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治学多年的论文结集。本书以民族文学与民间文艺、布洛陀文化与壮族民间信仰、桂海越裔文化及其他、民族古籍理论与实践、评价文章辑录等方面进一步说明了民族民间文化30年来的成长轨迹。
作者简介
黄桂秋 男,壮族,广西武鸣人。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员,民俗学、宗教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少数民族语文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会副秘书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出版《水族故事研究》《壮族麽文化研究》《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等专著6部。翻译整理出版《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仫佬族古歌》《右江壮族巫辞译注》等民族古籍。主持“广西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社会和谐研究”、“壮族巫文化考察与研究”等国家及广西社科课题。著作多次荣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西人民政府铜鼓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奖项。
第一辑 民族文学与民间文艺
论韦其麟《凤凰歌》的民族特色
大山的泪与笑——读农冠品的大山诗
谈壮族排歌“排”的艺术
试论壮族民间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山水传说美学初探——从桂林山水传说谈起
壮族师公戏传统剧目人文特色论
壮族师公戏传统剧目中的土俗神
刘三姐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壮族巫辞传承形态及宗教语言特征
第二辑 布洛陀文化与壮族民间信仰
壮族民间麽教与布洛陀文化
论壮族麽教主神布洛陀
壮族麽经宗教语言与信仰观念
布洛陀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壮族和谐社会构建
句町古国宗教信仰文化初论
壮族巫师的信仰世界
镇安故地壮族巫、麽、道信仰考察
广西大新下雷壮族道公加冠诸仪式考察
第三辑 桂海越裔文化及其他
寻找缤纷的绣球——当代壮族婚姻文化变异报告
桂海越裔族群文化拾掇
壮族“岩洞情结”的人类学分析
水上歌圩:民族文化视野下的南宁水城旅游建设
南宁武鸣起凤山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民俗资源与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桂台民俗事像开发利用交流考察若干思考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与对策
……
第一辑 民族文学与民间文艺
论韦其麟《凤凰歌》的民族特色
韦其麟同志很早就辛勤耕耘于民族文学的丰沃园地。当年他根据壮族民间故事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百鸟衣》,曾受到读者的欢迎。“代表了我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的新的艺术水平”。晓雪:《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诗歌》,载《当代文学研究参考资料》,1981年第2期。作者近年出版的又一部长篇叙事诗《凤凰歌》(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选中获奖。《凤凰歌》取材于壮族现代生活,以广西新中国成立前党领导的壮族姑娘达凤,从孤女成长为游击队女英雄的故事;讴歌了壮族人民的勇敢智慧、乐观豪迈、刚毅倔强的民族性格和高尚情操;再现了现代壮族人民的斗争生活和社会风貌。可以说,《凤凰歌》是作者在民族文学创作上的新成绩,是一曲优美动人的民族颂歌。本文拟就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方面,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
