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内蒙古晋语凉城话及其变异研究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3-180

作者单位:廊坊武警学院

出版时间:2013年7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话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展现凉城话“绘景摹声”特点及其变化为角度进行探讨。首次对凉城话内部进行了分片描写;发现了凉城话中的“以声像意”现象;详尽描写彰显凉城话表现力的三音节词语和

作者姓名: 王雪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2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话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展现凉城话“绘景摹声”特点及其变化为角度进行探讨。首次对凉城话内部进行了分片描写;发现了凉城话中的“以声像意”现象;详尽描写彰显凉城话表现力的三音节词语和四字格词语;以社会语言学和方言学理论为基点,调查研究凉城话代际传承中的变化,结果显示凉城话中一些晋语核心特征的语言变项正在突变,语音、词汇、语法的社会分层已明显。


作者简介

王雪梅(1972——),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人,博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公文写作、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本书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话为主要对象,从展现凉城话“绘景摹声”特点及其变化为角度进行研究。首次对凉城话内部进行了分片描写;发现了凉城话中的“以声像意”现象;翔实描写彰显凉城话表现力的三音节词语和四音节词语;以社会语言学和方言学理论为基点,调查研究凉城话代际传承中的变化,结果显示凉城话中一些晋语核心特征的语言变项正在突变,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社会分层已明显。



稿件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内蒙古晋语研究

    一、内蒙古晋语研究概况

    二、内蒙古晋语研究与其他晋语区晋语研究状况的对比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语料与调查程序

    三、研究方法和体例说明

  第三节  凉城话概说

    一、凉城县地理行政人口及其历史沿革

    二、凉城县历史上的民族和现居人口

    三、晋语凉城话的形成

    四、晋语凉城话的变化

  第四节  凉城话及其内部分区

    一、凉城话

    二、凉城话内部分区


第一章  凉城话语音

  第一节  凉城县各方言小片代表点的语音系统

    一、岱海镇话(老派)音系

    二、麦胡图话音系

    三、厂汉营话音系

    四、崞县窑话音系

    五、凉城地区方言声韵配合关系

  第二节  凉城话语流音变

    一、凉城话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二、儿化韵及变调

    三、轻声及变调

  第三节  凉城话特殊音变

    一、语音变读

    二、语义功能变读

    三、句法功能变读

  第四节  凉城话内部语音差异

    一、古平声清浊声母的读音

    二、古精组知庄章  组今声母的读音

    三、果摄合口一等字的读音

    四、宕江摄舒声字的读音

  第五节  凉城话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化字使用情况

    一、凉城话入声舒化字

    二、舒入两读字

    三、舒声促化字

    四、舒促两读字的时空差异

  第六节  凉城话文白异读使用情况

    一、凉城话老文白异读层

    二、凉城话新文白异读层

    三、新老文白异读的差异

  第七节  凉城话中的“以声像意”现象

    一、凉城话中[t]、[p]音位分布不均衡

    二、凉城话“以声像意”现象的意义倾向性

  第八节  凉城话同音字汇


第二章  凉城话词汇

  第一节  凉城话词汇概况

    一、单音节  词古老而稳定

    二、词汇构词具象性和类化性并重

    三、新词语与普通话词语靠近

  第二节  逆序词

    一、逆序词

    二、逆序词之间的差异

  第三节  三音节  词语

    一、凉城话中三音节  词语的结构

    二、凉城话中三音节  词语的语义构成

    三、三音节  词语的语用修辞功能

    四、凉城话三音节  词语表

    ……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导   论


第一节  内蒙古晋语研究

内蒙古晋语区西起黄河之畔的乌海市,东至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北可延伸到巴彦淖尔盟、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等盟市的中北部与蒙古语区相接,南与陕西、山西、河北省晋语区相连。据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统计,内蒙古自治区内母方言为晋语的人口约1061万,占整个晋语人口的六分之一。依据《晋语的分区》(侯精一,1986),内蒙古晋语分属大包片和张呼片,不过习惯上太仆寺旗以西地区汉语方言被通称为“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

