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讲的是“大人”是怎样炼成的、107个君子、道德的天堂、走近圣人的崇高心灵、孟子的教育思想。
作者简介
田儒宪 男,1957年生,土家族,贵州省印江县人。1975年高中毕业后即到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1978年10月进入思茅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学习,1980年8月开始从事教师工作,现为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大人”是怎样炼成的——《大学》解读
朝觐心灵珠峰——《中庸》解读
107个君子
道德的天堂——有感于《论语》中的“仁”
孔子的为政观
智慧《论语》——《论语》精彩对话赏析
可爱子路——《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之一
可敬子贡——《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之二
可怜颜渊——《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之三
德行四弟子——《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之四
“不肖”四弟子——《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之五
走近圣人的崇高心灵——孔子关于“德”的论述
孟子的教育思想
仁政与王道——《孟子》演义之一
大丈夫孟子——《孟子》演义之二
行者和卫士——《孟子》演义之三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演义之四
大仁、大爱、大义、大勇、大丈夫
后记
“大人”是怎样炼成的——《大学》解读
《大学》是《四书》的第一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参所作。全篇仅1700余字,它之所以被列为《四书》之首,并不是因为它比其他三书重要,而在于它是圣贤之学的切入点。朱熹在注《大学章句》时说:“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后来朱熹又解释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按照朱熹的理解,《大学》有两层的含义,一方面,它是学习圣贤之书的第一道门径;另一方面,它是属于大人之学。用一句话概括,《大学》就是一本立人之书。
“大人之学”——“三纲领”、“八条目”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至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从朱熹的这段话中,我们得知了古代“大人之学”的具体内容,这些在《大学》里有详尽的阐述。朱熹将其概括为“三纲领”和“八条目”,后来学子也都认可了这一说法。
“三纲领”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学的根本宗旨,就在于彰显自身光明的品德,在于使人保持崭新的面貌,在于使大家都能达到高尚的境界。
这里的“大学”,可以解释为大人之学,即培养大人的学问,也可以解释为大道之学,即阐述大理的学问。“亲”,朱熹认为应该解释为“新”,意思是“使人新”,强调大学的作用不是缘于情,告诉人如何亲近百姓,而是缘于理,告诉人如何教化百姓。“止”的意思是“达到”,或是指“高尚的境界”。
今天我们通常把“真善美”看做是人的最高道德水准,不过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我们还可以从“人性”和“社会”这两个角度来认识它。人性美的核心是“真”,社会美的核心是“善”。为什么要这样讲?人是自然之子、天地之子,不是神造的,也不是天外来客,所以人之性就是自然之性、天地之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孟子说“食色,性也”,这两句话,一是说性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二是说性的本质无非就是两样东西:食欲和情欲。如果人还是纯粹的兽,还是单个的存在物,那么保持性的本真倒也无碍,但人早已脱离了兽群,已经依靠社会的力量成了一切生命的主宰,那么人的行为就必须受到社会的共同规则的约束。这些共同规则中有法律,有道德,有既不是法律、也不是道德的许多约定俗成的礼节和纲常。这样说来,人光有真是不行的,真,有向善的真,也有向恶的真;真未必善,善也未必真;真而且善,才会有美。因此在社会的道德中,真假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善;真的善固然堪称是善的极致,假的善也应当无可厚非。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捐款、献爱心的事发生,有时候还要列出名单张榜公布,甚至还要将此举纳入考核的目标。这就有了点滑稽的味道,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欢天喜地,相反更多的人是在不情愿之下的被迫和无奈。像这样的善,就不能说是真善,但又不能说它不是善。所以,无论真的善也好,假的善也罢,只要不掺和阴谋诡计,这种善,就好,就美。
“八条目”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思是说,古代要想平治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要想提高自身的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诚实自己的意念;要想诚实自己的意念,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则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简单地说,“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为目标。这段话的意思容易理解,语言又如行云流水,几乎稍有中国文化常识的人都能随口吟咏出其中之一二来,所以它能风行天下、传诵千古。如果说“三纲领”指明了人生奋斗的崇高目标,那么“八条目”则指明了为实现这个崇高目标所必须经历的奠基过程。《大学》全书就是围绕“三纲领”和“八条目”而展开的,它阐释了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儒家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