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知识、价值与行动”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中山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点赞
教育部思政司委托中联华文出版项目,档案编号:zlhwdy-165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后,中山大学德育教育与实践所建构的“知识、价值、行动”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为主要内容,力求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特

作者姓名: 林滨,沈成飞,钟一彪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后,中山大学德育教育与实践所建构的“知识、价值、行动”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为主要内容,力求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特点,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还原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回到知识原点,阅读经典,让学生在领会思想魅力之中实现以理服人与以学养人;如何契合现代教育的规律,以学生成长为本,提出重视个体生命意义,将个别关怀、心理辅导作为从理论教育向个体心灵世界延伸的重要方式;如何契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从思想政治理论服务于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从探索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推进学生自愿参与社会公益学习、实践的制度化。


作者简介

林滨  女,法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伦理与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教育部和省级科研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研究》、《现代哲学》、《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儒家与基督教利他主义比较研究》,合作出版《比较德育》、《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二十世纪西方人生哲学》等十余部著作;荣获许崇清教育奖、高校德育一等奖等。

沈成飞 男,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现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区域社会史、中共党史。在《历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杂志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0余篇。

钟一彪,男,法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中山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广东仲明大学生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大学生公益理论研究与实践倡导,是中山大学“大学生公益百人会”发起人。曾被评为广东省优秀辅导员标兵、广东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已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导论》、《大学生公益活动实务》、《大学生公益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等书。


稿件目录

绪论

第一篇 知识篇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性审思

  第一节 意识形态在价值教育中的合理地位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璞归真

  第三节 “以理服人”与“以学养人”的统一 

 第二章 教学体系建构的学理支撑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整体性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探讨

  第三节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种力量

 第三章 知识原点与内功养成

  第一节 传统典故与大学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节 文献阅读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型教学的探索

  第三节 “问题拓展”教学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探讨

第二篇 价值篇

 第一章 价值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高校德育“回归人”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

  第二节 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特点分析

  第三节 从文化软实力到文化竞争力的发展

 第二章 个体道德与价值共识的现代性培育

  第一节 重建社会信任:从道德危机到存在危机的思考

  第二节 影响个体道德选择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 实用理性视域中的价值共识

 第三章 价值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市场经济为背景

  第二节 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以大学生为中心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以四个维度为例

第三篇 行动篇

 第一章 以研修基地为依托的骨干培育

  第一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

  第二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第二章 以心理咨询为渠道的个体培育

  第一节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道德健康

  第二节 大学生朋辈互助心理辅导模式构建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第四节 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潜能的提升

 第三章 以公益慈善为平台的普遍培育

  第一节 新生“公益囊”活动

  第二节 公益服务嵌入奖助工作

  第三节 公益服务组织建设

后记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绪 论

在全球化、信息化与多元化的时代,高校德育如何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积极发挥德育引领人生的功能,始终是高校德育探索的核心。怀着对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秉持对教育理想和信仰的执著追求,在长期的探索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大学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以健全学生人格为教育理念,以建设让大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以“知识、价值和行动”为一体的育人模式。

一、确立让大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教学教育理念,发挥育人功能

人的发展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受益和满意的基本依据。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山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试点学校开始,我们特别注重探讨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性的教育理念,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体现现代教育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由单一的政治功能定位,转变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健康、高尚人格相结合的观念;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转变为以教学方式实现育人功能的观念,将教育和教学统一起来,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具体内容为:

1.确立教育的崇高性引导与实践性指导的教育理念。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自觉从教育规律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政治主导性原则与教育规律相统一,教育要求与学生成长需求相统一。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贯穿教育全过程,从三个维度加以落实:以生命为重的意义之维,即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思想与生命的成长;以发展为重的能力之维,即从给现成结论到给学生“批判”的武器,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以心灵为重的情感之维,即在师生心灵互动中教学相长。

2.坚持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与生活逻辑相转换、相协调的教学理念。从课程设计上实现从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生认知体系的有效转换,在尊重和理解受教育者思想特点差异的基础上,有计划和针对性地使用教材和不同的授课方式,如文科类专业更注重分析性和深刻性,理科类专业更注重基础性和方法论;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放到高年级,低年级更注重道德修养的提升。努力提高教师的三种能力:第一,把握力,即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转换中,把握统一性与主体性辩证关系之能力;第二,建构力,即在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建构富有思想与逻辑的教学理路之能力;第三,适应力,即在教学体系到学生认知体系转换中,适应认知水平与成长需要之能力,以便将教材体系通过教学体系的再加工,转化为学生认知体系的目的,实现专家指导、教师发挥与学生需要的有机统一,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

3.坚持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与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理念,回归学生成长的原点。课程坚持理论教育、课堂参与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思考、明辨中培养科学理性和热爱生活的品质。在加强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知识面,增加内容的吸引力。努力追求课程凝聚四种力量: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艺术的力量、情感的力量。

