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廊坊武警学院
出版时间:2012年3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内容简介 编辑出版业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领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和时代的潮流,因此,研究探讨编辑出版业的走向是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课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作者姓名: 冯文敏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8
内容简介
编辑出版业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领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和时代的潮流,因此,研究探讨编辑出版业的走向是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课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书汇集了中外编辑出版史上比较有代表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分人物和事件,并对中外编辑出版史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反思,着眼于现实,服务于未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背景下,对当代编辑出版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出版业转体改制的形势下,探索并展望了编辑出版业的未来,本着环保的理念,大力倡导并实现低碳出版。提出了数字出版是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传统出版如何加快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步伐,如何防止垃圾出版物泛滥,如何适应电子出版迅猛发展的问题,如何在出版业转型改制中优化资源的问题。以实现出版业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升级和战略转型。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实用性、社会性、国际性,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对未来中国与世界的编辑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作者简介
冯文敏(1954.06.16),女,辽宁大连人,1982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正师职大校(技术6级)。
第一章中国古代编辑出版史例
第二章中国古代编辑出版研究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编辑出版史例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编辑出版研究
第五章外国编辑出版史例
第六章外国编辑出版研究
第七章21世纪编辑出版新理念
第一章
中国古代编辑出版史例
文字的出现——编辑出版的文化基础
中国现今已知的最早文字是殷商甲骨文,距今至少3500年,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是当时的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
中国文字自甲骨文之后,商后期和周代有钟鼎文,是镌刻铸造在铜钟或铜鼎上的文字。距今3000多年战国时秦国有石鼓文,是刻在巨石上的文字,因巨石像鼓,故称“石鼓”,所刻字体为大篆。距今2700多年。
在国外,公元前约3100年,苏美尔人发明象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生活的地方,就是当代伊拉克一带。
公元前1100年,腓尼基人发明字母书写体,是现在欧洲字母的基础,古代腓尼基人居住地,就是当今黎巴嫩一带。
文字发明较早的地方,也是人类科学文化最早发达的地方。
(评:有了文字就要书写,书写出的文字需要加工整理,这就是最早的编辑)
纸和印刷术——编辑出版的物质基础
文字用手写、刀刻、石雕、铜铸,都无法广泛传播。为了扩大传播,人们在碑文、铭文上拓印。开始用锦帛,成本太高。西汉时有了纸,是比较粗糙的麻纸,不太适于书写和拓印。由于宫廷对纸的需求量大增,东汉时蔡伦对造纸法进行了改进,制造出适宜书写拓印的新型纸。
蔡伦造纸之后,拓印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能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于是产生了印刷技术。印刷技术是受拓印的启发而产生的。
我们隋唐时代,产生了木雕版印刷,距今已有1200多年。木雕版印刷是把文字刻在木板上(为反刻),把墨汁涂在字上,把纸铺在墨汁上印制。雕版印刷的缺点是木板上刻的字不能重复使用,印完雕版就报废了。印刷是连续同型制作,也就是说,雕版上的一个错误会产生成千上万个同样错误,而且雕版一旦刻成,改动极为困难,所以对文字的准确性要求极高,刻印之前必须反复校勘,准确无误。这种校勘工作是由专门的文人进行的,就是当今的编辑。
距今1000多年的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041~1048年间)。毕升以胶泥制造单字,加以固定,用完拆散,需要时再重新组排,一个字能反复使用,省去每次刻版的时间,印刷速度大大加快。排版有错误,能及时更正,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活版印刷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一座历史丰碑。
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活版铅字,这也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活版铅字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末,直到发明激光照排,活版铅字才结束历史使命。
(评: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才使书籍的形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书籍出版越多,质量要求越高,编辑工作就越显重要。因为一旦不实或有错,就会流传广泛而久远。编辑工作,慎之又慎。)
中国编辑史上留下姓名的第一位编辑
中国第一位留下姓名的编辑是春秋末期的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鲁国人。孔丘曾担任过祭祀等礼仪活动的司仪官(当时称“儒官”),所以他创立的学派称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具有“独尊”的地位
孔丘编辑过的书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共六部。其中《乐》没有保留至今,只剩其余五部书,号称“五经”,均为儒家经典著作。
《诗》又称《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据《史记》等书记载,孔丘曾删定过《诗经》。
《书》又称《尚书》,意为上古时代的书,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是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史和奴隶社会史的极为宝贵而丰富的资料。相传孔丘曾对书做过编辑。
《礼》,唐代以前指《仪礼》,唐代至明代既指《仪礼》,也指《礼记》,明代时,《礼记》取代《仪礼》而为礼类唯一经典。孔子参与编辑修订的是《仪礼》。汉代称《士礼》,又叫《礼经》,晋代始称《仪礼》,反映了周代贵族冠、婚、丧、祭、饮、射、朝、聘各项生活礼节。
《易》又称《周易》、《易经》,中国古代著名占筮和哲学著作,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形成于周初,系根据当时占筮活动的筮辞,配以64卦符号而成。《易传》是对《易经》的系统解说和对其哲理的发挥,是孔子和其弟子所作。《周易》经孔子整理、解说成为儒家主要经典。
《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周代各诸侯国的重要会议多在春秋两季举行,重大决策也多在春秋两季作出,各国史官都编写自己的国家史书,史书的名称都叫《**春秋》,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齐之春秋》。孔子根据鲁国的《春秋》为底本,予以修订改编,使鲁国《春秋》流传至今,而其他各国的春秋均已散失。
《春秋》所记史实,起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止于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后世人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期”。时期名称是以书名而得名。
《春秋》行文极简,类似后世的标题新闻。由于孔子对《春秋》的改订及《春秋》被列为儒家经典,使春秋时期的宝贵历史资料得以保存、传世。
(评:中国第一位大学者首先是一位编辑,可见编辑职业是多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