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中国近代1898~1918这二十年间的妇女报刊为研究对象,尽可能地以妇女报刊原始资料为分析依据,并且参考同时代其他刊物相关内容,通过对报刊资料的定性分析,试图揭示当时的妇女报刊对新时代女性身份的建构作用。
作者简介
张丽萍,女,浙江海宁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师,传播学博士。个人研究兴趣为媒介与社会、跨文化传播学。
导 言
第一节 缘起、研究问题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大众传媒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第一节 文化身份认同和建构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小 结
第二章 中国早期妇女报刊及其对新时代女性身份的建构与示范
第一节 近代妇女报刊的诞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节 早期妇女报刊及其倾向
第三节 早期妇女报刊的发行与传播
第四节 早期妇女报刊中的女性身份
第五节 早期妇女报刊的传播特点及其对妇女解放的启蒙作用
小 结
第三章 妇女报刊的身份构建一:国民之母,还是女国民?
第一节 “新贤妻良母”和“国民之母”
第二节 妇女报刊和“国民母”—“女国民”的身份转换
小 结
第四章 妇女报刊的身份构建二:新时代之女学生
第一节 “女学生”诞生的背景
第二节 女学的双重标准:贤妻良母还是移风易俗的先锋?
第三节 妇女报刊:女学生之自由与道德
第四节 女报中理想之女学生
小 结
……
导 言
第一节 缘起、研究问题与目的
一、缘起
历史上,中西方妇女都曾处在男权制度的社会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受到性别上的歧视和压制。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贯串着“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们不仅必须遵守“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而且在身体上受到缠足(宋代以来)等恶习的束缚。18世纪的英国仍旧有买卖妇女的市场,美国的妇女直到20世纪初才在法律上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权力。妇女的解放问题都将提到历史的日程上。
这个问题在西方的日程早于中国。17、18世纪,西方妇女在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思潮启蒙之下,在“天赋人权”思想的推动下,开始追求男女平等的权利。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有一些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部分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虽然欧美文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影响中国,但真正维新的开始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这次战争的失利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下子崩陷,这才有人想到西洋文化也有他的好处,妇女生活也才随着有改变的倾向。”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1998年影印,第314~315页。追求国家富强的进步人士开始宣传解放妇女的重要此前,明末李贽、清初唐甄、颜元皆有进步的妇女观,清代中叶的袁枚招收女弟子,俞正燮的妇女观是以礼教反礼教的,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有平等对待妇女的观点,太平天国提倡妇女放脚、允许妇女参加科举考试,这些如宽泛说来也可算是妇女解放的思想,但未被社会重视,尚未纳入强国运动的潮流中,故不能归入解放妇女的思潮中。,妇女自身也开始了个人的觉醒例如,在当时的报刊上闻名的,有曾为坚持女学却因资金难以为继而愤然自尽的惠兴(也有写作惠馨),亦有因放足求学而受公婆威逼不得已饮药身亡的胡仿兰,为追求男女平等乃至国家富强而投身革命被捕就义的秋瑾。惠兴为杭州人,满族,二十世纪初在杭州兴办贞文女校时曾发誓,假若不能使得女学继续办下去,决心以生命相搏。开办几年后,办学资金难以筹得,她陷入困境向政府求而未果,终于自尽,以身殉学。胡仿兰为安徽沭阳人氏,1905年在戒缠足和女学开始兴起的时候,积极参与放足,并进女校就学,然而受到她公婆的强烈反对,将她关在房间,断绝其饮食。婆家要来接她也不允。胡仿兰无可奈何终于饮药身亡,留下遗书表明对放足和学习的决心。秋瑾(略)。此三人的事迹几乎在同时,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妇女解放由于融入了深重的民族解放的背景而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色:在1898至1918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各种思想派别,无论是早期改良派、维新派,抑或革命派,都在探求国家富强之路上发现了解放妇女的重要;由于他们的视角仅仅是强国保种,因此他们所要求的妇女解放并不是妇女作为一个人、一个个体的解放。尽管如此,在这个变革思想极其活跃的时代,妇女解放问题毕竟从此开始被先进人士所重视,并成为救亡图存运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维新改良派、革命派在当时是如何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呢?除了举行戒缠足、兴女学的运动和著文宣传,办报刊是他们的另一个重要传播方式。