主向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就业指导转变,结合大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从大一到大四分模块授课,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生涯规划辅导和就业指导,形成了全程化的课程教育体系;构建了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就业助理组成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队伍,实现了无缝对接的服务网络;同时以讲座和个性化咨询辅导为补充,为学生提供全程化、专业化、立体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
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连年提高,由2005年的86%逐年上升至2013年的92.54%,连续几年用人单位满意度都在98%以上。
(二)学生资助中心
资助中心积极开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践渠道,实现学生从受助→自助→助人的转变。在开展日常资助工作的基础上,主动与宋庆龄基金会、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联系,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寻求锻炼机会,努力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长效帮扶机制。
同时,资助中心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为辅助,以困难补助为补充的多元学生资助体系;二是建立了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为前提,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以两级公示制度为手段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资助工作平台;三是建立了以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为核心的感恩教育、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基础的诚信教育、以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事迹为典范的榜样教育等资助育人模式。切实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得以履行,同时强化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三)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中心旨在帮助学生排除在学习、生活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和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帮助学生顺利适应与度过大学生活。我校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一是重视强调五有,做到四个结合,即有指导、有协调、有研究、有落实、有实效,实现了个体与全面、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有机配合;二是完善工作机制,纵向上,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横向上,得到了保卫处、后勤集团、教务处、研究生院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各负其责,发现情况及时,解决问题迅速;三是加强与校外合作交流,同兄弟院校和有关专业医疗机构建立起稳定的沟通联系渠道,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四)学业指导中心
针对学业有困难和问题学生,学工处与教务处合作成立了学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校本科生学业指导工作的通知》。在多次沟通调研协商下,教务处非常重视,两次修订《大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因无法重修补考或者长期累积,造成学生挂科门数多、毕业清考压力大等问题,共同把学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功能落到了实处。在减轻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也很好地将解决学业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按照学业指导的职能定位,各学院结合自身实际还创造许多好的做法。如珠宝学院建立院领导负责制;能源学院由院里出资单独聘请教师辅导;信工学院设立学业辅导志愿者库,安排志愿者实行“一对一”帮学等。
从实际效果来看,绝大多数学院的学业警示率和挂科率都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有的学院还实现了零挂科率。
(五)学生服务中心
所谓“学生服务中心”,是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学生事务集中起来,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办事程序繁、环节多、耗时长的问题。
学生服务中心可一次性实现受理6部门、27项办理业务、7项代理业务、37项具体咨询业务。方式是前台设学生助理,由勤工助学学生担任,负责咨询、代办相关服务事项,后台由各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提供政策、业务指导。
该中心的设立减轻了业务部门工作强度,同时能够缓解学生上课时间与学校上班时间的矛盾冲突,也有助于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六)校友服务中心
校友工作办公室以服务校友为目标,其宗旨是传播母校信息、宣传校友业绩、联络校友感情、弘扬地大精神、为广大校友提供更好的服务。工作职责是联络校友,增进感情;服务校友,牵线搭桥;宣传校友,展示风采;凝聚校友,促进发展。中心以“服务校友、服务母校”的工作理念,广开联络渠道,全方位服务校友,加深了校友与母校的感情,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拓展了学校的社会办学资源。
四、对于建设高校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建议
(一)正确处理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关系
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能就是教育、管理、服务,最终目标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工作职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实现学生工作的最终目标。传统的学生工作呈现为一种单向的、主体缺失的行为,这种离开了服务的教育、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诉求,不但使被教育者不断远离教育者,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且不能形成双向互动,不能够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新时期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的实现,要求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要通过服务增强教育的效果,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二)切实转变学生工作观念
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和“服务育人”理念,心想学生、情系学生,紧扣学生的发展诉求,淡化学生工作的行政色彩,凸显服务职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成才服务者,进而实现从注重教育、管理功能到注重服务功能的转变,从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到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努力为学生创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
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要遵循高校学生工作的规律,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工作重心下移,以学院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以班级为单位,以寝室为阵地,以社团为载体开展工作,要着力加强学生文化需求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学校与学生沟通平台等服务平台的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优势,推进以人文铸人魂工作的开展。
(四)努力搭建学生工作的服务平台
传统学生工作方式多以灌输、说教为主,以防御型、被动式的管理为主,方式方法缺乏创新,灵活性不足。学生工作要实现从理论灌输、简单说教、统一管束的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向贴近学生、服务学生、方便学生的管理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着力抓好学生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搭建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第二课堂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平台、资助平台、就业与创业平台、校园信息化平台和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等,满足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及发展等各方面需求,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落到实处,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五)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切实有效的服务型学生工作机制需要依靠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工作队伍来实现。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应强化学生工作队伍管理体制建设,强化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加强学工干部培训,提高学生工作专业化服务水平。
结束语
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现实需要,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学生主体地位的进一步明确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转换工作角色,由原来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控制者转变成为服务者。心想学生、情系学生,紧扣学生的发展诉求,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并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型;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服务功能放在学生工作的主导地位,着力抓好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民主化建设,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丁东宇:《论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深层转型》,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5期。
[2]杨克非:《新时期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认识与构建》,载《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6期。
[3]潘世墨:《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关系》,载《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