4.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遵循的实效性原则。我们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出发,概括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返本归真的三大原则,即回归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从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概括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三大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与发展性原则。

多年来,尽管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具体课程设置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而不断变化,但是,中山大学确立的以健全学生人格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没有变,建设让大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追求没有变,培养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合格人才的教育理想没有变。我们始终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其深层的伦理精神来自对教育的信仰。教育是需要信仰的,没有信仰的教育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对教育的信仰包括两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对教育本身的信仰和对教育内容的信仰。前者,指的是抛开世俗化心态和功利化思维,将教育作为完善自我和完美世界的伟大事业,饱含热情地从事教育实践;后者,指的是教师相信、尊重和追求自己所传授的“道”,并以身作则去示范。如果传道之师不尊重、不相信自己所传的“道”,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只是“说给学生听”“教别人实践”,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说教。

二、建构并践行“知识、价值、行动”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中山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紧扣广东改革开放步步推进所带来的情势变化,紧扣学生生命与成长的真正需要,实时更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渠道,自觉建构和践行“知识、价值、行动”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被单纯当作意识形态来向学生宣讲的定位,我们把思想政治理论还原为科学理论,让学生领会思想政治理论学理性的魅力。

1.在观念上,自觉辨证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意识形态性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所决定的,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质的规定性。科学性则是由理论体系的诉求所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除了它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外,更主要的在于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揭示,是一个符合社会客观存在和指明人类发展方向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从产生直至今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正确处理其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二者的关系,自觉避免将二者对立起来或偏执一端,防止既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又损害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的错误做法。在意识形态性方面,着重价值引领;在科学性方面,凸显规律揭示,从而使教学体系具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2.在路径上,形成以学科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理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有学术品质和学理的支撑。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自觉意识到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支撑的重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起点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着重从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入手。一方面鼓励教师不断深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良好时机,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教师理论水平与学术素养的提高、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了强大的学术活力,提升了课程的理论性与科学性。1998年,学校被批准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第二批),2006年,被批准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全国首批)。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做到了高水平学科支撑高质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教授近90%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超过90%为硕士生导师,真正实现了思政课和学科建设的一体化发展。

3.在教学上,注重学脉的梳理和学理的支撑,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理论和逻辑的力量。已经执教二十多年的李辉教授,将他的教学实践总结描述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好的学者,应该集学理、学术、学人于一身;一个好的教学则应该是一个知识与学理的论证。在教学中,李老师侧重于一般问题的历时性梳理,重点问题的文化性铺垫,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寻找问题的学脉支撑,在多学科视角下透视所关注的问题,在原有的参考书目的基础上扩充更多的文化经典著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具有“以理服人”“以学养人”的魅力。

4.在方法上,把经典著作纳入课程内容,回到知识原点。我们将阅读经典著作纳入课程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探究“为什么”的乐趣。最初仅是由教师各自在课堂上推荐阅读并组织经典著作讨论会。由于学生在这些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渴求知识的热望,我们于1993年9月创办了第一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联合学工部),在全校学生党员中选拔出佼佼者,专门、集中研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培养出大批政治过硬、学识渊博的优秀学子。2008年,又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联合校团委),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养,通过阅读、讲座、调研、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研习与体会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目前已经完成五期培育。2010年起我们在全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全面铺开经典文献阅读,每门课程都列有十至二十本经典著作供学生选读,学生需提交两篇读书报告才能获得课程成绩。研读经典由点到面,覆盖了全体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让学生折服于真理的力量。

5.在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功”。我们力求将 “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统一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林滨教授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授课教师,认为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也要对学生进行哲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更要让学生拥有“批判的武器”。从这一目标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她十分注重“问题教学法”,采用不断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不停地思考,力求让学生摆脱机械死背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深入,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无奈地听课,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力图使教学由逼学、必学、假学、空学和白学向要学、真学、想学、实学和乐学转变。

(二)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习惯采用向学生灌输的做法,我们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置于现实、开放的情境中,采用启发与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在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即使学术含量、逻辑论证无可辩驳,思想政治理论课仍会在价值观日益多元的社会中遭到学生的质疑:“老师你讲的都对,但我另有选择不可以吗?”面对这种疑问,我们的做法是:

1.价值教育必须提升人的主体性。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当代社会主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呈现出开放社会独有的特征,他们开放程度高、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视野开阔,尤其是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使教育对象的独立性、自主性大大增强,对价值观念的需求和态度也更加多元和多变。价值教育必须回应个体主体意识勃兴与个体需要的差异性与多元性的挑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人的发展与精神世界的丰富为尺度,承担起开掘和提升人的主体性的使命与诉求。

