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研究论评、过程思想与本体论、实践过程辩证法与西方过程哲学的对话、实践过程思维方式与认识过程、人与文化的实践过程意蕴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作者简介
闫顺利 河北省肃宁人,哲学博士,燕山大学教授。先后就读于河北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从事哲学、伦理学等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过程哲学。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四部。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研究论评
第一节 以辩证法思维超越形而上学思维
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批判
二、辩证法思维方式的确立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研究述评
一、过程范畴的界定
二、过程的性质和特征
三、过程的分类及其意义
四、过程规律及其机制
五、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的基本内容
六、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研究的生长点
第二章 过程思维与本体论
第一节 过程理论的三种形态
一、客体论的过程论
二、主体论的过程论
三、实践论的过程论
第二节 传统本体论困境
一、感性本体论与概念本体论
二、现象与本质的对立
第三节 过程思维与本体论辩
一、赫拉克利特的过程世界观及其本体论意旨
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本体论解释原则
三、实践过程辩证法对传统本体观的超越
第三章 实践过程辩证法与马克思哲学革命
第一节 实践论纷争及其出路
一、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争鸣
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本真规定
一、“思维对存在的关系”
二、思维与存在的对象性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实践过程论
一、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二、马克思的实践过程辩证法
……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研究论评
马克思哲学具有鲜明的过程思想意旨,挖掘这个过程思想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界认同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是实践,但实践是一个过程。马克思哲学以实践过程解释原则超越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强化思维与存在的基本矛盾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解决,从而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知性对立,彰显出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本体论变革的实质及其意蕴。目前学界对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有了初步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存在诸多缺欠,而厘清问题、梳理思路旨在寻找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研究新的生长点。
第一节 以辩证法思维超越形而上学思维
恩格斯明确指认“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它标明哲学由形而上学世界观到辩证法世界观的转变,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两种不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恩格斯离析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思维方式的实质。
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批判
在哲学史的流变中“形而上学”有两种基本含义:其一,指称哲学;其二,指称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形而上学”源于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作为哲学名词从十三世纪起用以指称研究超越经验东西的学问,至今西方哲学中仍有人把关于经验范围以外的思想理论称为形而上学。黑格尔建立唯心主义辩证法之后形而上学被用以指非辩证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沿用了黑格尔关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界说,所谓形而上学指“用孤立、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在唯物主义历史形态中特别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受自然科学发展限制对世界作了机械性解释,如霍布斯认为世界有如一部巨大的机器,人体是精妙的小机器;拉美特利提出动物和人都是机器。他们不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和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而是把各种运动归结和还原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否认世界发展的偶然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形而上学世界观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合理因素
事实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古已有之,但它却成为近代启蒙以来的主导哲学思维方式,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近代,自然科学家们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门类,对有机体按其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源于自然科学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重大成就。人们认识事物必先定性对象,然后研究具体事物的结构、特性和功能。自然科学采取以分析方法为主导的同时,运用观察法、归纳法、数学方法等试图将科学实验同数学语言总结的自然规律的公式结合起来,对自然进行经验探索和实证性描述。这种观念相信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世界有如一部机器,一切皆可用精确的语言进行描述,相信事物之间存在着确定因果关系,坚持决定论立场,甚至认为运用数学计算和描述就能精确预言社会发展的结果。从哥白尼开始,经由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实证、总结与弘扬,这种方法论原则在当时的科学研究中被赋予普遍性意义,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准。“这种方法在当时是有重大历史根据的”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因为“必须先研究事物,而后才能研究过程。必须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而后才能觉察这个事物中所发生的变化。”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这种方法注重对事物的解剖,强化对事物定量化研究或研究的定量化具有合理性,在某种意义上科学只有上升到定量化才是精确的,它不仅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而且在我们“日常应用的范围内”是必不可缺少的,“这是最近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没有这种确定性思维我们认识世界将不可能。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随生产力发展自然科学把统一的世界分为各个部分,把各种事物、现象加以分门别类研究,较之古代对世界笼统直观的把握无疑前进了一大步,推进了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形而上学方法所强化的确定性、明晰性标准是对抗诡辩论、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的有效武器。
(二)形而上学世界观有其重大缺陷
恩格斯同时指出:“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孤立地、一成不变地考察事物,“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片面思维和独断思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成为西方十八世纪机械唯物论的基本特征:
第一,机械性。“仅仅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性质的和有机性质的过程”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这意味着盲人摸象般的以偏概全,用低级运动取代高级运动,否认事物之间质的差异及其事物质的飞跃,把丰富多彩的立体世界平面化,把对象的复杂性齐一化,从而导致化约主义和还原论;强调必然而屏蔽事物发展之偶然;在认识论上认为认识是对对象的符合,认识如照镜子般的反映,贬抑和否认主体认知世界所特有的能动性质,甚至导致把意识等同于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
第二,还原论。这种形而上学只注重对事物的静态考察,并把这种静态性质固化与绝对化,就是“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十八世纪的法国机械唯物论把世界描述为一个恒定的循环模式,否认进化,认为“运动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因而始终不会前进;它总是产生同一结果。”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即使黑格尔也最终未能摆脱这样的形而上学循环,绝对精神经过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最后回到自身,“注定永远重复始终是同一的过程”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其体系的僵死性已经背叛了它辩证法的精神主旨,因而陷入非历史观点。
第三,僵死性。实质上,形而上学以经验为逻辑起点,把对象的变动性和丰富多样性化约为单一性,集中表现为知性思维,所谓知性思维是指形式逻辑思维,也就是实证科学运用的思维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