19世纪中后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近代报刊,最早的是王韬的《循环日报》。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它们把妇女问题作为强国保种的一个关键而宣传。1898年,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诞生,它是当时办在上海的全国第一家国办女学堂——桂墅里女学堂据夏晓虹在《清末女性与近代中国》中所说,中国女学堂或许并不是“空前绝后之创格”,因为有人指出苏州或其他地方还有更早由中国女性开办的女子学校。但确实是“最受人注意”的,因此被看做是“第一次自兴女学”的典范。(夏晓虹:《清末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的机关报,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几月停办了杜继琨:《再谈〈女学报〉》:“我所见到的,是第1期至第12期,最后一期出版于9月15日。第13期以下未见”。(《图书馆》1963年第4期)方慧琪:《浅谈女学报》:“出至1898年10月第12期时,被迫停刊。”(网络论文,网址: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44111/3814735html)按:《女学报》目前海内外绝少收藏(无锡图书馆藏有1~8期),其确切期数未能确定。。《女学报》初为旬刊,自十月第十期起,由旬刊改为五日刊。它是此后十几年内妇女报刊和妇女解放思潮的萌芽和开端。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8年第一份妇女报刊诞生至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全国出现的妇女报刊共有50多种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82~1987年版,第680页。。它们展现出一个时代的丰富多彩的面貌,凸现出一个变化中的社会的思潮;其内容的丰富决非简单数语的评价可以表达出来,有进步的呼吁,也有落后的谴责,有激进者的决绝横恣,也有保守者的徘徊瞻顾,是当时反映妇女问题的主要媒介和窗口。然而这个时期的妇女报刊却缺少学界的研究和梳理。对这个思想交锋妇女解放的启蒙时代,若能集中对妇女报刊进行研究,会对当时的妇女问题、乃至媒介与观念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个清晰的反映。
按照陈东原先生对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妇女运动分类,认为辛亥革命前为“新潮之结胎时代”,辛亥革命后至1915年为“新潮之蠢动时代”,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一九一六年”,正式主张青年女子要从被征服的地位起来居于征服地位,正式倡言儒者三纲之说当打破,真正女性革命的燎原运动才有了星星之火,并将妇女解放运动传遍中国。因此1916之后的十多年他称为“新潮之诞生时代”。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1998年影印,第314~316页。然而,尽管妇女运动最轰轰烈烈的时代是在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但是,如果没有之前两个时期的启蒙准备,恐怕便无法有后来的全国性的妇女解放运动。
1898年至1918年这二十年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最活跃,社会最动荡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这短暂的二十年中,面临列强的侵略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王朝的维新变法到君主立宪,再到资产阶级革命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艰难过程。民权思想的舶来给中国政治社会带来了新的风貌,而妇女解放思想也以强国兴民为背景,被溶进了民权的发展轨迹。可以说,这个特殊的时代中,对待妇女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妇女地位的关系问题,而是直接体现出了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近代的中国社会,传媒与资讯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而报刊正是最便捷的舆论工具。当时的妇女报刊正是面对妇女读者并以妇女问题为旨归的大众媒体,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线索,展现了时代特征。这正是笔者将这段时间的妇女报刊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二、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思想观念、文化习惯等等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得解放和进步。作为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颠覆性的变化。这也是为何初期妇女报刊中除了较为激进和比较彻底的女性解放思想之外,仍然有不少遵循旧制,倡导传统女德的言论。但这并不能将它绝对地归为保守或是落后。因为,任何进步思想的萌芽都是今后发展的质的飞跃。正如胡逢祥在《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一书的序言中说的:“说到保守主义,人们总不免把落后、守旧的贬义与之联系在一起。这种看法,固然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决不全面。因为它还常常用来指社会事物的变迁,更倾向于保持其延续性和渐进性,以力求稳健的某种观念或意识。”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