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5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搜集和分析第一手材料为基础,依靠作者对原始材料的感受和提炼去重新发现和认定史料的价值,尝试站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媒介史的专业立场去解读副刊。为能比较准确、客观地把握《学灯》的历史地位,本书还在每章中
作者姓名: 吴静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3
内容简介
本书以搜集和分析第一手材料为基础,依靠作者对原始材料的感受和提炼去重新发现和认定史料的价值,尝试站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媒介史的专业立场去解读副刊。为能比较准确、客观地把握《学灯》的历史地位,本书还在每章中把《学灯》与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新青年》杂志进行同时态对比,以增强论断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本文认为,在新文化运动中,《学灯》是一份通过传播新思想和新文艺来开展新文化建设的进步刊物,它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新文化运动的关键时刻和重要方面都发挥过主动引领运动深入发展的作用。在运动深化阶段,副刊对新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作为一股独立的媒介力量与杂志一道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作者简介
吴静,女,1980年生,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讲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发展史、传播社会学、媒介文化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重要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现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广东省“育苗工程”、华南师大校级项目3项,曾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上海市、广东省课题3项等,参与撰写、翻译专著2本。
绪论
第一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学灯》的崛起
第一节 副刊的参与是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学灯》的出现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第二章 文化本位的坚守
第一节 从教育入手参与新文化建设
第二节 以学术研究构筑新文化根基
第三节 扩大文学革命成果
第三章 公共论坛的构建
第一节 新文化建设的公共论坛
第二节 公共论坛的构建之一:培育名牌栏目
第三节 公共论坛的构建之二:开展议题讨论
第四节 公共论坛:新文化人的联系纽带
第四章 渐进式启蒙:五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策略
第一节 从激进到渐进的策略转向
第二节 渐进式启蒙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深化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探索
结语《学灯》之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回想起九十年前激荡于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新文化运动,大部分人的脑海中会自然浮现出那些熟悉的名字: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假如再提到当年的知名报刊,人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认为《新青年》等杂志正是五四时期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的中心。尽管这些人物和杂志具有无可否认的历史意义,但新思潮的传播,从开始的涓涓细流到后来的巨浪洪波,必定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也必定需要许多人和物的共同努力。由此,我们会不禁地发问:除了那些是非极为分明的人或物以外,还有哪些隐没于历史洪流中的报刊和编撰者,曾经在那段非凡的岁月中也同样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他们在推动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究竟作出过怎样的贡献?
其实,以往有研究者也曾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过零星的线索。中国新闻史专家曾虚白曾提出:“在新文化运动中,杂志虽然打了头阵,抢了头功,但是如果没有报纸支持,收效还是有限。因为报纸天天出版,读者多,只要登高一呼,声势自然很大”曾虚白:《中国新闻史》,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69年版,第317页。,而在报纸中,“立大功的,不是掌报社大旗的言论栏,而是被认为报屁股,敬陪报纸末座的‘副刊’”同上。。后来的多位研究者,如方汉奇、赖光临等人也都在介绍五四报刊史时肯定了报纸副刊的积极意义。如方汉奇认为:“报纸副刊的革新是五四时期新闻工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改变了以前报纸副刊的消闲的低级趣味性质,变成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的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可见,报纸副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确作出了不可否认的努力,它们不仅站在了社会舆论的浪尖,也体现了新闻媒介的社会意义。
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报纸副刊中,《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可算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赖光临就曾经指出,五四时期最著名的副刊是“时事新报的‘学灯’”,“为报纸有学术性副刊的创始”赖光临:《中国新闻传播史》,三民书局1992年版,第145—147页。。一般而言,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观念习惯把五四时期参与过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副刊归结为“四大副刊”,即《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晨报》副刊(及《晨报副镌》)和《京报》副刊。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冯并还在“四大副刊”的基础上加上天津的《新民意报》,提出了“四大一系列”的概念。但是由于《京报副刊》创刊于1924年,严格意义上已经不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因此不在讨论之列。而其他三份副刊尽管都是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媒介力量,但它们各自都有某些各自不同的特点,《学灯》的特殊地位和研究价值正在于以下方面。第一,在时间上,《学灯》是最早投入新文化运动的报纸副刊,其成长与运动的深入发展过程基本同步。大部分五四研究专家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源于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刊,而《学灯》创刊于1918年3月,其参与新文化运动比《晨报》副刊和《觉悟》要早得多,而且它诞生、发展及对社会发生重要影响的主要阶段,也正好与新文化运动相吻合,这使它在研究上具有代表性意义。第二,在内容上,《学灯》在宣传新思潮和新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它从1918年创刊开始就使用白话文,相比“一般的日报采用白话多在一九二零年以后”,可算是“日报采用白话文的先驱”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昭明出版社1975年版,第82页。。而且胡适也认为在1919年至1921年间,“三个最重要的白话文的机关”正是《学灯》、《觉悟》和《晨报》副刊胡适:《文学革命运动》,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十集)史料索引》,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6年版,第18页。。另一方面,它所倡导的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五四运动以后,早期新文艺的重要刊物《新青年》及《新潮》已不再是新文学的重心,《学灯》、《晨报》副刊、《觉悟》和《少年中国》杂志却继续在新文学领域努力,并迎来了新文学运动的高潮。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昭明出版社1975年版,第77页。这种对新文学的贡献体现了《学灯》的重要性。第三,《学灯》所在的《时事新报》为研究系所控制,他们是投入新文化运动的又一支重要力量洪峻峰:《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五四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而且《学灯》主编张东荪、宗白华等人也是支持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和知识界为主体力量的思想文化运动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页。,《学灯》编辑的文化立场正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新文化运动的引导和影响作用。因此,要考察报纸副刊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和影响,《学灯》可算是重要的标本之一,它可以为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让我们看到除了《新青年》等杂志以外,其他报刊媒介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独特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