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是作者于2004年以来的学术成果,全书分四个部分。其中有作者对艺术与审美人类学的理论思考,以及作者在审美作为人的整体感官经验这一理论背景下,以广西黑衣壮族群为对象,探寻特定文化体系中,人观、时间观
作者姓名: 海力波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3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于2004年以来的学术成果,全书分四个部分。其中有作者对艺术与审美人类学的理论思考,以及作者在审美作为人的整体感官经验这一理论背景下,以广西黑衣壮族群为对象,探寻特定文化体系中,人观、时间观、空间观、性别观等范畴中所体现的审美感知活动。
作者简介
海力波 男,回族,广西柳州人,1973年生。曾就读于中南民族大学,获民族学学士、民族学硕士,后就读中央民族大学,师从国内著名艺术人类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建民教授,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人类学、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理事等。作者已出版专著1部,编著2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第一部 分理论思考
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
审美认知研究:关注艺术本体的人类学研究
集体无意识与民族审美活动
第二部分 作为文化体系的艺术与审美
左江崖壁画与骆越人之生殖崇拜
傩与猎首祭
审美感知与文化表述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人观表征
第三部 分寻找文化的审美之维
“传魂”:黑衣壮传统文化中人的观念的研究
“三界”宇宙观与社会空间的建构
从村落记忆到族群史观
从“阳男阴女”到“阴阳合体”:黑衣壮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性别建构
第四部分 审美的跨文化比较译介(译稿)
艺术与人类学
从晦暗到明亮:育伦古人精神力量中的审美维度
体现差异:舞蹈和文化研究中关注的问题
第一部分 理论思考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
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本文发表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尽管审美人类学这一学科称谓在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但从古典进化论开始,不同学派的人类学家就已经从各自的理论立场出发,对不同文化中的审美现象加以调查,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也可以纳入审美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反思范畴中。本文把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划分为分别以本质界定、功能分析、意义认知为核心问题的三个阶段,力图归纳不同阶段的理论背景、研究内容、成果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审美人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美的特质的界定:从古典进化论到历史特殊论的审美研究
人类学的审美研究可追溯到古典进化论学派,格罗塞和哈登两人为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格罗塞是较早利用“人种学方法”(译文如此,实际上应为“民族学方法”——作者注)来研究艺术和审美起源问题的学者。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他一反传统的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讨论艺术起源的方法,主张建立一门艺术科学,对艺术的起源进行客观、实证的研究,其特点就在于将“比较人种学”(即“比较民族学”——作者注)的方法带入到艺术史的研究领域。他认为,要探讨艺术的起源,仅仅对欧洲现代和古代民族的艺术加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将历史上一切民族尤其是长期以来被排斥在艺术研究这一领域之外的原始民族的艺术纳入研究的视野。格罗塞提出,艺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并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特定的艺术形式与特定的文化形式之间存在着联系,艺术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出两者之间有规律的、特定的联系。他从进化论的一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社会文化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艺术也随之而演变发展。当代“原始民族”由于保持了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所享有的艺术也最契合人类艺术起源的状态,研究原始民族的艺术也就成为破解艺术起源之谜的关键。另一方面,格罗塞又从人性普同的角度出发,坚持原始民族与欧洲“文明民族”的艺术在性质上并无根本的差异只有复杂程度上的不同,从而肯定了当代原始民族艺术的艺术价值及其在人类艺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格罗塞认为,人种学(民族学)研究可以解决“全世界所共有的对于美的快感之有无的问题——即至少在人类当中究竟有没有绝对美存在的问题”,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1页。他在占有大量民族志资料的基础上,对不同原始民族的艺术创造形式加以比较研究并得出结论:美的原理是人类共有、普遍存在于文明人和原始民族中间的,而节奏与对称则是人类审美的基本成分。“在这许多不同的装饰形式中,已足够指示美的原则来。……就是节奏和对称,对称是随顺身体性质的,节奏是随顺饰品性质的。”同上书,第77页。节奏的原则是由对编织工艺中有规律的动作和形式的模仿而出现的,对称的原则来自对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的模仿。他更进一步认为,审美冲动是普遍人性的组成部分,与人类的出现而同时出现,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文化中,审美冲动与游戏冲动、欲望冲动是人类情感的三大组成部分,分别对应着艺术活动与游戏活动、现实活动。艺术活动最初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冲动而产生,其具体的形式与内容则受到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还附带有加强和扩张社会团结等功能,因此在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取代的作用。
哈登对英属新几内亚装饰艺术的研究奠定了他在艺术和审美人类学领域中的地位。他主张对原始艺术尤其是对其中的造型艺术进行“艺术表现物的区别性的生活史研究”,Alferd cHaddon, Evolution in Art, the Walter Scott Press,1895,p6。 即追溯艺术的起源、演进、消亡的过程。哈登认为每一件原始艺术品都包含艺术效应、传递信息、财富象征、超自然联系四个方面的意义,这四个方面彼此交织共同决定了艺术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哈登认为艺术效应是指“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实践或思考,其目的是为了寻求形式、线条和色彩的激发人美感的娱悦”,Alferd cHaddon, Evolution in Art,the Walter Scott Press,1895,p5。 在他看来,线条、色彩、形状的和谐等因素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基础,也体现了人类审美感受的普遍性。艺术起源于人们对现实的表现(representation)和象征(sym-bolism),在此过程中,人类联想(suggestion)和期望(expectancy)的能力对艺术和审美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联想,原始人在某一自然物的身上寻找它与其他自然物或人的形象上的相似性,再通过对其加工润饰而使相似性更为明显,从而产生了最初的造型艺术,联想的效果又使原有的形式和技巧被运用到其他的材料上,确保了艺术创造的延续。在这一过程中,审美需求给人们提供了鉴赏的标准和技巧上的要求。在造型艺术进化的过程中,最初的具有独创性的装饰图案由于不恰当的复制、简单化的处理、毫无创新的模仿和畸形的混合而导致艺术品美感的丧失,最终导致艺术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