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将通过媒体眼中的暨南大学,以“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这深植暨南人血脉的16字暨南精神为四个篇章,展示了新世纪十年来传媒视野中的暨南形象。其中“忠信笃敬”篇展示师生风采、暨南人品格
作者姓名: 夏泉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9
内容简介
本书将通过媒体眼中的暨南大学,以“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这深植暨南人血脉的16字暨南精神为四个篇章,展示了新世纪十年来传媒视野中的暨南形象。其中“忠信笃敬”篇展示师生风采、暨南人品格;“知行合一”以媒体评论文章和媒体上发表的学者言论为主;“自强不息”篇通过媒体对学校重大事件的记录,展示暨南大学十年来发展的足迹;“和而不同”以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特色为主,展示百年侨校的多元文化等。
第一篇 忠信笃敬
胡军:想做个“三无”校长万静
胡军:没有特色的大学将来很难立住脚谢洋
胡军:百年不仅是时间,更是质量梅志清
侨校血脉延百年暨南精神传四海
——访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吕莎
方寸讲坛载一生追求广阔人生显智者风范
——记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重点
学科带头人、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彭梅蕾
陈序经:“建一流大学就是抓教授”梅志清
王越:百年学林笑谈中一生桃李满天下李怀宇
刘人怀:“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创办名校之路崔雪芹温新红
汗沃南国爱获丰收
——记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饶芃子教授蒲若茜
陈星旦:甘苦如饴因“光”而荣李小翠
老骥创业,志在千里
——记姚新生院士南国创业的苦与乐李行欧军林
黄德鸿:我的学生很多都走上了一线岗位胡键
王声湧:上讲台就像演员上舞台包丽敏
暨大黄振邦教授:活在“真空”里的学者方夷敏
港少携女友合作西部志愿者王瑾方夷敏
“80后”大学生用生命定义高尚张鹏
20年前5名暨大学生跋6千里倡导“尊师节”谢苗枫胡键
暨大女生习作成了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口号张胜波卢健民
她被四所世界名校同时录取夏杨
“我全身流着中国人的血”杨文雯王茜
港寒门学子谱传奇:千元起步内地创业赚百万钟敏
胜利前,他的飞机不幸坠毁
从大山里来,到大山里去吴春燕
曹林林:优秀生九年打工照顾寡母薛冰
暨大港生捐奖学金赈灾唐苗苗
……
第一篇 忠信笃敬
胡军:想做个“三无”校长记者万静记者:有人把找钱和找人作为评价校长业绩的两项标准,你同意吗?
胡军:我比较同意。做校长最重要的是找人,把最好的老师聘请到学校来,把最好的学生吸引到学校来。暨大历史为什么辉煌,就是因为它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批名师和优秀人才。现在评价一个大学,就是看它有没有人才,有没有大师级的人物。现在的大学要发展,没钱肯定不行。没有雄厚的财力,你怎么给人才提供必要条件?一个大学校长能够把这两点做好,就应该比较成功了。
记者:这不会导致学校开始争博士点,比大楼,比大师吗?
胡军:我的观点不是比大楼,而是比大师。现在大家还有点急功近利,评价大学一定看经费多少。要是重点学科比别人少,我当校长也确实觉得没面子。从我内心讲,大学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是踏踏实实做学问,自自由由搞创造。我心里也很矛盾,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或者在目前教育体制或者社会风气下,很难做原来那种校长。
高校现在走进了这样一个怪圈。我想每个校长都明白,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平常心,真的很难,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和看不见的手推着自己在走。是社会目前对大学的评价机制和标准,造成了这种怪现象。
记者:你曾说过,某个教师不合格,你想让他走掉,但因为人情关系,他走不了,这样的怪圈又是什么造成的?
胡军:现在全国都在强调和谐,这是一个主旋律,学校当然也需要安定。如果现在让一个老师走,会带来很多麻烦,麻烦的成本挺高,还不如就养起来算了。
国外的校长为什么好当?因为它是一种契约关系。你来应聘,签三年合同,到了第二年半,如果我没有找你谈话,你就会觉得这个老板肯定不想用我,会在半年内找另外一个工作;两年半,系主任、院长找你谈话,肯定是想留你,这时候你也愿意继续工作,大家就再签新的合同。这种人员流动是很自然的,当然流动也会有问题,比如没有共同的价值目标,没有归属感,没有像母校这种东西。但是它的流动,能让不同的学科交叉,不同的知识碰撞,它实际上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这样管理大学真的简单得多,像我们现在要引进一个人,要考虑很多环节,比如太太要安排好,小孩要读名校,住房要解决……一个环节不解决就来不了,但在国外,大学校长绝不会干这些事,大家完全是谈判,至于你的太太,那是你自己的事。
记者:这是传统道德在阻碍大学发展?
