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美学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sj-100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旨在于美学理论视野中对文学翻译进行研究,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作者姓名: 胡兆云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

优惠活动:

购书服务:

图书定价:52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于美学理论视野中对文学翻译进行研究,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

胡兆云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双语词典与双语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协会(IATIS)会员,福建省翻译协会理事,福建省外文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法律语言研究会理事。教学与研究领域:翻译学、语言学、双语词典编纂学、跨文化交际学。承担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汉英翻译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20余部,包括《翻译:批评与展望》《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美学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A New View of the Organism(《新生物观》)、《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合译)、The Wonders of China(《中华之最》,合译)。1991、1992年由教育部派遣赴瑞典、挪威担任学术翻译和国际会议同声传译,2009年夏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访学。获奖20余项,包括教育部第三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稿件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当代表现论美学与文学作品的可译性

 1.1 翻译的不可能性

 1.2 翻译的相对可能性

第二章 语言与翻译本质的美学阐析

 2.1 语言的本质

 2.2 翻译的本质是解释

第三章 理解本体理论、理解的历史性与文学翻译中的理解

 3.1 理解本体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理解

 3.2 理解的历史性——理解的“前结构”与文学翻译的理解及译者素质准备

 3.3 “解释学循环”与文学翻译的理解及译文修改

第四章 理解的历史性与文学翻译中的误读与误译阐析

 4.1 理解的历史性和误读与误译的必然性

 4.2 误读与误译的理解历史性缘由

 4.3 历史性纠误及消极性和积极性误读与误译

第五章 理解本体理论、效果历史与文学翻译中的重译现象阐析

 5.1 理解本体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重译

 5.2 效果历史与文学作品的重译

 5.3 美国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汉语重译例析

第六章 当代符号学及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阐析

 6.1 当代符号学与文学翻译阐析

 6.2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阐析

第七章 美学接受理论、人类“共通感”和灵感论与文学翻译中的增减法、异化法和灵感现象阐析

 7.1 当代解释学美学的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增减法阐析

 7.2 康德的人类“共通感”与文学翻译中的异化法阐析

 7.3 柏拉图、黑格尔灵感论与文学翻译中的灵感现象阐析

……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 当代表现论美学与文学作品的可译性


可译性(Translatableness)问题是文学翻译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不少翻译家、学者、文学家、文论家持不可译观点,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是不可译的,例如:

董乐山:“译事三十年,碰到搔首挠耳难题可谓多矣,因此,得出了一个‘不可译’的结论。……有一部分文字或语言,确实是不可译的,诗与幽默即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恐怕的确存在着不可译性(比如诗歌和相声),这不可译性在具体的人身上视其功力之深浅而有大小,但无论如何小,总是存在的。”董乐山:《译余废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版,第64、125页。

德里达:“文化系统中有些东西是不允许翻译的。我想到的既是语言学意义上的翻译,又是非语言学的,或者说是广义文化学或语义学意义上的翻译。”“必须对某种极端相异点、某种绝对不可译性加以考虑。在每个文化或次文化中,都存在着一种不允许翻译的异质点或某种绝对相异性。”张宁:《宽恕及跨文化哲学实践——德里达访谈》,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991101g.htm 乔治·穆南认为:“如果我们接受现代语言学关于词汇、语法及句法的流行观念,我们几乎可以明白地说,翻译是不可能的。”方克平:《论翻译中的矛盾:忠实、科学与艺术》,http://english.chinaschool.net/translation/scar1.html

马尔克斯:“有人说,翻译是最好的读书方式,我却认为是最困难、最得不偿失、最糟糕的回报方式。众所周知的意大利谚语说得好——翻译即背叛。”转引自老葵:《可怜翻译即背叛》,载《北京娱乐信报》,2002年11月17日。

博尔赫斯自己是个翻译家,但他也说:“莎士比亚作品的译文,我是不敢恭维的,因为他最本质的、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的语言,而语言又能译成什么样子呢?莎士比亚的许多词句只能是这么说,只能是这种语序,也只能是这种韵律。”见《原著是冰山翻译露几分》,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59586.htm

余光中谈到:“有人说:‘翻译即叛逆。’有人说:‘翻译是出卖原诗。’有人说:‘翻译如女人,忠者不美,美者不忠。’”黄维樑、江弱水编选:《余光中选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43页。

张承志在《美文的沙漠》一文中明言:

除开诸多不属本文范围的原因之外,我想指出的一个问题是:美文不可译。

我以为这个与翻译学基本目标和理论相抵触的认识是正确的:无论是书面语(包括文学语言)或是口语,一旦在它们表达着使用者和使用民族的心境、情绪、特定意识、弦外之音、独有的生活、基于传统和文化的只可意会的心理素质的时候,它们就是很难甚至是不可翻译的。能够翻译的只是表面,只是大意、对应或比喻。翻译过程中的精益求精和刻意求真只能导致一个泥潭,站在两片文化之间束手无策的泥潭。容易翻译的语言都不是上述那种传神的东西,它们大约是机械的(如自然科学、含义准确的文牍)、平庸的(如低质的文学作品)或狭义的。可以说:传神的或有灵气的语言不可翻译。

