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袁政博士多年来对公共选择理论的部分研究成果,书中以协商、讨论、争辩的形式,参与到建设公共选择理论大厦的学术探索中。该书对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社会福利函数的构建做了大量的、系统性的探索,沿着统计学的中心极限定理的路径,并对之有所改进,用之于构造社会福利函数,论证了该改进创议在一定范畴内的合理性。
作者简介
袁 政 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与城市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分析方法与技术。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一级刊物2篇,二级刊物8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科研项目17项;独著和参编专著5部。提出的一些建议、观点曾被省级政府、《市长参考》等采纳。
第一章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概述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
第二节 公共选择的理论焦点
第三节 我国学者的研究
第四节 公共选择理论的新进展
第二章 公共选择的未来前景(译文)
第一节 介绍:作为科学的公共选择
第二节 公共选择的基础研究:展开革命的翅膀了吗?
第三节 结论:在下一阶段还有很多事要做
第四节 译者述评
第三章 社会福利函数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阿罗条件的解析
第三节 无关备选对象独立性条件(阿罗条件3)
第四节 阿罗条件3与其他条件的冲突
第四章 公共选择序关系信息平台探讨
第一节 表决的方法论争议——从基数论到序数论
第二节 两两比较的序数表决
第三节 两两比较序信息统计基数对普通基数涵义的超越
第四节 公共选择序关系信息平台的补充讨论
第五章 独立分散偏好的聚合
第一节 社会福利函数研究述要
第二节 公共选择(投票)序关系信息平台
第三节 聚合工具探讨——中心极限定理的启示
第四节 借道李氏定理——W0(x)函数的构建
第五节 对循环票现象的讨论
第六节 关于通过阿罗条件(1、2、4、5)的证明
第七节 满足不相关备选方案独立性(阿罗条件3)的证明
第八节 小结
第六章 运用实例
第一节 政府绩效评估权重设计中AHP法之改进
第二节 S海事局人力资源配置模型研究
第三节 论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路径——公共选择理论的运用分析
第四节 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公共决策模式变革思考——公共选择理论视角
……
第一章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概述
【摘要】公共选择理论在激烈的争辩和曲折的背景中破土而出,是一种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立宪制政府各种问题的学科。该学科在与一些传统学说抗辩中艰难地成长着,至今它的理论大厦仍未最后竣工,它的一些基础性的金砖玉瓦仍有待人们去熔炼。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曲折的发展历程、理论的争辩焦点、公共选择理论的新进展作评价、介绍、梳理,有助于我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
一、公共选择问题溯古
早在18世纪,在科学思想浪潮的推动下,法国科学院的博尔达(Borda,1733~1799)、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和拉普拉斯(Laplace,1749~1827)三位院士用各自独立地数学方法对政治学中的投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博尔达计票法和孔多塞对投票悖论的分析最引人注目。可以说这些研究已经触摸到了现代公共选择研究的核心,但尚未形成公共选择理论的初始构架。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孕育
公共选择研究理论的发育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联系。美国著名的公共选择理论大师丹尼斯·缪勒(Mueller,D.C)给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定义常常被西方学者引用[美]丹尼斯·缪勒著:《公共选择》,王诚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美]丹尼斯·C.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999年版。:“公共选择理论被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方法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而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学“基因”源自福利经济学。1890年代至1940年代,福利经济学经历了空前的大论战,产生了新福利经济学和旧福利经济学的分化。
旧福利经济学以边沁、庇古等人为代表,其理论核心以边际效用基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认为边际效用不能衡量,个人间效用无法比较,不能用基数数词表示效用数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
新福利经济学对序数论的提出,使18世纪建立于排序方法基础上的孔多塞悖论重新受到理论界的重视。新、旧福利经济学关于基数论与序数论的论战,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育婴房”。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起点笔者注: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在1920年代及以后一段时期也进行了类似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包括米塞斯和他的学生哈耶克等人),这样的研究模型先假设政客们是真心要造福人民的,然而却无法取得足够的经济信息(这个问题又被称为“经济计算问题”)。
1948年,邓肯·布莱克利用新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研究社会公众以投票为媒介进行的公共选择,重新发现了博尔达(Borda,1733~1799)、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和拉普拉斯(Laplace,1749~1827)当年研究成果非同寻常的价值。邓肯·布莱克首次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政治行为的分析之中。随后,K.J.阿罗(Kenneth J.Arrow)、J.M.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和G.塔洛克(G. Tullock)等人在有关非市场决策问题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在经济学与政治学、社会学交叉范畴的新学科——“公共选择”理论呱呱坠地,可以认为公共选择理论确立于1940年代末,其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则是在1950~1960年代得到系统化。
正如布坎南的学生康格莱顿康格莱顿: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 USA)公共选择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y of Public Choice, GMU, USA)前任主任,现任该校经济学系教授。(Roger D. Congleton)2002年所做的介绍(Roger D. Congleton,2002)Roger D. Congleton,“ The Future of Public Choice”[R],第6届国际公共选择研究大会(日本,2002年7月21日)论文。:公共选择研究大约经历了50年的风雨。对它研究的起源: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1948)对中间投票人“路径断裂”的研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49)创立的政府财政理论;继而,肯尼斯·J.阿罗(Kenneth J.Arrow)在整个1950年代的富有创新性的研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60)、塔洛克(G. Tullock,1962)、奥尔森(Mancur Olson ,1965)以及当时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许多论文。
1972年肯尼斯·J.阿罗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86年,布坎南以其在公共选择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8年阿马蒂亚·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成熟与繁盛。
四、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
公共选择理论在美国发育的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正是凯恩斯学派垄断美国经济学界的时期,而公共选择理论有着“反凯恩斯主义”的基因,使得它长期受到冷落和排挤。1957年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与一批公共选择理论的追随者[包括:沃伦·纳特(G. Warren Nutter)、塔洛克(G. Tullock)、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哈耶克(F.A.Hayek,1899~1992)、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等人]在弗吉尼亚大学建立公共选择研究的第一个根据地。1963年,弗吉尼亚大学的校方判定该中心持有“19世纪极端保守主义的僵硬的观点”,此后布坎南、塔洛克、科斯、沃伦·纳特等人相继被迫离开弗吉尼亚大学。1969年,布坎南、塔洛克寻求到弗吉尼亚科技学院的支持,在那里创办公共选择研究中心,学术影响逐渐建立起来,当时的这个中心成了公共选择研究的“国际避难所”。但由于公共选择理论与正统经济学派的观点冲突,1982年,弗吉尼亚科技学院最终无法再容忍该中心的继续存在,该中心被强制关闭。1983年,公共选择研究中心再次搬家,迁徙到了乔治·梅森大学(曾是弗吉尼亚大学的附属学院,1954年独立出来,是美国近十年来迅速崛起的一所主要大学)。直到今天,乔治·梅森大学成为国际公共选择研究的大本营。
第二节 公共选择的理论焦点
公共选择理论至今仍存在着一些争辩,这些争辩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