较早关注该地区汉语方言的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他在1910至1912年间对归化(呼和浩特市)方言的调查成果,成为今天研究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不可或缺的资料。自上世纪50年代,对内蒙古晋语展开了方言调查、方言系统各要素以及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逐步将内蒙古晋语的总体面貌呈现于世。不过,与其他晋语区的晋语研究相比而言,该地区的晋语研究仍然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待做。

一、内蒙古晋语研究概况

梳理内蒙古晋语研究的成果,其主要集中在方言调查、本字考、方言本体研究以及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一)内蒙古晋语调查

截至目前,对内蒙古晋语有计划成规模的调查有三次。第一次为上世纪50年代由张清常先生、马国凡先生等组织参与的内蒙古汉语方言普查。此次调查对25个点的方言进行了普查。张清常先生根据调查结果于60年代先后发表4篇论文,涉及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他得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结论,如内蒙古晋语方言区的范围:“所在地区大致西起巴彦淖尔盟,东迄乌兰布察盟,以巴彦浩特、包头、萨拉齐、呼和浩特、丰镇、集宁等地为代表”张清常:《内蒙古自治区汉语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规律》,《内蒙古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遗憾的是,本次调查只就部分方言点完成了调查报告的书写,原计划全面描写内蒙古汉语方言的任务未能实现。

第二次方言调查是马国凡、邢向东、马叔骏先生于1987年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方话基本词汇”提供基础调查报告而进行的,并根据此次调查结果编写了《内蒙古汉语方言志》(1998)。该书的出版尽管距离调查时间已有10年,但仍然填补了内蒙古晋语研究的许多空白,使内蒙古晋语的概貌得以揭示。

第三次是为《内蒙古自治区志·方言志》的编撰而进行的方言调查,于2005年开始,李作楠、李仁孝先生等学者参与研究,方言志试用稿已于2007年出版。该书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吸收了新近研究成果,如对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中借词、返借词的阐释。

(二)内蒙古晋语本字考

各种方言,往往都存在口语和文字脱节的现象。作为北方方言活化石的晋语,这种现象也很突出,考本字就成为晋方言研究的重要一环。横向比较,内蒙古晋语考本字研究起步较早。卢芸生、沈文玉、李景泉是这方面的领军者。沈文玉(1985)探究的是包头方言的本字;卢芸生在1988~1989两年间连发5篇文章考证内蒙古西部方言、呼和浩特方言、包头方言的本字;李景泉于1990年对包头方言本字作了补充。

晋语本字考研究中,各地并不平衡。晋语核心区山西晋语本字考没有成为当地方言研究的重点内容,而和内蒙古晋语处于相似地缘的陕西晋语本字考研究成果丰富。内蒙古晋语的本字考衍生了研究者对内蒙古晋语中古词古语的关注。实际上,由于内蒙古的地理位置、人口组成以及行政归属等因素,其方言受普通话推广及相邻阿尔泰语系语言影响较大,内蒙古的晋语变化较快,但从本字考成果来看,内蒙古晋语依然保留了许多远古的词语。方言考本字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寻找方言的历史渊源,晋语本字的梳理对晋语的历史乃至晋语的地位与归属都有着重要的佐证作用。

(三)内蒙古晋语语音、词汇、语法研究

1.内蒙古晋语语音研究

内蒙古晋语语音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音系描写、方音与普通话语音比较以及特殊语音现象的角度着眼的。截至目前,较为细致地进行过方言音系描写的地点有包头、呼和浩特、集宁、鄂尔多斯、兴和和凉城。沈文玉(1983)在描写包头方言音系的同时,编写了同音字表。李大业(1986)在描写兴和话音系的基础上,整理了该方言中的文白异读,这是对内蒙古晋语文白异读较早的关注。晋语在向北延伸中文白异读逐渐减少,内蒙古晋语的文白异读已没有体系性,甚少人关注。其实,对这些没有系统性的语言现象的研究更可能发现语言运用、言语选择的规律。明湖(1990)、苏凤英(2003)对呼和浩特音系作了描写。孟丽君(2008)对凉城话音系作了梳理,她对凉城话中连读变调的描写较为充分。除上述专文描写方言点音系外,马国凡、邢向东等(1998)在方言专著中还对集宁、二连浩特、临河、乌海等方言点音系进行了对比性的描写。

