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出版时间:2011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从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及探索、践行科学发展路径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成果汇辑成册。是对本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一次鲜活生动的集中展示,是深化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宣传科学
作者姓名: 赵良庆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从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及探索、践行科学发展路径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成果汇辑成册。是对本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一次鲜活生动的集中展示,是深化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宣传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有利于高校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高学校科学发展的水平。
前言
第Ⅰ篇 理论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农业大学(赵良庆)
加快机制创新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宛晓春)
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王华丽)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质量工程培养“双创”人才(程备久)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后勤工作不断提高师生满意度(熊健)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夏涛)
加快机制创新汇聚人才资源(李恩年)
着力治本注重预防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证(裴树东)
大学的责任与使命
——安徽农业大学走“大别山道路”的思考(赵良庆)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治校能力构建和谐校园(吕绳振)
关于加强高校民主管理的若干思考(刘长安)
地方农业院校的持续发展(朱立军)
第Ⅱ篇 调研报告
深入学习扎实整改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先进水平农业大学建设
——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
树国际化观念办特色农业大学(余为一)
完善反腐倡廉机制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赵莉)
安徽农业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的调查研究(方明)
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黄洪雷)
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双创型”人才(刘惠东)
关于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思考(姚佐文)
我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现状及调查分析(韩平)
对加快我校科研发展的思考
——以科研成果调研为例(宋燕平)
坚持科学发展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吴坚)
我校大学生择业心态及择业状况调研报告(夏成云)
……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赵良庆
一、发扬光荣传统,立足科学定位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有着81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战略,始终奋进在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前列。自1984年以来,学校从科技开发大别山到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累计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1500多项,培训学员200多万人,有100多项成果已发展成为省内农业产业的先进实用技术,使数十万农民走上致富路,形成了以“大别山道路”为标志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大别山道路”是对学校办学光荣传统和长期积累的农大精神的提炼和阐释,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同,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把这样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深厚文化积淀和光荣办学传统的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长久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要始终践行的根本问题。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对学校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科学定位,规划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初步回答了办一所什么样的农业大学、怎样办好农业大学这个问题。这些定位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双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以农林为主、生命科学为特色的优势学科定位;服务“三农”、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面向定位。这些定位符合农大自身办学传统、办学特色,符合安徽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需要,使农大真正走上了一条“特色强校、内涵提高”的科学发展道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特点,校党委及时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服务科教兴皖,适应‘三农’需要;立足育人根本,突出教学中心;强化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适度发展规模,优化内部结构;扩大交流合作,拓宽办学渠道;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效益”的要求,明确要把学校建成三大基地,即安徽省高级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基地。学校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历史机遇,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不动摇,不断拓展“大别山道路”。在全面总结“大别山道路”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1243”的发展模式,即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总体要求,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走新型产学研合作道路;坚持推动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结合,走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之路),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大别山道路”拓展工程、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农村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工程等四项工程,实现富民、兴校、育人的三大目标。
这些办学方略的凝练与实践,为学校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总结学校81年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经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认真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农业大学”,“怎样建设好农业大学”,围绕“建设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科学分析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及其对大学职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科学分析学校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把握好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结合点、学校优良传统与时代要求的结合点、学校发展与师生发展的结合点,查找新形势下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精心制定和完善学校的发展战略、人才建设等规划,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彰显办学特色。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双创型”人才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等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任务延伸出来的功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键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十一五”期间,学校提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围绕“人才培养上水平”,着力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上打开思路、拿出新举措。