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3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反映了海南师范大学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方面的探索。具体内容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点、难点问题思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索,关于大学生理想教育和大学生道德需要的
作者姓名: 王习明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内容简介
本书反映了海南师范大学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方面的探索。具体内容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点、难点问题思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索,关于大学生理想教育和大学生道德需要的调研报告,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大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的报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慕课实录,在岗在编的部分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道德风范、教学理念和科研追求展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文件。
作者简介
王习明,男,1964年11月生,湖北荆门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近10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治理、生态文明。
王增智,男,1973年7月生,湖北随州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近年,主持完成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3项,参与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近百年文化变迁等。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中国梦与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重建 种海峰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中国梦 郭根山
党内整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以延安整风为例 王增智
家庭美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析 王习明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涵和先进性质 王增智
毛泽东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及其启示 王习明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基于几组概念内涵的分析 王增智
试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王习明
新阶段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评述 胡长青
论大学生法律行为教育 咏 梅
第二篇 教学研究篇
论如何提升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种海峰
高校“两课”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刘华初
思政课与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育路径: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视角 丁匡一
从生态文明视角评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2013年修订 王习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提高途径探索 黄丽萍
关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刘湘平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引入地方史资源的实践探索:以海南地方史资源为例 唐若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黄丽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吴小曼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吸引力的方法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为例 陈连珠
“真”“善”“美”:提高课堂吸引力的“三把钥匙”——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王庆原
第三篇 调研报告篇
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史 界
当代大学生道德需要调查与启示 张旭新
第四篇 慕课实录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与西方“自由”的根本区别
如何理解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纳入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第五篇 教师风采篇
将教书育人纳入学科建设: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明初教授
甘愿当一辈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记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旭新教授
做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郭根山教授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者和传播者:记博士生导师王习明教授
科研与教学双促进:记省级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种海峰教授
使每一次思政课教学成为愉悦的思想之旅:记硕士生导师郑东艳教授
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中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黄忆军副教授
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双重感召: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兰岚副教授
认真、负责是德育教师之根本:记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主任陈连珠副教授
十年弹指间恒致诚为先:记青年教师王增智副教授
与时俱进 德育育心:记青年教师胡长青副教授
平凡中的执着:记优秀女教师史界
潜心于思政课教学的年轻博士:记优秀思政课教师丁匡一
……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中国梦与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重建
种海峰
一、中国文化形象及其时代际遇
一个人有自己的外在形象,一个国家和民族同样也有自己的外在形象;而国家文化形象则是整体国家形象构成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在组成部分。所谓国家文化形象,就是最能表征特定国家文化特征、文化行为、文化竞争力之核心价值与深刻内涵的东西,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吸收能力和文化创造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素养和精神风貌,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根据与重要显现。
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泽被四方,八方朝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在思想家莱布尼兹、伏尔泰以及百科全书派哲人的著作中,他们激赏中国文化,对儒家提倡的仁政、德性伦理充满神往,认为欧洲人应当以中国为楷模,向中国文化学习借鉴;孟德斯鸠则援引中国借以批判旧制度下的欧洲政府、宗教狂热和西方颓废的社会风俗。而随着中国在近代的衰落,风光不再,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则逐渐出现重大逆转。由于西方工业革命兴起,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方式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所展现出来强大的社会力量与文化力量无不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与鼓舞,欧洲人的自信心和文化优越感也空前加强,其国家文化形象日益高大。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形象却一落千丈,原来的“白天鹅”变成了被轻视、被丑化、遭人奚落的“丑小鸭”。曾几何时,国际上不同时期出现的“黄祸论”、“东亚病夫”、“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去中国化”等各种奇谈怪论一度被大肆渲染,甚嚣尘上,突出地反映了西方中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狭隘心理与文化偏见,是对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污蔑和严重误读,更导致了世界与中国之间关系的对立与隔膜。
时至今日,另一个不争的现实是: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主导世界事务的国际交往格局中,凭助经济全球化整体性运动,起源于欧美的现代性文化逻辑成为一种“普照的光”,不仅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而且作为一种评价体系与规制工具;不仅影响着非西方国家民族的文化生态,而且影响和决定着该国家的文化形象,甚至还影响和决定着该国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与认同。如此来看,许多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其本质已经不是认识或反映地理中国的现实,而是意在表达对“中国”的某种说法,它将现实、范畴、神话或想象糅合在一起,构建符合某种需要的、西方文化自身投射的“他者”空间。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化被强行归整到了西方现代性“文化叙事”体系之中,成为为西方“文明”、“进步”起对照比附的对象性存在。由于脱离了自己的独立的文化环境与评价体系,中国因而也很难有独特本然的国家文化形象。更为复杂和重要的是,在西方的中国文化形象规制的逻辑结构中,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也难以保持理性、独立的主体立场,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西方现代世界观念秩序,时不时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自嘲、贬低、热讽甚至全盘否定,把一切怨恨与诸多不如意不加分析地倾泻到中国文化本体身上。一百多年来,浩荡劲吹的“西学”之风以及不绝于耳的“以西为师”的鼓噪,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内核精华被逐渐稀释与风干,中国文化形象随之也变得模糊难辨,渐行渐远。