除却语音系统外,学者们对一些特殊语音现象作了深入研究,如“儿化”现象、声调变化研究。马国凡、邢向东、马叔骏(1998)在《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志》中对内蒙古地区的儿化现象作了梳理,指出内蒙古地区的儿化,只有4个儿化韵。此外,还有沈文玉(2001)《包头方言中的儿化现象》、董永义(2002)《试论内蒙古西部区河套方言中的“儿化”现象》、张少华(2003)《关于呼和浩特方言儿化韵的发音问题》、董强(2008)《临河方言的儿化》、杨开昌(2010)《析内蒙古后套方言的儿化现象》等对“儿化”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内蒙古晋语区的儿化现象,无论是语音上的表现还是儿化后词汇、语法、语义功能,都呈现出一致性。与普通话儿化相比,内蒙古晋语的儿化对音节的影响比较大,往往使韵尾脱落,并使所有的韵腹在音值上趋于一致。对于晋语的“儿化”现象,乔全生(2000)曾对山西87个县的“儿化、儿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指出“自北向南儿化韵数目依次增多,少的4个,多的37个;从儿化对音节的影响看,影响的大小与儿化的数量成反比;从儿化的构成形式看,涵盖整个实词类;从表义功能看,除表细小、喜爱的附加意义外,还表敬称、方位等意义”乔全生:《山西方言“儿化、儿尾”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社),2000年第2期。。显然,内蒙古晋语儿化韵和山西北部晋语儿化现象一致。

声调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的是王宇枫(2005,2006)对集宁方言语音的研究。该研究吸收语音研究的新成果,运用语音软件、语言变异理论等成果对集宁方言的声调系统进行了细微的考察和研究,指出集宁方言声调系统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单字调系统受连读变调系统影响而发生的结构调整。在《从内蒙古集宁方言新老两派声调系统的变异看声调的演变》(2006)一文中,认为集宁方言新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平声由中降调变为高降调;二、上声由高降调变为高平调;三、去声由升降调变为升调;四、入声调值升高。

对方言语音的研究,还有一个视角,就是将其与普通话语音进行对比。内蒙古晋语区,人们对普通话的认同度较高。一些学者为推广普通话而编写了内蒙古人学说普通话的讲义、教材,这成为方言语音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实际上,早在1959年,张清常就总结了内蒙古汉语方音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其后,沈文玉(2000)比较了包头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王翔(2010)梳理了呼和浩特方言对学习普通话的负迁移。

2.内蒙古晋语词汇语义方面的研究

关于内蒙古晋语词汇,马国凡、邢向东(1989)曾指出其系统自成一格,保留许多古语词和一些较为奇特的构词方式。二位学者以纵向探源和横向对比的方法对部分词语进行了探讨。之后,张万有(1994)概括了内蒙古方言词汇的特点:沉积着奇特的析音词;产生了丰富的语缀词;镶嵌着多样的重叠词;点缀着新颖的异序词;创造了多彩的特色词;继承了诸多的古语词;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张万有:《简论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汇的特点》,《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哲社),1994年第1期。。她的总结细致全面。李剑冲、郭丽君(1998)进一步探讨了内蒙古西部方言词汇的特点,特别注意到了晋语中丰富的多义词和过多的等义词现象。

具体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词源理据、词形构成以及词语与民俗文化等方面。

(1)词源理据性词汇研究

从词源角度探究,对方言词的来龙去脉加以梳理,在内蒙古晋语词汇研究成果中比较突出,表现在对古语词、借词、专有名词(地名)等的关注。

古语词的研究是内蒙古晋语词汇研究的一个亮点。古语词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方言里一直颇有生命力。卢芸生(1995)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古词,数量虽不多,但却完全保留着古音、古义;另一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保留了某个古词诸多义项中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的词卢芸生:《内蒙古西部民歌中的古词》,《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1995年第1期。。对古语词,多数学者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李景泉(1992)、卢芸生(1995)将内蒙古晋语和《诗经》进行对比,以此梳理孑遗在内蒙古晋语中的上古词汇。当然,保留在内蒙古晋语中更多的古语词是古代白话词汇。韩登庸(1991)从元杂剧词汇角度探究内蒙古晋语古语词;李景泉(1992)、张月明(2001)分别对清水河、鄂尔多斯两地的近代白话词汇作了描写。卢芸生(1995)在梳理内蒙古晋语中古代白话词汇时指出,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利用北方方言,或北方方言内某一地区的民间土语,去诠释古代白话词汇,是更为有效的一条研究途径。

