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对新闻写作原理、基础新闻写作、深度报道写作、专业新闻写作等进行了研究。
作者简介
余习惠 湖南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教学和研究。主持过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十二五”规划课题、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课题多项。出版了《茶陵红色新闻研究》《现代新闻写作概要》等多部专著,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媒介传播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信息时代不同媒体的传播特征
第二章 新闻写作原理
第一节 新闻概述
第二节 新闻价值论
第三节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四节 新闻写作中的情感思维
第二编 基础新闻写作
第三章 消息写作(上)
第一节 消息概述
第二节 消息的外部结构
第三节 消息的内部结构
第四章 消息写作(下)
第一节 简讯
第二节 动态消息
第三节 综合消息
第四节 述评消息
第五章 通讯写作(上)
第一节 通讯概述
第二节 通讯的主题
第三节 通讯的表达方式
第四节 通讯的结构
第五节 通讯的开头和结尾
第六章 通讯写作(下)
第一节 人物通讯
第二节 事件通讯
第三节 工作通讯
第四节 风貌通讯
第五节 专 访
第七章 新闻评论写作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含义及特点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选题立论及论证
第三节 几种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三编 专业新闻写作
第八章 法制新闻写作
第一节 法制新闻概述
第二节 法制新闻的特点
第三节 法制新闻的写作原则及形式
第九章 经济新闻写作
第一节 经济新闻概述
第二节 经济新闻的特征
第三节 经济新闻的写作原则及形式
第十章 科技新闻写作
第一节 科技新闻概述
第二节 科技新闻的特点
第三节 科技新闻的写作技巧及形式
第十一章 文艺新闻写作
第一节 文艺新闻概述
第二节 文艺新闻报道的特性
第三节 文艺新闻的写作原则及形式
第十二章 体育新闻写作
第一节 体育新闻概述
第二节 体育新闻的特点
第三节 体育新闻的写作原则及形式
第十三章 社会新闻写作
第一节 社会新闻概述
第二节 社会新闻的特点
第三节 社会新闻的写作原则及形式
第四编 深度报道写作
第十四章 深度报道写作
第一节 深度报道概述
第二节 预测性新闻写作
第三节 解释性新闻写作
第四节 调查性新闻写作
第五节 连续报道写作
第六节 系列报道写作
第七节 组合报道写作
第五编 网络新闻写作
第十五章 网络新闻写作概述
第一节 网络新闻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网络新闻超文本报道模式
第三节 网络新闻互动式写作
第四节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
第十六章 几种常用的网络新闻写作
第一节 网络消息、通讯写作
第二节 网络新闻评论、新闻调查写作
第三节 网络图片新闻、视频新闻写作
第四节 滚动新闻、博客新闻写作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媒体传播
人们常用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来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当人类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信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步被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信息传播的费用极大地降低,由此,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所谓信息时代就是指信息传递的渠道特别多、信息传输的速度特别快,以电子信息业的发展为标志的新的工业时代,信息本身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特别重要的角色。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
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变革呈现出众多特征。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实现了全球的流通,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信息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网络科技的发展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思维模式;知识成为未来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成为崭新动力。
夏立容在“信息时代的标志和基本特征”夏立容:《信息时代的标志和基本特征》,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8期。一文章中,就信息时代的标志和基本特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信息处理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劳动者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性通信的实现、信息产业的崛起是信息时代到来的主要标志。他认为,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创造呈加速形式、信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信息产业的出现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结构、信息及信息技术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时间观念再次发生质的转变等几个方面。
张新华在“论信息时代的本质、特征和趋势”张新华:《论信息时代的本质、特征和趋势》,载《学术季刊》,1994年第4期。一文中,就信息时代的特征的阐述最为全面。
一、信息产业化引起经济结构的调整
工业化社会是由制造工业引起的社会变化,而社会变化带来了作为目前社会繁荣和社会福利的基础的财富,制造出社会所需的产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作用,在工业化背景上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产业,这种产业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主要包括知识生产工业、信息传播和通讯工业、信息商品工业、情报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业以及信息技术工业等,这个产业在发达国家从业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相当高,并逐渐壮大和发展,形成了目前的信息经济形态。