当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古老中国焕发出青春活力,如同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一样站在世界的面前。在这种形势下,重新构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世界宣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构想,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取向的郑重宣言,也是主体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和愿望的体现,更为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中国梦”蕴含并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形象符号元素
第一,“中国梦”是国家想象、民族理想与人民愿景凝练的中国式话语表达。
“中国梦”内涵深刻,折射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中国梦”贯通历史,负载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梦”表达了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奋斗方向。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价值理想,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节律,影响着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和精神历史。实现“中国梦”,一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顽强追求的目标,也是时代潮流突出的主题,更是中华儿女不变的心结。从“中国梦”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把握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文化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把握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
“中国梦”的话语体系,简洁明快,内容朴实,微言大义,通俗易懂,立足现实,贯通历史,面向未来。为了将中国的美好而崇高的未来愿景准确地传达给世界,我们主动地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用“中国梦”这样的话语方式对外宣告我们的理想与诉求,把所承载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向世界表达出来,传播中国对自己目标的定位与发展立场,充分反映了我们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把国家价值追求的话语体系以梦想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确是一种能为世界人们愿意接受并容易理解的文化符号传播方式。历史上,美国就曾以此成功地向世界推介了著名的“美国梦”。亚当斯在脍炙人口的《美国的史诗》中第一次提出:“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从此,“美国梦”逐渐深入人心,为美国以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世界舆论。“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蓝图的昭示,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引,实现了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者的辩证统一。
“中国梦”向世人宣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理想和愿景,让“中国梦”为人所认知、所接受、所了解。使世界知道“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依靠中国人民、汇聚中国力量”,不仅让世界出除了认识“四大发明”的古代中国外,还要认识已经实现“飞天梦”、“奥运梦”、“潜海梦”的现代中国;不仅要认识“器物中国”,而且还要让世界认识“文化中国”,理解、认同并尊重中国人的价值选择与实践路径,使“中国梦”成为表征国富民安、和谐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话语,向世界展示积极进取、开放包容、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国家文化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第二,“中国梦”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理想的有效接续与时代刷新。
中华民族是勤苦、勇敢、积极进取的民族,也是敢于梦想、善于追梦并圆梦的民族。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历史。
中国人梦想浪漫而崇高,中国人寻梦曲折而艰辛,中国人追梦坚韧而执着。“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红·大雅·民劳》),这是古代先贤梦想的开始。从尧舜禹时提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到孔子“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从宋代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明清思想家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到,等等。这些入世刚健、忧国忧民、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人文情怀与笃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积极投身现实社会,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鸦片战争以后,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中节节败退,饱受外国的欺凌和侮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未卜,危机重重。此后,强国御侮,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无法绕开的主题,更激发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抱负,成为近代中华民族与每个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梦”。此后,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先后上演了旨在“自强维新”的戊戌变法,“强国富民”的洋务运动,追求“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倡导“科学与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上下求索,艰难追寻,但这些努力仍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苦难深重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真正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长期埋藏在中国人民内心的“中国梦”才真正成为能够转变为现实的梦想。历史把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复兴的重担放在中国共产党的肩头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痛苦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长期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尽快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时代篇章,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第三,“中国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与思想向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鲁迅曾经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这里的“民魂”,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国家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思想向导,它关乎国家成败、民族兴衰和人民幸福。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境界、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高大正面的文化形象,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和文化上强大起来。纵观世界各个大国崛起的历程,无不是以宏大的、振奋人心的国家梦想作为精神引领的。18至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航海梦、工业梦支撑起了“欧洲梦”,而20世纪的“美国梦”则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的崛起。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需要“中国梦”作为国家和人民的精神动力与思想向导。
有所反思才有梦想。中国历史的沧桑岁月,没有湮灭民族的“中国梦”,反而使它历久弥新。对近现代中华儿女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一般的挂在口头的豪言壮语,绝非脱离社会历史实际的空想或臆想,它实实在在地道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是回荡在辽阔中华大地广袤上空的共同旋律,激荡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极大地焕发出了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宿,也是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出现一系列深刻变化,社会利益格局出现深刻调整,人们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多样,而且复杂多变。然而,唯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愿景上,全体中国人民中华儿女能够找到最大的思想交集,在多元社会价值中整合、凝聚和产生最大的共识。实现“中国梦”,今天特别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凝聚共同之力量,以共同之奋斗,追求共同之目标。
中国人都有中国心,中国人争说“中国梦”,中国人共圆“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使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一句话,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