借词,是内蒙古晋语研究中较为独特的一个视角。随着语言接触理论被学界的认同,汉语与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研究一直被期待有突破性的收获,以验证诸多的假设,无奈史料的记载极其有限。对内蒙古晋语中借词的关注、揭示,支撑了内蒙古晋语词汇系统的独特性,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汉藏语系语言与阿尔泰语系语言在接触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田野面貌。张清常在1963年研究萨拉齐方言词汇时就曾指出:这一地区的方言里有较多的蒙语借词,这是此地词汇的特点之一;哈森(1993)曾就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借用蒙古语词的方式作过研究;张万有(1994)梳理了内蒙古晋语中蒙古语、俄语、满语借词;卢芸生(1995)指出,汉语向蒙语借词,在古今都是有的,她注重借词在不同语言系统中意义差别的描写;王建莉(2003)则从文化视角探察汉语中蒙语借词的来源及其使用、演变情况,重点梳理了内蒙古晋语中存留的蒙语借词;李作南、李仁孝(2007)依据借词的来源途径探讨“返借词”现象;同年,胡云晖(2007)对包头方言中的蒙语借词作了探讨。我们注意到,《内蒙古自治区志·方言志》(2007)在编撰中特别突出了借词这一部分,在重点描写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中的蒙语借词时,也对孑遗在方言中其他民族语借词如满语借词、俄语借词等作了阐释。关于北方汉语中的外来词,除蒙语借词外,其他特别是满语借词,学界争议较大,如佟靖仁(1993)在《内蒙古的满族》一书中整理出了内蒙古汉语方言中为数不少的满语借词,而满语学家季永海则认为现在一些无法找到词源理据的汉语词被认为是满语借词,并没有一定根据季永海先生在笔者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所表。。总体来看,内蒙古晋语中的借词大量存在于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中,作为常用词语在词汇系统里比较少。至于北方方言里的借词成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比较。

专有名词,特别是地名的研究,倾注了不少学者的心力。对内蒙古地名的研究,既有汉语成果,也有蒙语资料;有国内语言学、历史学、地名学学者的关注,也有国外学者的参与探讨。内蒙古西部晋语区的地名,无疑也打上了晋语的烙印。近年来,李树新所导研究生致力于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地名,如张瑜(2009)《内蒙古宗教地名语言特征研究》,其中,李俊义、李树新(2011)概述了内蒙古地名的研究现状。

(2)构词角度的词汇研究

从构词角度看,分音词、叠音词依然是内蒙古晋语语音构词的典型,也是研究的焦点。

内蒙古晋语区,普遍存在着“分音词”现象。“分音词”也被称为“析音词”、“嵌L词”。最初被认为是某些方言词汇结构特色的分音词,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种分音现象从时间上、地域上来说,都是汉语发展的一个历时过程。自上古起,分音现象就出现了。元代大量出现,有元杂剧、元曲为据。从地域方言来看,分音词现主要存留在北方官话、晋语和闽语里,普通话里吸收了部分分音词。内蒙古晋语中的分音词也比较多。栗治国(1991)对伊盟(鄂尔多斯)方言的分音词进行了描写,全面研究内蒙古晋语分音词的是马国凡、邢向东(1992)。他们有精辟的分析:“这些词有的第一字不读入声,或者字义与词义有联系,可能出于以下原因:第一,作者(记录者)的母方言已无入声,把本读入声的字记作非入声字;第二,作品所录确是非入声字,是前字失落入声韵尾的析音词;第三,汉字作为语素文字的本质特征起作用。如‘突奕捆奕/团’对应,‘的离艇离/艇’对应,对于作者(记录者)来说,不论其母方言是否有析音词(即分音词,笔者按),也不论该词在口语里读什么,如给它们以书面形式的时候,采用能表达意义的‘团奕’、‘的离’来记录是十分自然的(第一字既与对应词的意义关联,又与第一字叠韵,可谓一举两得),尽管这样做可能部分地歪曲词的实际读音”马国凡、邢向东:《内蒙古晋语析音词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增刊),1992年。。《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1997)一书中,记载分音词有60多条。

