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贺州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3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精选了贺州学院德育工作者在高校德育理论探索、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管理服务创新、队伍建设等九个领域的优秀文章,记载了学校坚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德育先导、快
作者姓名: 林明,杨玉相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贺州学院德育工作者在高校德育理论探索、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管理服务创新、队伍建设等九个领域的优秀文章,记载了学校坚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德育先导、快速转型发展的足迹,全面反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概貌。
本书注重理论成果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著作。既可作为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参考资料,又对从事高校德育工作的教师、工作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林明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至2013年底,已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7部(其中独著2部,主编2部,参编3部),主持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广西高校德育工作研究立项一般课题1项,自治区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建设项目1项,参与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和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等5项。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合作),广西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2篇,2001年获广西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贺州地区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04年获贺州市师德标兵称号,2009年获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记个人二等功1次。
杨玉相,男,1966年8月出生,广西贺州市人,汉族,副教授。现任贺州学院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服务。至今已经公开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出版教材及辅助教材6部(其中副主编2部,参编4部),参与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3项, 2008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2012-201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近年来多次被评为学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生存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
贺州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
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
第二篇 课堂教学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路径
确保《纲要》课程教学取得实效的几个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思考
第三篇 实践育人篇
地方高校转型对大学生学业引导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与实践
地方高校基层人才培养的策略探讨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大学新生德育实践
第四篇 校园文化篇
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与发展
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图书馆主动参与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途径
地方高校学习型社团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第五篇 网络教育篇
高校转型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资源研究
基于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
第六篇 心理健康教育篇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
地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心理社团建设:本科院校职业心理教育的有效方式
第七篇 党团建设篇
高校转型发展中党建工作思考
党建工作助力高校转型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党员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思考
第八篇 管理服务创新篇
对高校学生工作服务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对加强大学就业指导机构工作能力的探讨
勤工助学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试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与学生就业工作
第九篇 队伍建设篇
高校发展转型: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探索
新媒体时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建设探究
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培养探析
后记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生存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多样性的,社会需要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强调其社会功能的作用,忽略了个体性的价值和需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从而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文章从生存论的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于观照现实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立足于服务现实主体的需要,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影响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增强,个体的生存、发展被提升到突出的位置。从生存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认识水平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的有力批判。
一、生存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
社会需要论、社会哲学的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社会或社会群体借用一定的中介和力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影响,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需要,按照一定的思想品德规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说。按照这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的肯定而体现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支撑社会良性运行。所以,从社会需要这一基点出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发展推动作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各系统间的关系,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
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军队工作的生命线。在改革开放和新的历史时期中,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多次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被再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认为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毫无疑问,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改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把那些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去除掉,使人们顺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其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成为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一句话,“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凝聚人心、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基础性工作”。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但仅以社会需要来论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合理性是不全面的,这也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从社会需要的视角来论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合理性,直接的后果之一就会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漠视。在这种话语中,人们的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如何重要,其最终还是仅仅为了社会而服务,那是党和国家的大事,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关联性不大,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未能做到针对性,教育效果失去实际的意义。“如果我们仍然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工具,看作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么,在当前这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社会成员在权利和义务关系方面发生重大调整、人们的主体性意识越来越充分显示出来的过程中,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便越发显得软弱无力。”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由此看来,仅仅从社会需要出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够的,只有让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特性得以确认,使之既服务于社会与政治运行的需要,又要有利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中,社会被当作一个超越于个人之上的独立存在实体,个人被视为从属于社会活动的工具,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思维理念中都存在这样的社会观念。特别是在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强调社会和整体超越于个人之上,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待人在社会中的性质及其关系,把人只理解为在社会关系中存在,人是社会中的人,而忽视了人的个体性的相对独立存在,这种理念对人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研究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其出发点应该是从事实际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本身,还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研究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的人,这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才能真正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在生存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去说明社会,而不是把社会当作现成的东西去说明个人。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的状态中,而是处在可以经验感触到的、在一定现实条件下进行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的自己。虽然个体的人以一种社会性的形式生存和发展、成为其人,但不能简单地把社会理解成是由个体组合而成的一种关系,社会由个体合成的同时,它还是人个体生存与发展展示的独特方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回归到个人关系存在的层面上去看待,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合理性做出明晰的阐释,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我们厘清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和“应该怎样”等根本性问题,追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性,解决好“已有”和“应当”、“事实存在”和“价值存在”的问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发展。
二、生存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尊重主体的需要
在社会需要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强调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作用,忽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主体性意识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不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奏效的。所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尊重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生存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挖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即尊重受教育者的认识主体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主体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功能得以发挥,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超越于世俗功利的束缚,在内心构建一个丰富的、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展开深切认识和体验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性深处对正义和光明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不仅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朝着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方向前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科学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化所推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步伐,一定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更有利于主体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目的性很强、满足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和价值活动,在这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两种需要,一种需要是工具性价值,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需要满足,即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另一种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满足,即个体发展的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主体性价值。“需要是人的生存发展对于外部环境、自身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具体依赖性。”李德顺:《道德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所以,关照受教育者的需求,是生存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在生存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生存的需要,更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们积极地从事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历史,改变社会发展的进程,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一种活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最基础的东西,在历史的创造活动中,人类从外界取得一定的物质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由于历史的创造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历史的创造活动中,群众得到了生存与发展。这就必然性地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问题,即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普及到社会大众,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的生存与发展,这是生存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需要,以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要宣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并为其营造良好氛围,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深刻阐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以实际行动办理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与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同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机制,围绕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把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落脚点,解决好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及时有效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好群众需求的层次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适应这种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好群众需求的多变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滞后这种变化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实现科学理论大众化,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多样化发展以及国际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背景中,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激荡,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向多样化发展,导致了社会中理想迷茫、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现象的发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妨碍社会的良性运行。“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根据社会大众的特点,实现理论通俗化、理论具体化和理论民族化,为一般大众所掌握,为一般大众所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