大量研究成果的统计数据显示,传统的制造工业经济确实正在向信息经济转化,后者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信息产业化趋势一方面使传统产业部门重新组合、渗透,另一方面促进了新的交叉性产业门类的出现,和在各门类之间起输入输出连接作用的新的中介信息经济部门的崛起。这些产业活动具有渗透一切领域的特点,从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革命。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克拉克则在其里程碑性的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指出:任何经济都是三个产业的混合体,它们的相对比重是各自劳动生产力(定义为人均产出)的函数。经济进步表现为劳动力从一个产业向另一产业转移的程度,是劳动生产力差别的函数。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制造产业的扩展必定会带来对服务业需求的增加,因而必定会引起各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因而,社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过渡或变革的机制就是三个产业的劳动力差别。目前出现的信息产业化趋势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二、由规模经济向非规模经济和聚合经济过渡
工业化社会是一个大规模的生产社会,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技能降低,大规模成批广告宣传也使人们不能在标准化的产品范围之外设想出其他的需要和前景,大市场不再能够反映社会的真正需求,而是反过来扭曲了社会需求。工业化失去了为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的技能和机会。显然,这种以规模经济为目标的生产方式阻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化,许多工业化国家把信息经济看做是摆脱困境的灵丹妙药,在生产方式上的必然的逻辑结果是向非规模经济和聚合经济过渡。这样,公司的目标便不再是追求最大效率和由此而带来的最大利润,而是对规模经济进行非规模化的考虑。原来所依赖的属于规模经济范畴的大批量生产单元、生产过程和生产工序的标、准化、合理化及专业化等就不适应了,而必须代之以综合性的方针和策略,其核心是高技术能力与其他各种因素的组合作用,即追求聚合经济的效益。
生产形式的这种过渡,使受规模经济观念束缚的工业化国家和企业从信息和信息经济中获得了活力。
三、由层序化向分子化结构演变
要实行非规模效益和聚合效应,首要的是必须使组织结构具有灵活响应能力和多方位功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这种功能的获得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其实现。信息技术、通讯机构、计算、控制等已经开始结合为一个整体。因而信息技术不仅加强和加速了信息经济的出现,而且加强了出现新的组织结构的趋势,在企业水平上这就是所谓“分子结构”。
这种以分子结构为核心的“功能网络”已经开始超越国界的限制,使企业组织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发达国家的企业活动是以整个世界作为市场的,各种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和经营实体正在互相渗透、兼并,并以多种开发和合作方式直接进入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现在,由于一方面有了发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另一方面由于母公司的组织结构开始实行分子化改革,所以直接外贸或代理的经营方式正在迅速地由国际化的功能网络所取代。这对发达的国际性公司来说,是企业组织结构上的革命,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一个新的课题。
四、多目标社会效益和民主参与
信息时代是以信息/知识为基础,最主要的资源是全社会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正在转向更强调社会资源、知识资源和政治资源。所以,多目标的社会效益便成了政治家和企业家不得不认真对待并予以积极响应的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要求,政府和企业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主动协调社会的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并要使企业与整个社会形成有机的配合。适应这种需要,企业传统上以利润为中心的原则正在向以社会和多目标为中心的新的原则变化。
发达国家企业界价值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认识到,不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发展、稳定和经济繁荣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维持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少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发达国家应当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和发展承担责任和义务。可以这么说,使利润目标统一在为全社会和全人类创造共同未来的努力之中,正在逐渐成为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计划、社会发展投资以及优惠的经济和贸易安排等,都应当被看做是这种价值观念的体现。
价值观念变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推进民主化参与。现在,无形的知识和信息成了社会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命脉,成了社会的血液,当然也就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成分。信息除了有各种物质载体外,人是最主要的载体。人作为信息载体或称信息源不是一种被动的载体,而是一个可以使信息不断增值的主动载体,并且是使无形的信息物化成有形财富的控制力量。在信息时代,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形式是民主化参与。在西方世界,要求在企业内部实行民主合作的民主化理想与自由企业竞争的保守主义思想正在迅速地融合成为经济系统的主要结构特点。
第二节 信息时代不同媒体的传播特征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通常被认为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体。
不同媒体具有不同的报道方式。从信息编码的过程看,报刊以文字字符和图片传递信息,广播以声音传递信息,电视则以画面、声音等多渠道传播信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互联网可以以文字字符、图片传达信息外,还可以以声音、画面传播信息。由于所使用的介质不同,即便是报道同一新闻事实,表达的方式也就有了差异。从信息传输的途径看,报刊属于印刷媒体,也被称作纸质媒体、平面媒体,以将文字语言和图片印在纸张上的方式进行信息传输;广播、电视、互联网都属于电子媒体,其中广播以电波发射方式、电视以电波发射加导线传输的方式、互联网以导线传输或无线接入接出方式进行信息传输,而在信息流程上,互联网除了拥有大众传播媒体的特征外,还具有人际传播媒体的特征。
不同符号的表意功能不同。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这四种不同的媒介形式中,文字符号和视听符号是表述新闻所使用的主要介质。文字符号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传播信息的介质,它以能够指代客体的文字字符来运载信息。视听符号,则是以可直接感知的声音、图像来传递信息。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既有共通性、又有相异性。共通性表现为:它们都是信息表达的介质。相异性体现为:语言文字符号是一种间接性表现符号,字符与客体之间需借助社会既定编码规则才能发生指称作用;而视听符号是一种直接性表现符号,图片、声音、形象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这些符号或取自客体的外在特征,或源于报道者自身感受,它们在人类共同经验范围内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指向。
一、纸质媒体图文结合
