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孝切入”,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孝教育之中,进一步夯实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增强了学生“承志”“立身”、感恩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学校的孝德教育成果相继
作者姓名: 肖波,徐玉琼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以孝切入”,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孝教育之中,进一步夯实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增强了学生“承志”“立身”、感恩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学校的孝德教育成果相继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3年来连续获得“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的荣誉称号。本书收录了我校近年来以孝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论文13篇,特色与经验12篇,创新案例10篇,师生人物风采通讯10篇,以及近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事记等,比较全面地呈现出我校德育教育取得的可贵成果,展示了湖北工程学院德育工作的鲜明特色。
作者简介
肖波,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韩国名誉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湖北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重大课题7项。主编《中华孝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孝文化史》(凤凰传媒出版)等十余部孝文化理论研究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高校理论战线》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第一篇 理论研究篇
孝教育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价值与作用
以孝廉文化涵养大学文化品格
以孝敬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高校德育中加强传统孝道教育的必要性
以孝文化引领大学生德育建设
挖掘中华孝文化资源,建设高校和谐校园
论《孝经》在大学德育中的价值
论孝文化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
论当代孝文化的实践生成和具体展开
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
论孝德教育的方式、内容与践行
孝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生态教育
动漫孝文化
——青少年德育中的“挪亚方舟”
湖北工程学院大学精神培育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篇 特色经验篇
孝德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中的实践
以孝文化研究和教育促进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湖北工程学院“以孝切入”德育的探索与实践
“青春与感恩同行”系列教育活动
把孝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扎实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湖北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报告
“党旗领航,共建培养”做好学生党建工作
——湖北工程学院化材学院学生党建实践
通过主题活动、志愿者和学科竞赛开展孝德教育
——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孝德教育实践
社会小组工作在大学生孝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以孝德教育为切入点探索高校资助育人新途径
体育学院实施“以孝切入”德育的内容与途径
做好“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艺术
第三篇 创新案例篇
致母亲的一封信
心系“留守儿童”
背着父亲去支教
母亲节主题班会
小游戏大道理
敬老爱老志愿者在行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长三部曲”
感恩社会践行责任展现90后最美大学生风采
——田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活动略记
春晖艺术团:抒感恩情怀展青春风采
原创文学传递感恩情怀
第四篇 人物风采篇
精心育人重如山
——记全国模范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邓银城教授
师者仁心满天下大爱无疆育桃李
——记政治与法律学院院长夏建平教授
春风沐我心
——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优秀班主任王求是
星光清浅师爱无言
——记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博士李志敏
寂爱无声师爱无垠
——记数学与统计学院优秀辅导员管彬彩
温暖
——记学生宿舍管理员刘艳红
彩虹映照的追求
——记春晖学子王洪友
笔耕不辍坚持梦想
——记春晖学子张崇瑞
宁静致远
——记春晖学子朱家双
自强之星笑对生活
——记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生镇巧玲
附录
湖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2004—2013)
后记
第一篇 理论研究篇
湖北工程学院地处中华孝文化之乡湖北省孝感市,受浓郁的孝风孝俗浸染,学校自然合理地触发了融孝入教、孝爱育人,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学校以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为研究平台,依托学校学报“孝文化研究”专栏,培养了一批孝德教育的学者,调动了广大教师和思政工作者的参与热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本篇选录的十六篇文章,是我们以孝德理论促进孝德教育的思考认识和理论成果。
孝教育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价值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文化存在。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之所以在与其他各种思潮的竞争中取胜,赢得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认同,并最终成为占我国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它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国社会实际实现了有机结合。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族性、群众性。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孝文化紧密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方向性、科学性与孝文化民族性、实践性的高度统一,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实效。
一、孝文化是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理解,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进一步实现民族化,尤其是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接。要结合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使两者整合互补进而融合成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形态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味着通俗化。就是要通过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民族风格来深入浅出地阐地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新的时代境遇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实现传播方式多样化、生活化,针对不同群体“小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围绕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去实践。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去教条化、去纯理论化的过程,将改革发展作为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舞台,作为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着力点和情感诉求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实践活动。
(二)孝文化精髓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其一,孝文化的人类大同社会理念相通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追求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与孝文化倡导的人类大同社会理想是一致的。孝从狭义上是指善事父母,从广义上是指尊敬社会上所有的长辈,实现社会大同,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二,孝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都是人本主义。孔子既讲父慈子孝,又提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字里行间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人道主义和朴实的人本精神。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本质之所在,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活动的中心。二者虽有所差别,但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对人以及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看法是基本吻合的。其三,孝的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相统一。孝既是一种文化范畴,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他的本意就是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自己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特征。其四,孝的道德追求符合马克思主义道德规范。君子以孝为美,以廉为荣,以义求善,以理求真。能坚守正道,做到“智”、“仁”、“勇”的完美结合,这就是孔子津津乐道的“君子人格”。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尺度。
(三)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针对性需要孝文化。今天,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面临两大课题,一是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如何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一些人出现了精神追求的空虚和迷茫,出现了信仰的迷失和危机,在大学生中也是如此。同时,受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中常被边缘化,高校中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时有抬头之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传统文化也只有与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因此,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孝文化。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不少大学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缺少应有的“爱人”之心,人际关系冷漠,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漠视传统文化,一味崇尚金钱,追求享乐。孝是做人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孝德品质,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人格,就谈不上传承传统文化,更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此外,孝是帮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认知到内化为理想、品德,外化为行为、导向的重要载体和桥梁。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使其化抽象为具体、化死板为生动。孝教育特征决定了其作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其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孝教育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孝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充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文化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点,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孝文化与家庭伦理教育。马克思认为,家庭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是传播伦理道德的主要渠道,所有的社会原则和规范,也都首先在这里得到磨砺和试验。家庭伦理道德对一个人的熏陶和影响,相对其他形式的教育而言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可容性,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孝文化与社会道德教育。“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在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的社会本性和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文化强调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道从家庭扩展到宗族、社会和国家,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关系和睦,如果父慈子孝,兄弟爱敬,夫妇和顺,社会和国家也就安宁了。总之,孝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一切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础。
孝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孝德与爱国主义同属道德范畴,一脉同源。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孝与爱国主义是源与流的关系。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国人的爱国心不仅包括对故乡的情感,更包含着对祖先的崇拜。“父母之邦”即为祖国,同属炎黄子孙,尊祖敬祖就是爱国。爱国主义是孝文化演绎的结果,是孝文化的升华和精华。孝文化有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最生动的教材。
孝文化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立身行道,光宗耀祖,这虽然是直接基于对亲人与家庭的伦理义务,但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经由家族化推广而来的整体,因而由光亲之孝道伦理衍伸出了人生在世要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儒家人生观。孝的最高境界“扬名于后世”是要通过“立身行道”来实现。“光亲”之伦理义务引发了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鼓励人们遵纪守法,自强有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是值得当代大学生珍视和保护的一种有积极进步作用的伦理意识。
(二)孝教育有助于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实效性。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同的过程,即知、信、行有机统一的过程。传统孝文化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主要原因在于其突出的大众性和普遍性,正是由于孝教育将教化的思想内容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从而“化民成俗”,成为普通百姓和整个社会的共识,其经验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孝教育在推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中具有如下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