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在考察语言现象的过程中,是从物质的视角去观察、去分析。比如,外部感知具有物质属性,内部感知同样具有物质属性;显性思维具有物质属性,隐性思维同样具有物质属性;显性观念具有物质属性,隐性观念同样具有物质属性;动态词具有物质属性,静态词同样具有物质属性;静态感知系统具有物质属性,静态认知系统同样具有物质属性;语言形式具有物质属性,语言意义同样具有物质属性等等。离开物质观,我们很难对语言以及与语言相关的现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解释。
作者简介
丁 力(1958- ) 男,陕西安康市人,文学博士,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及语言理论研究。出版学术著作三部,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汉语学报》、《南开语言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及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两项。
前 言
第一讲 语言与思维
第一节 感知与物质
第二节 思维的类型
第三节 语言能力Ⅰ:广义语言能力
第四节 语言能力Ⅱ:狭义语言能力
第二讲 动态词与静态词
第一节 从动态词意识看静态词在大脑中的储存
第二节 从动态词与静态词看意义问题
第三节 静态实词的认知结构
第四节 静态虚词的语法作用
第三讲 语法研究方法
第一节 语法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语法研究的特殊方法
第四讲 语 感
第一节 感知的类型
第二节 观念问题
第三节 语感问题
第五讲 语言与人生
第一节 语言与感知
第二节 语言与道德
第三节 君子与小人
第四节 疯狂英语与四六级英语
第六讲 RJ析句法
第一节 小句的认知结构
第二节 句法结构的构造方式
第三节 句法结构Ⅰ:基本句法结构
第四节 句法结构Ⅱ:非基本句法结构
第五节 小句的分析方法——RJ析句法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讲 语言与思维
语言和思维,如影随形,伴随人的一生。认识语言和思维以及它们的关系,对于了解人类自身,甚至人的本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里,先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感知与物质,二是思维的类型,三是语言能力。
第一节 感知与物质
一、感知
语言和思维都同感知密切相关。感知所涉及的内容很多,下面仅就几个问题简要加以说明。
1.什么是感知
感知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心理现象之一。这里先不给感知下定义,只列举一些现象加以说明:看到太阳,这是人们的一种感知;听到雷声,这是人们的一种感知;嗅着兰花,这是人们的一种感知;品着绿茶,这是人们的一种感知;捧着故乡的泥土,这也是人们的一种感知……除了睡眠,除了失去意识,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感知之中。其实,睡眠过程中的做梦也应该是一种感知,是人们体验到的一种特殊的感知。
2.外部感知和内部感知
感知可分为外部感知和内部感知两种。刚才所说的看到太阳、听到雷声、嗅着兰花、品着绿茶以及捧着泥土等,它们都属于外部感知。很明显,外部感知是外部世界的物质运动刺激人们外部感知器官,外部感知器官将它转化成特定的能量信号,经过神经系统,进而刺激大脑,最终在大脑形成的一种特定形式的生理、心理反应。离开外部世界的物质运动,不可能形成外部感知。
每个人都有极为丰富的外部感知。之所以这样,显然是由于外部世界存在着极为丰富的物质运动,这些极为丰富的外部世界的物质运动是形成各种各样外部感知的物质基础。
人们不仅存在极为丰富的外部感知,而且还存在极为丰富的内部感知:领导表扬会高兴,获得奖牌会激动,亲人辞世会痛苦……高兴、激动、痛苦等,它们都是内部感知。外部感知和外部世界的物质运动紧密相关,那么有理由相信,内部感知应该和内部世界的物质运动——也就是人们体内(包括大脑)的物质运动紧密相关。换句话说,内部感知是体内(包括大脑)的内部世界的物质运动刺激人们内部感知器官,内部感知器官将它转化成特定的能量信号,经过神经系统,进而刺激大脑,最终在大脑形成的一种特定形式的生理、心理反应。离开内部世界的物质运动,也不可能形成任何形式的内部感知。
如果说极为丰富的外部感知和极为丰富的外部世界的物质运动紧密相关,那么同样有理由相信,人们极为丰富的内部感知,也是由于人们体内(包括大脑)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内部世界的物质运动。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找到两个内部感知完全相同的人。之所以这样,当然是由于任何人内部世界的物质运动都有他自身的特征,不可能和其他人相同或完全相同。
3.语言中的感知现象
语言有两种基本的社会功能,这就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不管是交际还是思维,其言语活动都不可能离开感知。