……

这样的美文是不可能翻译的;但是我应该放弃偏激的立论退一步说,这样的美文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能被翻译:那就是当彼岸的翻译者具备着同样的文学气质和修养,具备着另一种语言的美文能力,特别是具备着共同的或共鸣的理解和体验,具备着同样强烈的激动的时候,翻译或理解就是可能的,而且可能是出色的。而事实上太难了。张承志:《美文的沙漠》,载《风土与山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77-80页。

孟繁华认为:“被翻译的小说,其价值很可能就是翻译过程中耗损掉的那部分。”孟繁华:《潜移默化和美文不可译》,《中华读书报》,1998年9月30日。http://www.gmdaily.com.cn/0_ds/1998/19980930/GB/218%5EDS1106.htm

林希称:“确确实实,文学是不可译的。”林希:《文学的母语天地》,《光明日报》,2002年12月26日。


张今指出:“提出不可译论见解的人大致有两类。……第二类是真正伟大的文学家。这第二类人对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的困难和复杂性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有时有一些悲观的看法。象但丁,塞万提斯,雪莱,海涅,雨果等都发表过这样的见解。”张今:《文学翻译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210页。

那么,文学作品究竟是可译的,还是不可译的?意大利美学家贝尼季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曾从表现论美学的角度对该问题加以论述,提出了对该问题的表现论美学观点,为该问题的解决给出了独特的视角。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克罗齐对文学作品可译性问题所作的表现论阐析。

1.1 翻译的不可能性

克罗齐在哲学上是一位新黑格尔主义者,他继承了黑格尔把绝对和普遍的精神当作世界万物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除了精神之外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是精神赋予了精神的对象以规定性的东西,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唯一存在的精神活动,因此他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学”。他认为,人类只有四种基本和相互有别的精神活动,依次分别为:直觉活动、概念活动、经济活动和道德活动,对这四种活动的研究便产生了四种科学:美学、逻辑学、经济学、伦理学。在精神活动的四种呈现形式中,直觉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起点,由此产生的美学是四门科学中最基础的科学,“不把全部心灵弄透彻,要想把诗的性质或幻想创造的性质弄透彻是不可能的;不建立美学,要想建立心灵哲学也是不可能的。”[意]克罗齐:《美学原理 美学纲要》,朱光潜 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300页。

克罗齐创立了表现论美学,“对康德以来的艺术自主理论给予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而且赋予19世纪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以坚实的美学基础。”朱立元、张德兴等:《西方美学通史·二十世纪美学》(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6页。 美国文学理论家卫姆塞特·布鲁克斯说:“克罗齐比现代其他美学家更强有力地总结了一个时代的理想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艺术思潮。它鲜明地标榜一种艺术哲学,即每件艺术作品是一个独特而个别的结构,是精神的表现,因此是一种创造(只受他自己规律的支配),而不是一种模仿(受外在规律所支配)。”[美]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480页。

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其全部美学思想均出自这一基本概念。以直觉论为核心,克罗齐断言艺术即直觉,美即表现,艺术与美同一,把美从“道德的象征”或“理念的显现”转变为“情感的表现”。在直觉论的基础上,克罗齐美学提出了艺术的直觉本性、意象特征、抒情原则、人本目的,建立起一套纯粹的艺术哲学,晚年又从艺术走向文明,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文学理论。

直觉是克罗齐表现主义的基础,他认为直觉是认识的起点,是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直觉由想象而来,它所产生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形象,即直觉创造意象,使之形象化用以表达人的主观感情;这种表达如能恰如其分,美便由此而产生。克罗齐把直觉的知识归结为美学和艺术,直觉是心灵赋予杂乱无章的、无形式的质料、物质、印象以形式,是心灵主动的赋形活动,这种赋形于物质的过程即艺术创造。直觉就是表现,任何一个直觉只有当它以表现的形式出现时,它才称得上是直觉,直觉与表现不可分割。直觉是心灵的赋形活动,直觉只在内心完成,而不需外在媒介。

艺术只是心灵的想象活动。“审美的事实在对诸印象作表现的加工之中就已完成了。我们在心中作成了文章,明确地构思了一个形状或雕像,或是找到一个乐曲的时候,表现品就已产生而且完成了,此外并不需要什么。如果在此之后,我们要开口——起意志要开口说话,或提起嗓子歌唱,……如果我们伸手——起意志要伸手去弹琴上的键子或运用笔和刀,用可久留或暂留的痕迹记录那种材料……这都是后来附加的工作,另一种事实。”[意]克罗齐:《美学原理 美学纲要》,朱光潜 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59-60页。 这“是一种实践的事实,意志的事实”同上,第60页。,而不是“心灵的事实”。“艺术作品(审美的作品)都是‘内在的’,所谓‘外现的’就不是艺术作品。”同上,第60页。 克罗齐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是从印象开始,从印象而达成一种内心的表现,即直觉,然后将这内在于心的表现外化为艺术形式。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