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注重言传身教,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贯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坚持以质量为生命线,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质量的提高上来,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实施了“123”模式的教学改革,即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以层次化教学和开放式教学为模式组织教学,搭建起先进的教学管理机制平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手段平台、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的保障平台,以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当前省委提出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奋斗目标,这是对全省高教战线人员的极大鼓励,我们要把“质量工程”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前列,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不断完善学分制,强化质量监控,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始终认为,人才是强校之源,学术是兴校之本,质量是兴校之基。学习实践活动,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力度,以期培养大批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三、狠抓学科建设,彰显办学水平
学科结构特色是办学特色中最基本、最突出、最直接的因素。我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在自身长期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形成了以农林与生命科学为主的学科结构特色和优势,在这些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深刻认识到这样的学科优势就是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新世纪以来,学校突出“大农业”这个主攻方向,在继续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强化了这一特色。我们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不放,不断强化以农林和生命科学为主的特色意识,建设以农林和生命科学研究为主的基地意识,力争跻身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的竞争意识,努力建设国内高水平的农林学科体系和国内知名的生命科学学科体系。与此同时,围绕“大农业”这个主攻方向,积极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着力推进具有特色的工学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农林与生命科学为核心,各相关学科交叉渗透、互相融合的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八大学科群体系。即生物与作物科学学科群、林业科学学科群、园艺科学学科群、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环境学科群、动物科学学科群、经济与管理学科群、工学学科群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学校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引导计划”,整合人才、条件、技术等创新要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原始创新平台,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3个。同时,以农业部小麦区域创新中心、国家林业辐照中心、生物农药中试基地等为孵化器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以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与企业联合组建技术研发中心等为基础构建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形成了国家、省部、学校三级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学校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项目扶持为牵引,逐步构建多个特色鲜明、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整体实力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在全省率先批准建设了11个校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已获准国家新世纪人才计划2项、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6个、安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计划2项,有1个团队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体系。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凸显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坚持以学科建设需要来汇聚人才、改善结构、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对照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的要求,我们有哪些学科在全国同类院校能算上先进水平?我们离先进水平还有多少差距?我们怎样来加强学科建设?我们农林茶动科等传统优势学科,如何在国家这个层面进一步提升地位和影响;我们的工、理、经、管、文等学科如何融入优势学科、彰显特色;我们如何整合资源,充实内涵,优化结构,加强学科间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等等,都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新的理念、新的措施来培育好、经营好、发展好我们的学科。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科学布局,明确各学科建设发展的定位,理顺学科建设与科研、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不同类型学院、不同类型的人及岗位之间的关系,完善分类管理、考核、分配和奖励机制,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使不同的学院、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都能协调发展。要坚持非均衡发展和特色发展战略,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扶持力度,注重学科内涵的发展,着力凝练学科方向,彰显学科特色,提高学科竞争力,在做“强”上下功夫;要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力度,着力在优化和改善结构上下功夫,逐步构建多个特色鲜明、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居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学科建设夯实基础。
四、发挥办学优势,构筑服务“三农”的基石
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不动摇,将论文写在安徽的田野山林,把人才根植于江淮大地。在坚持“大别山道路”的实践中,学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内容、增强服务实效,实现了从大别山向全省各地的延伸、从产品向产业的延伸、从科技人才支撑向政策规划和农村社会建设的延伸,创下了服务新农村的新绩效。
学校围绕安徽现代农业对人才、技术的需求,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创新平台为基础,以核心团队为基础,聚集和整合学校资源力量,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不断提升引领和服务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能力。近三年来,共主持863计划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行业公益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1项,鉴定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8项,申请专利50多项,选育新品种20多个,获省部级以上科学进步奖15项。如以李增智教授为首的团队开展的“虫草和近缘属及其无性型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为真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国内10多个企业解决大量技术问题,帮助皖东白僵菌厂等企业实现了真菌杀虫剂规模化生产,仅2007年就为安徽10万亩的推广应用实验提供了40万条无纺布菌条。以宛晓春教授为首的团队开展的“出口创汇型特色茶叶加工技术研究”,自主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条集自动化、连续化为一体的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获专利授权4项,实现了茶叶生产现代化,并带动出口创汇、行业快速发展。以章孝荣教授为首的团队开展的“牛羊胚胎工程产业技术研究”,探索突破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培育出安徽省首例、世界第二例克隆羊,为我省养殖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