人们借用语言进行交际,只有听到声音,这种交际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只有听到这样那样包含不同信息内容的语音,人们才能借用语言了解彼此的想法。离开对语音的感知,任何人都无法借用语言进行交际。这样的感知,当然属于外部感知。
当借用语言进行思维的时候,人们尽管可以不发出声音,但他的大脑却会“冒”出一个个声音“形象”来。比如现在想:“所有的人都会死。张三是人,所以张三会死。”在进行这种思维的过程中,大脑会“冒”出一个个词来,并能感知这些词所具有的种种“无声”的声音“形象”。离开对这些“无声”的声音“形象”的感知,大脑当然无法进行上述思考。这样的感知,自然属于内部感知。
不管是借用语言进行交际,不是借用语言进行思维,这些过程还存在一种非常有趣的感知现象,这就是语感。语感属于内部感知,即使是交际过程中的语感,也属于内部感知。比如有人说:“别说科长来了,就是局长来了,我也不怕!”如果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不重读“科长”和“局长”,而是重读两个“来”,别人就会觉到很“别扭”。这种“别扭”的感觉,就属于语感,是内部感知。这种语感,基本只有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才可能产生。一个不懂汉语的人,或即使懂点汉语、但尚未达到熟练程度的人,他即使也听出两个“来”重读,但照样无法产生“别扭”的语感。
前面说过,外部感知离不开外部世界的物质运动,内部感知离不开内部世界的物质运动。交际过程中的外部感知离不开外部世界语音的物质运动,这容易理解。那么思维过程中的内部感知,以及交际和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语感这种内部感知,自然是内部世界物质运动的结果。我们不仅要问:这些内部世界的物质运动是怎样激发出来的?激发它们的条件是什么?思维过程中对词语的内部感知同语感这种内部感知存在明显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它们同内部世界哪些不同类型的物质运动密切相关?……所有这些问题,都如此引人入胜,值得深入探讨。
二、物质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感知和物质紧密相连。要探讨感知,不能不探讨物质。但物质和感知一样,同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里只从理解感知的角度,简要加以说明。
1.外部世界的物质与内部世界的物质
外部世界存在着极为丰富的物质存在形态。所有这些物质,都属于外部世界的物质。没有外部世界的物质,不可能形成外部感知;没有外部世界极其丰富的物质运动存在形态,也不可能形成极其丰富的外部感知。
每个人的体内,包括大脑,也存在着极为丰富的物质存在形态。所有这些物质,都属于内部世界的物质。没有内部世界的物质,不可能形成内部感知;没有内部世界极其丰富的物质运动存在形态,也不可能形成极其丰富的内部感知。
2.可感物质与不可感物质
有些物质,刺激我们感知器官,不管是外部感知器官还是内部感知器官,最终会在我们大脑形成特定形式的生理、心理反应。这样的物质,都属于可感物质。光线、笛声、香气、辣椒、桌面等等,它们都属于可感物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可感物质,它刺激人的感知器官,也并非一定会引起感知;要引起感知,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那种刚刚能引起感知的最小刺激量,可称为绝对感知阈限。参看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有些物质,即使刺激我们感知器官,不管是外部感知器官还是内部感知器官,最终都不会在我们大脑形成特定形式的生理、心理反应。这样的物质,都属于不可感物质。红外线、紫外线、超声波、次声波、伽马射线等等,它们都属于不可感物质。
外部世界存在着可感物质,也存在着不可感物质。上面说的光线、笛声等,它们就属于外部世界的可感物质;上面说的红外线、紫外线等,它们就属于外部世界的不可感物质。其实,我们内部世界也存在着可感物质和不可感物质。外部世界的可感物质和不可感物质比较容易理解,这里只简单地谈谈内部世界的可感物质和不可感物质。
如果相信人类的任何感知都离不开物质运动的话,那么人类的内部感知就一定和体内(包括大脑)的物质运动密切相关。实现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极为丰富的内部感知,因此,在每个人的体内(包括大脑)必然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可感物质,也就是内部世界的可感物质。人类有内部感知,可以承认内部世界存在可感物质,但不可感物质既然无法使人形成感知,人们就不可能依赖内部感知判断内部世界是否存在不可感物质,那凭什么说内部世界还存在着不可感物质?我们的回答是:不承认内部世界不可感物质的存在,将无法理解人类各种各样的精神现象。比如,不承认内部世界的不可感物质存在,将无法理解人类的意义问题;不承认内部世界的不可感物质存在,将无法理解人类的思维问题。意义和思维,它们的存在致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一样,也存在着不可感物质。这些问题,现在还难以展开,在以后相关问题的考察中再来详细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