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4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和现代性的反思,是对当下现实的深刻追问:开掘二元对立之源,铺设女性与他者、自然、世界的和解之路,为个体生命存在的境域化提供信仰维度,赋予意义和价值。
作者姓名: 王明丽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6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和现代性的反思,是对当下现实的深刻追问:开掘二元对立之源,铺设女性与他者、自然、世界的和解之路,为个体生命存在的境域化提供信仰维度,赋予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王明丽(1969-),女,甘肃天水人,199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200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西北师范大学副编审,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和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导论
一、1980年代以来女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女性形象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困境的逻辑悖论
第一章 生态主义叙事
第一节 生态主义叙事中的主要观点
一、生态主义
二、生态女性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
四、生态政治学对经济理性和女性依附地位的反思
第二节 生态主义叙事与女性形象
一、真与美的化身:“家事裁决”中的自然与女性
二、血—水—土地—家:女性形象的生态主义叙事
第二章 生态女性主义视镜中女性形象的生命原型
第一节 《黄绣球》面世的社会历史语境
第二节 启蒙叙事与家园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生态女性主义视镜中蜕变的新女性——黄绣球
一、黄绣球的“天赋人权”说
二、女性身体在“国民之母”意义上的解放
三、黄绣球的女性“宇宙观”或“地球中心说”
……
导论
在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传统中,女性被驱离她们的身体,也被禁锢于她们的身体。如果说女性形象的“他塑”承载了太多的载体功能的话,女性形象的自塑似乎又成为远离了众多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女性本真存在的私人叙述。而从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现代化进程中,追踪女性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立足于精神性别建构的家园意识,身份认知中角色的互补与冲突和文化原型的梳理,旨在从社会历史语境的语言深穴中发掘出“这一个”她带血带肉的女性形象。也许这样的拷问对于完美的女性形象来说仍是碎裂的、片断的,且不说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价值结构中女性形象的空洞能指性,但却剪辑出超越了中国传统家庭结构里母亲形象的“新女性”形象的衍变特质,和不再隐隐地对峙于男性中心格局的女性自我言说方式,以及中国本土女性的现代化的生存经验和现代性的审美体验,即女性个体生命真实的生态和本质。一、1980年代以来女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女性形象
(一)
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女权主义批评被引介入我国以来朱虹:《妇女文学——广阔的天地》,《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1期。,再到20世纪90年代末生态女权主义的出现[美]C斯普瑞特奈克著,秦喜清译:《生态女权主义建设性的重大贡献》,《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女权/女性主义批评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期间,女权/女性主义经由理论的横向移植,到女性主义创作中有意识地借鉴和模仿,再到女性主义理论在文本批评中的全方位应用(文学、电影、戏剧、戏曲、绘画、广告、新闻媒体)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在不同学科间的穿越,比如对女性社会学、女性法学、女性地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的涵容,女性主义批评确实呈现出一时之盛。但在西方却有人惊呼女权/女性主义理论正处于“危机时刻”《处于“危机时刻”的女权/女性主义批评》,《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就文学学界本身而言,文学女性主义所属于的那个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不仅关于女性主义,而且关于种族、性等方面的辩论也都已经过去。“归属认同政治”已经变了味儿,至少在许多大学教师当中是如此;纯理论也已经多少有点黯然褪色。这是美文精神在与语义学持续不断地斗争中取得的又一个小小的胜利。越来越多的批评家,无论他们是否赞同女性主义,都变得越来越重视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女性主义的领域真的处于一个“危机时刻”,而变好的征兆正在出现。“变好的征兆”指的就是突破了男权中心的女性主义的审美认知与现有基础上人类审美经验的理性预期的融合杨俊蕾:《从权利、性别到整体的人》,《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
在国内,李小江的《阅读的维度与女性主义解读——析张抗抗的〈作女〉》(《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一文敏锐地指出:“作女”这一女性形象不仅是反男性中心主义的,甚至是反女权主义的,她们的行为逸出了女性人生的常轨,不渴望拥有和男性有关的灵肉一致的爱,也不想经历生育的苦难和伟大。她们是自由、自主、自在的一群;对该作品评价出现的分歧,涉及当下女性写作和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即阅读的维度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边界。在我看来,这也就是“文学的”如何与“文化的”融合无间而没有擦痕,“审美的”如何兼容“女权/女性的”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当这边风景独好时,女权/女性主义批评的着力点——女性形象批评却呈现出黯然消退之势。
当文学写作的重心由作者转向读者时,女性主义的抗拒性阅读策略,企图化解剥离了男性中心视角的,人类文化价值结构的惯性引力圈之外的,女性/女权主义文论的内在紧张和矛盾,召唤出丰盈而完美的“这一个”女性形象,这一个“她”有着属于人的自我的生命本原的力量和独特的属于她的文化时空结构。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并不只是为了印证西方女权/女性主义文论在中国本土的女性写作中的有效性,中国本土的女性写作有着自己独有的精神资源和现代传统,以及中国文化中阴阳和合的自然观王明丽:《“看”的分野:20世纪中国散文的“自我”与“自然观”》,《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从中提炼出立足于女性自我的生态整体主义的宇宙观之上的女性形象与生态命题势所必然。她,何以为家?“这一个”她的灵与肉在社会历史语境的话语深穴中幽突奔走、颠沛流离,无法形成互文,声息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