2.在正视并尊重多种价值观的存在的同时,加强价值引导。我们坚信,只有具备客观公正态度、海纳百川胸怀的教育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我们在课堂内外坚持对多种价值观的是非利弊进行哲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比较,以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论证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与明辨,使学生感到不是“要我选”,而是“我要选”。钟明华教授认为学生也许存在很多缺点与问题,但这些是学生们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我们不能纯粹用道德的框框去评价学生们的言行。很多问题不能堵,你越是堵,学生们就越逆反,问题就越严重。而是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平等对待学生,真诚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分析与判断,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与成长。

3.教师从“传道者”转变为“同路人”。为此,我们的教师大都自觉担当起课堂内外的“心灵守护者”,为学生生活的、情感的、发展的种种问题提供耐心疏导与辅导,就连已毕业学生和外校学生慕名而来的提问也不忍拒绝。以古南永副教授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接受过古老师心理辅导的学生、教工有数千人次,古老师以书面形式回复学生问题达数十万字。特别是一些学生在遭遇挫折无法自拔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常常是古老师,而且常有半夜紧急“呼救”,古老师不知经历了多少个这样的不眠之夜。老师的行动比语言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因而老师坚持的价值观才更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同。那一堂堂授课、一封封信件、一次次长谈,本身就向学生传达了老师们自己对真善美的执着坚持,因而能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导向效果。

4.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往往局限课堂教学的问题,我们极力拓展实践渠道,帮助学生用理论观照社会与生活,在行动中践行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只在课堂上完成,而应在课堂教学与实践行动当中互相促成。怀着这一信念,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有益探索,至今已经臻于成熟,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方面的拓展,已经形成了包含骨干培育、个体培育、普遍培育三方面的实践育人模式,三者共同组成中山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立体平台:

(1)以研修基地为依托的骨干培育。从1993年开班的马克思主义研修班到2008年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工程,我们一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骨干学生“练”出来。“马研班”每期都组织学员深入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的地区以及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十几年来有计划地组织学员们参观了黄埔军校、烈士陵园、农讲所等革命遗迹,缅怀和学习先烈的奉献精神。“青马班”学员则更加紧扣时势,深入工作岗位体会学习,目前已有350名学员在校内各部门实习,还在惠州、东莞等地建立了“青马班”学员的校外实践、调研基地,完成了一系列涉及教育、经济、环保等现实问题的调研报告。这类由老师带领学生骨干进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骨干在实战中“练”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2)以心理咨询为渠道的个体培育。由思政课老师针对个体学生心理需求开创的心理咨询实践,是中山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的亮点之一。我们首先在耐心细致的师生交流中发现了以心理咨询方式个别辅导学生具体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的迫切需求。作为中山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军人物之一,李萍教授1987年率先在全国建立“益友心理咨询中心”,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义务地给学生做辅导,旨在帮助大学生解决课堂教学普遍性之外的问题,即大学生个体成长中的特殊问题。1994年,我们抓住改革试点的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选修课程,进一步完善常规性心理辅导,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落到实处。如今,心理咨询一直是我们与学生在实践问题中相学相长的重要渠道之一,我们通过心理咨询中心定点接待和任课教师课外分散辅导两种方式,与成千上万学生共同探讨生活、情感、发展等方方面面遇到的实践问题,为他们重新点亮心灵的明灯。

(3)以公益慈善为平台的普遍培育。过去几十年间,我们一直要求学生以提交假期社会调研报告的方式,促使全体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此过程中,高度关注的公益问题,我们认为这是推动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良好契机。因此,2011年,李萍教授积极牵头,联合本校社会学者,成立了中山大学公益慈善中心,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相关选修课,并且将学生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情况计入学分,实行制度化引导,从而对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培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大学生开始意识到主动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也愿意更积极地评价自身在其中可以起到的作用,开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形式。

  三、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创新之处

(1)确立让大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教育理念。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出发,我们真正将学生当作生命而非产品,形成了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由教学转变为教育;由单一的政治功能定位转变为以学生成长为本的育人过程;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转变为科学思想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2)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基本原则。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出发,我们概括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返本归真的三大原则,即回归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从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概括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三大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与发展性原则。

(3)建构了“知识、价值、行动”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价值结论向学生宣讲的惯性,我们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还原为知识,从1993年开始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典文献阅读体系,让学生在领会知识魅力之中实现价值引导;根据以学生成长为本的取向,提出重视个体生命意义,将个别关怀、心理辅导作为从理论教育向个体心灵世界延伸的重要方式;从思想政治理论服务于实践与学生生活的需要出发,从探索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到精心设计,推进学生自愿参与社会公益学习、实践的制度化。

中山大学的“知识、价值与行动”一体的育人模式,既是我们以往高校德育探索的成果,也是新阶段德育工作的起点,希望通过《高校德育成果文库》的出版,能够让全国高校更多德育工作者受惠,并通过他们,使广大学生受益。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