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出版时间:2011年7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是中国计量学院多年来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以校园文化发展历史与现实为基础,勾勒出高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层次及其要素。全书由“藏珍纳景”、“量院文化”、“润物无声”、“文化化人”、“行知相须”等五个部分组
作者姓名: 陶伟华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3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计量学院多年来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以校园文化发展历史与现实为基础,勾勒出高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层次及其要素。全书由“藏珍纳景”、“量院文化”、“润物无声”、“文化化人”、“行知相须”等五个部分组成。 书中汇集了近年来中国计量学院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优秀成果,总结了学校各部门和二级学院在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和宝贵经验。
第一篇 藏珍纳景
——源远流长的计量文化
第一章 计量文化
第一节 关系国计民生的计量
第二节 历史悠久的中国计量
第三节 标准化、国际化的现代中国计量
第二篇 量院文化
——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第二章 校情概况
第一节 学校简介
第二节 学校视觉识别系统
第三章 办学理念
第四章 一训三风
第五章 重大活动节 日
第一节 校内活动节 日
第二节 特色节 日
第六章 讲坛论坛
第七章 社团组织
第一节 教师社团
第二节 学生社团
第八章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第九章 楼宇道路景观
第一节 楼宇
第二节 道路
第三节 景观
第十章 文化景点
第十一章 校内媒体
第一节 出版物
第二节 网站
第三节 其他
……
第一篇 藏珍纳景——源远流长的计量文化
第一章 计量文化
第一节 关系国计民生的计量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及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的一切。计量本身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计量的特点有: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法制性。
计量工作最明显的特点:用标准衡量,以检测校准,靠数据说话。
没有计量,就没有准确测量,就没有科技进步,就没有现代的灿烂文明。
计量是所有科学赖以发展的支柱。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商贸、医疗、国际贸易,到最尖端的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计量时时刻刻都得到实际的应用。很少有其他科学能像计量学那样,可以指导相关领域科学的发展,评估它们的成就及其经济效益。很少有其他领域能像计量学那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持续不断地追求不确定度改进,并以更好的手段满足最新的测量需求。
计量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据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统计,为了完成质量认证和控制,美国每天要进行2亿5千万个计量测试;与测试相关的仪器仪表产业的产值约占社会总产值的4%,而它所拉动的相关产值却达到社会总产值的66%。我国现有各类计量仪器企业6000多家,已形成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亚洲除日本以外第二大计量仪器仪表生产国。
计量科学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在诺贝尔奖中,有68%的物理学奖、75%的化学奖和90%的生物医学奖是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进行计量测试完成的。我国历次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及顺利返回,关键在于加强了测量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自主创新。
国际上有关计量的高等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在普通大学的一般专业中结合计量学,形成复合专业,如测试技术、计量医学等,这种模式比较普遍;二是在普通大学内设置计量类的专业系科,如法国杜埃矿业学院的计量系;三是以计量学相关的专业为主体而独立设置的高校。我国计量领域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中国计量学院属于第三种模式。
第二节历史悠久的中国计量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国的远古神话里,开天辟地的创世者伏羲和女娲,分别手执规和矩,他们“规天为图,矩地取法”,制定和维护着世界的规则与秩序。这充分反映了计量文化历史之悠久、地位之重要。
中国的计量制度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计量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计量管理经验,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一个独特贡献。
一、先秦时期
《大戴礼记五帝德》说,“黄帝设五量”:衡、量、度、亩、数。《尚书·虞书舜典》说,“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传统计量就开始了自己的发展步伐。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质量的标准,治水时还制作了准绳为测量工具,禹“身为度,称以出”,“审铨衡,平斗斛”,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了度量衡制度。
商朝,度量衡已扩展应用于手工业、商业,出现了十进制精确刻度的牙尺、骨尺。
到了周朝,度量衡的政治意义得到了强化,甚至成为进行统治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纷纷在自己的领地建立起度量衡制度。《礼记》中记述:“周公元年,颁度量而天下大服”。《论语》中记述:“谨权量、审法度,四方之政行焉”。
二、秦汉时期
公元前200多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制造并向各地颁发大量度量衡器具,以及实行严格的检定制度,开始了中国计量史上首次统一工作,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度奠定了基础。除了度量衡以外,时间计量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百刻制、十二时制等计时单位被普遍采用,日晷、漏刻等计时仪器得到了广泛应用。
汉朝继承、推广了秦王朝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在秦制的基础上制订出了完整的度量衡单位体系,还对度量衡技术做了许多创新。西汉末年的新莽铜嘉量,集龠、合、升、斗、斛五个容量于一器,被誉为旷世瑰宝。
律历学家刘歆所著《三统历谱》,其中“审度、嘉量、权衡”三篇,总结了先秦以来度量衡的发展,收入到《汉书·律历志》中,这是中国第一本完整的度量衡专著。中国度量衡制度经过秦汉两代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兼有了理论、法制和科学的特征。这是古代度量衡制度较为完善的时期。
到了东汉,张衡漏刻的出现以及《太阳历》的诞生,使得传统的时间计量体系进入了成熟期。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杆秤得到广泛应用;历法体系不断进步;《元嘉历》、《大明历》等优秀历法出现;刘徽通过对新莽嘉量的探究,提出了科学的推算圆周率的方法;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得出了精确到六位的圆周率数值。
三、魏晋至明清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散,更迭频繁,管理失控,法制废弛,出现了“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情况,成为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中的混乱时期。
公元581年,隋文帝再一次统一了度量衡,实行大小二制,调律制乐改用小制,民间仍用大制。天文历算家李淳风所编《隋书律历志》,是一篇极为宝贵的度量衡史料。唐代设大府寺主管度量衡,改造斗、斛、尺、秤,颁发标准器。宋景德年间,刘承硅详定秤法,试制出精密戥秤。由于衡器不断改进,唐宋两代将衡重的“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改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计算方便,计量精确。元、明、清各代的度量衡都沿用唐制,基本上是统一的。
四、近代中国计量
清末全国度量衡制度更加杂乱。英制、俄制、法制、德制、日制纷纷传入,量值差异极大。清末重定划一度量衡制度,采用万国米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