胡军:不是传统阻碍发展,而是传统没有继承好。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比较有益的成分,比如讲诚信。其实契约的基础就是诚信,像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也就是那套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作为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市场经济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我们的体系是不完整的,有形的部分走得很快,走得很像模像样,但是伦理基础走得不像样。
给老师擦黑板是个光荣
记者:1984年,暨大尊师促进会北上行动,直接促成了“教师节”的设立。这让我想到暨大校训“忠信笃敬”的“敬”,尊师重教是暨大的一个传统,是否跟“侨校”这个特质有关系?
胡军:这确实是暨大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海外和港澳台学生确实有一些新的观念,一些新的思想,暨大的学生的确是非常活跃的,热心各种社会活动,跟国内的学生不一样。像来自港澳台的学生,受儒家文化尊师重教影响特别大,他们对老师的尊重是不一样的。台湾学生你看得出是发自内心地尊敬,只要你给他上过课,你就是他的老师。老师来上课,一进教室全体起立,一下课马上有人去擦黑板,能给老师擦黑板是一个光荣。内地也尊重老师,但他们不会把给老师擦黑板当成光荣,“文化大革命”把传统的东西“破”得太多。
记者:“侨”这个概念,是怎么影响暨大的?
胡军:当初创办暨大,是为了解决侨生就学机会问题,所谓“宏教泽而系侨情”,他们在海外受欺辱受欺压,没有就学机会,祖国给它办这个学校,就是给他们机会。时代变了,他们要的不是机会,而是高质量的教育,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变。
侨生也不再是暨大的专利,别的学校也在招侨生。教师中“海归”也不是很多了,原来广东老师比较多,后来年轻一代的广东老师都去政府、企业,更多的来自内地,尤其是北方。在这种大背景下,我觉得暨大更应该多考虑教学质量和共同的教育规律。
记者:现在暨大的特色是什么?怎样能让人报考暨大,而不是其他学校?
胡军:暨大“侨”的特色肯定还是有,目前我们有12万多来自港澳台和海外的学生。
长期以来,暨大的品牌效应在海外影响很大,侨生都知道暨大。我们独特的办学方法,是比较适应海外同学需求的;还有地理环境,包括气候、饮食、语言,都跟侨生的习惯比较贴近。侨生很现实,去北大天寒地冻,未必愿意。当时决定在广州复办,靠着港澳,也是有它的道理。
另外他读其他学校,比如他读北大,读中大,他成了“少数民族”,只是少数人,来到暨南大学,他感到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专门为他设置,他的原有生活在这里是一种常态。
1936年暨大开设了海外侨民师资班,专门发展海外的师资,学校去年开办的海外华人教育系,可以说是国内第一个向海外培养这方面人才的本科专业。我们还是国家汉办的基地,这个是暨大独特的。海外,特别是东南亚这块,有很多华人企业和华文学校,他们的人才与师资很缺乏,在暨大学成以后,一是容易就业,二是能够学很多东西。
我们的中文教材也是很独特的,北美地区华人中小学华人教育教材都是暨大编的,这些教材发行了200万册。
记者:暨大还有一个特色,重视人文、重视商科,对技术方面不会太投入,这也将延续下去吗?
胡军:不会,这个我要强调,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凡是能够做起来的,我一样做,包括理工医的。我希望暨大是综合性大学,1949年,侨生都跑光了,你是不是不用办大学了?所以你要坚持暨大的特色,一定是高质量的大学,一定是综合性的大学,因为你最后不是一个名牌大学,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大学,肯定办不下去。我会突出学科特色,在教育上突出我的特色,质量提高带来名气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记者:今年8月你主持“百年校庆——寻根之旅”,去了南京、上海、建阳,看了当年暨大的旧址,寻到了什么根?
胡军:“寻根之旅”是老校长在位时候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这次去是想把支离破碎的历史串起来。我们见到很多老校友,他们是我们的长辈,看到我们去非常高兴,有些甚至激动地哭了。有一个厦门老校友,亲自去挑校庆的贺礼,他腿脚不方便,是搭车去的,一定要在我们走之前送给我。老华侨们的爱国、爱校精神是非常感人的,这么多年了,他们都是自己主动筹钱建纪念碑。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可以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百年老校图画。
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没有一所高校像暨大这样经历三落三起,民族命运和学校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最深的感觉就是,这么一个学校太不容易了。作为暨大一员,你有一种责任感和压力。回看暨大历史,名师云集,可以说现在暨大的名师不如当年,这么一个大学今后要发展,要靠有名的大师,优秀的师资队伍,怎么能更进一步发展,对我来说压力比较大,任务很重。
摘自《南方周末》2006年11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