报刊是报纸和期刊的总称。报纸是通过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版式等符号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它一般以散页形式公开、连续发行,是最早作为大众信息传播的媒介。杂志又可以叫做期刊,是指装订成册、定期或者不定期出版发行的出版物,它是大众传播媒介家族中的重要一员。
(一)以文字符号进行新闻写作
在纸质媒体上,从编码角度看,信息是通过文字语言和图片传播的。从信息传输角度看,新闻信息是用纸张做介质进行传递的。在媒体激烈竞争的当代,纸质媒体仍能充分展现经由文字和图片来编码的印刷品的魅力。
在新闻写作中,首先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抽象性认识和分析,形成表述的重点、表述的思路,然后就是具体的写作。在这里,语言文字是表达认识和解析成果的凭借。
使用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报道,要求语言客观、具体、简洁。语言体现客观的要求,简而言之是“用事实说话”,对事实的报道符合其原貌,以准确的语言叙述事实。新闻是对所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必须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叙述,表达真切实在的内容。新闻作品中要有信息存在,言之有物,捕捉到事物可感的形状、面貌、变化,这样才能让人感到新闻报道确实是在“实话实说”。对纸媒新闻来说,以较少的字句完整、清晰地表达新闻事实,做到语言简洁,这是一项基本要求。文字简洁,就意味着应当删去可有可无的修饰性字句,以尽可能少的文字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使用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报道,要求语言准确表达情感和观念。讲究词语的情感色彩,依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更好地表现出新闻事实的本质特征。在遣词造句、陈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应注意所运用的词语本身带有的生活气息,这种生活气息体现在字词的时代感、通俗性两个方面。
(二)以图片符合展示新闻内容
在纸媒新闻中,图片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风尚。这是因为,图片符号是视听符号中的一种,本身就像视听符号中的其他种类一样,直接以客体的外部特征作表现对象,具有表意上的直接性。它直接刺激读者的视觉感官,让人产生阅读愿望。
报刊上的图片种类多样,常见的种类有:
照片——是报刊上最常见到的图片,其中又可分为新闻照片和非新闻照片两类。
漫画——以夸张、幽默的表现手法反映某些现象,引发读者的兴趣、思考。
图示——其中有统计图表,即把数字制成表格,让读者一目了然;也有示意图,即用形象化的手法(如曲线、柱状图等)来表示数据的意义;还有新闻事件发生地地图,即根据标准地图将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地理位置作更为详细的标示。图示,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掌握新闻事实。
装饰——多为美术图案,点缀标题或版面其他地方,用来美化版面。
图片在纸媒新闻报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闻图片,将新闻事实的重要瞬间固定下来,化作永恒。他所抓拍的那一瞬间,往往是新闻事实中最具视觉冲击力、最具代表性的瞬间,是新闻事实中最独特、最典型的瞬间。其次,新闻图片往往是以外在直观形象反映事实,同时又以内在的含蓄意蕴反映事实本身。再次,新闻图片往往与版面设计相结合,与版面中的其他文字报道向配合,是整个版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和视觉效果。
(三)纸媒在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优势
1.报纸的传播优势
报纸是以文字、图片、色彩、版式等符号和手段来传播信息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报纸具有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的传播优势:
便于深度报道:报纸依赖文字和图片的传播,成为记录这个时代的“档案记录”,这种与生俱来的特质使得它具有对这个变动的世界进行深度描绘的能力。广播电视、网络以快取胜,报纸则主要以深度见长。文字符号本身的抽象性,使报纸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挖掘、高度抽象的概括,可以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说明事件的来龙去脉、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向,从而对事件做深度报道。这些已经成为报业应对激烈传媒竞争的重要筹码。
选择性强:对于读者而言,阅读报纸在时间、内容和空间上不仅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而且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爱读的内容,阅读的选择权、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读者手中。相比之下,报纸的这种选择性是电视媒介所不能比拟的。电视媒介的受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受众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才能接触到其内容。由于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是线性的,所以受众如果想回头再看,必须付出额外的代价,比如将节目录下来。可以说,报纸较为充分地照顾到了受众的选择性。
保存性强:报纸媒体所作的新闻报道,留下的是可以长久保留的语言文字和图片。报纸是“白纸黑字”的印刷品,价格低廉,适宜长久保存。报纸的这一特点使报纸的内容具有极高的阅读率和传阅率,使信息的传播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能够长期保存的报纸无疑可以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2.杂志的传播优势
杂志又可以叫做期刊,是指装订成册、定期或者不定期出版发行的出版物,它是大众传播媒介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杂志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传播优势:
对象明确:杂志的读者覆盖面灵活,不同定位的杂志都会面向固定的读者群,这样既可以照顾最广大受众的兴趣,也可以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类期刊,其固定受众群虽然数量有限,但对该杂志的忠诚度却相当高。
阅读期限长:杂志传播的内容不易过时,读者阅读时间较长。由于杂志的篇幅相对较长,内容较丰富,通常情况下,读者要分几次才能看完一期杂志。杂志可以长久保存,随时取读;也可以广泛传阅,与多人分享信息。与此同时,由于装订成册,因此,杂志更便于携带和收藏,传阅率很高。
可读性强:由于杂志的编辑时间较长,可以广泛收集材料,解释、分析也尽可能地详尽、到位,能确保读者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由于杂志的版面空间相对较大,又多偏向专业化,因此可以花费足够的版面和时间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也因此可以对读者产生较强的理性影响,说服效果较好。
如果说,报纸是信息供给的集散地,那么杂志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杂志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稍微驻足停留,细细品读或委婉、或震撼、或触动心灵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