别林斯基曾说:“如果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人们,那么首先第一,其中每一个都必须是实际存在的人,而不是幻影,必须具有面貌、风习,自己的习惯……其次,其中的每一个都必须属于一定的民族和一定的时代。”别林斯基:《对民间诗歌及其意义的总的看法》,载《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凤凰歌》的作者饱蘸浓情蜜意的笔墨,凝聚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深情真挚地揭示壮族人民的精神美和心灵美。壮乡,自古就是闻名的歌海;唱歌,几乎是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歌唱爱情,颂扬善美,鞭打丑恶,表达自己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凤凰歌》中的达凤,出身贫苦农家,“爹娘也是唱歌人”,苦瓜藤上结苦瓜;“达凤五岁就会唱,唱得爹娘笑眉弯,”“十岁跟娘学捻麻,会纺会织会绣花,十三跟爹抓犁尾,也会插秧也会耙”。当这朵鲜花正含苞欲放时,父亲被恶霸乡长害死,母亲在绝望中跳水自尽。不幸的达凤十三岁就成了孤儿。生活的磨难并没能止住她的歌唱,相反“愁多解愁唱几句,苦多难多歌成箩”。长大后成为四乡六村传歌名的歌手,请听歌圩会上众人对她的赞美:
妹会唱,歌声赛过菠萝香,
回家上台端饭碗,龙肉送饭不想尝。
妹会唱,歌声饱得空肚肠,
出门三年不带米,拿姐山歌当干粮。
作者通过歌圩盛会的描写,展示她歌手的本色,突出她能歌善唱的特点。同时,初步刻画了达凤疾恶如仇的反抗性格:歌圩会上乡长和狗头黄骑马来到歌圩游,面对仇人,达凤唱出“声声都是锅底火”的歌声;她揭露敌人“黑心黑肝肚肠肥”的本质,控诉敌人“一家害得千家穷”的罪行。尽管乡长以势压人,但众人在达凤的带领下,团结一致,以智慧和歌声嘲弄、奚落敌人。当乡长唱到“风流绣球任你抛”时,达凤立即把绣球向乡长抛去,引出众人红绿绣球满山抛,像冰雹落在乡长头顶上,“马惊跳起三尺高,乡长落马脚朝天”。到此,达凤的反抗性格初露锋芒。
勤劳聪明、能歌善唱、敢于反抗的人物,是壮族文学中为人民历来喜爱的传统形象,刘三姐是这类形象的典型。在故事传说里,壮族人民把她尊为歌仙;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剧本里,她智斗地主莫海仁的形象更是璀璨逼人。从达凤身上,我们不是重睹刘三姐当年的风采吗?
达凤参加游击队,是她人生的转折点。诗的前半部,她的反抗是带有盲目性的。只有当她在游击队里日益成熟后,她的反抗精神和歌手的智慧,才得以真正的施展和发挥。第四章写达凤下山接队长脱险的情节,是颇具传奇性和民族色彩的:半路上,只见被敌人追击的队长从山下飞奔而来,千钧一发之际,早有主意定在心的达凤“打开阳伞路边站”,唱起“出门就盼见哥面”的情歌,机灵的队长收起长枪并排坐,一唱一和慢悠悠。趁追上来的敌人还蒙在鼓里,机智沉着的达凤巧妙地使愚蠢的敌人上当而去。在山野唱歌谈情,是当时壮族男女青年谈爱的方式风习。达凤敢冒风险,出奇制胜,是出于她的智慧、勇敢和歌手的才能。早在《百鸟衣》里,作者笔下的壮族少女依俚,在帮助古卡同狡猾凶残的土司斗争中,处处施展她惊人的智慧和勇敢,取得一次次胜利。作者塑造的依俚和达凤形象,都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是壮族劳动人民勇敢智慧精神性格的准确反映。对于达凤这一人物形象,长诗的作者还注意从多方面来揭示人物心灵深处高尚的、闪光的东西。第四章是刻画达凤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的主要部分。为了使游击队突出敌人的包围圈,她主动留下狙击牵制敌人,最后落入敌人魔掌。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她表现出一个革命战士应有的气节:“五马分尸我不忧,大刀断颈不动摇;劈碎苏木还红心,生死都是革命人”。刑场上,她回答敌人而唱的山歌,还是那样坚贞不屈,震人心魄:
生不变来死不变,要等园中苦瓜甜;
公牛生蛋马出角,李树结桃也不变;
死不变来生不变,要等秤砣浮水面;
乌鸦白了白鹅黑,酸菜开花也不变。
抱着为革命献身的达凤,利用机会,把刑场当做歌台,鼓动、激发群众,用山歌与敌人斗争。刑场上响彻着震破敌胆的山歌。达凤作为一个反抗不屈、勇于献身的壮族女英雄的典型形象,屹立在读者面前。
纵观壮族民间文学,我们发现,其中有大量描写壮族劳动妇女形象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勤劳聪明、敢于反抗、心灵高尚、勇于献身。突出的作品有《逃军粮》、《刘三姐》、《百鸟衣》、《班氏女的传说》等,尤以传说《逃军粮》中的起义军首领之一的壮族少女莎英的形象最为感人。她那牺牲自己、舍身挽救起义军的崇高精神,和《凤凰歌》中的达凤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多属于浪漫主义的理想形象,而达凤则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的,更有真实性和现实意义。可以说,诗人笔下达凤的形象,是对壮族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