叠音词和词的重叠,往往被放在一起研究。词的重叠,是汉语方言乃至普通话语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构词法,而叠音词即语素之间的重叠,尤其是大量存在,晋语比较突出。

分音词、叠音词现象,目前的研究还多是描写性的,所以大部分研究归入词汇系统,而在语法部分讨论词的重叠。孙景涛(2008)认为“引发重叠的动因是为了表达一个特定的意义,重叠是语音与语法(或语义)界面上运作的形态构词机制”。他建立了一个古汉语重叠系统,运用生成音系学的理论,发现了4种重叠类型,在这些类型里,涵盖了双声、叠韵现象,也涵盖了分音词、叠音词现象。类似的研究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3)词汇语义角度的研究

所谓三音节词、四字格词、成语以及俗语,其实都是基于词义而言的。由于凝结成固定的稳定的一种词义,几个字就此词化,成为词汇系统中一类词。

四字格词,在一些林林总总的方言研究中常见到。栗治国(2004)《鄂尔多斯方言成语词典》的出版将内蒙古晋语四字格词汇研究推向一个高度,由此人们意识到内蒙古晋语区的四字格词极为丰富,与普通话成语有较大差异,值得深入研究。武燕(2006)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关注鄂尔多斯市的四字格词,她的硕士学位论文《鄂尔多斯晋语四字格词研究》完成在2007年,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当地四字格词的运用情况。

标志着内蒙古晋语词汇研究突破性进展的是《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典》(哈森、胜利,2004)的出版。尽管存在收词过泛、选字有误等问题,但瑕不掩瑜,词典已在方言保护和语言研究中体现出它的价值。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一些后辈致力于内蒙古晋语词汇的研究,如吴燕(2011)以《包头方言词汇研究》作为硕士学位论文。

词汇的研究,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点。为此,许多学者呼吁要加强方言词汇的研究。近年来,方言词汇的研究也有不小突破,如方言特征词、方言核心词的研究以及方言词汇之间的对比研究。内蒙古晋语词汇研究这些方面尚未展开。

3.内蒙古晋语语法方面的研究

语法中的词法手段,是内蒙古晋语研究的又一热点。张清常(1962)认为内蒙古晋语构词上大致与陕西晋北方言相近,其中包括词素颠倒、名词的词素重叠、特殊地加“子”、“圪”字词的繁多等等。对于内蒙古晋语中的重叠现象,李作南、李仁孝(1985,1986)指出呼和浩特方言中的实词一般都可以重叠,重叠的方式多种多样,所起的作用也各有不同。他们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重叠作了详细描写。马国凡、邢向东(1990)认为叠音词是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的一种特点,叠音词中有的属于构词重叠,有的属于句法重叠,有的是特定语言环境下的偶发现象。比较而言,内蒙古晋语的形态构词较为发达,因而一些学者注意到这些虚化程度较高的词缀。李作南、李树新(1986)认为呼和浩特常用构词词缀有“圪、忽、日、子、乌烂、八、活”等。同年,李作南、辛尚奎(1986)就呼和浩特方言中的“习、一个、个、的、的了、没、没有家”等词的语法特点作了细致的分析。哈森(1994、1995)论述了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单纯词以及构词方式。鉴于前人的研究,邢向东于1995年总结了内蒙古晋语的语法特点:一、圪头词及卜头词、忽头词;二、带有表小色彩的叠音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三、趋向补语“来”前带“将”;四、进行态助词“得”位于宾语之后;五、时制范畴——过去时、将来时;六、特殊语气词邢向东:《论内蒙古晋语的语法特点》,《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1995年第1期。。邬美丽(2004)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鄂尔多斯方言的构词形态。

在词类中,语气词、代词、副词、形容词、动词都是研究的重点。邢向东(1994)指出,内蒙古晋语的趋向动词,在词目上比北京话多两个,即“起去”和“起开”。此外,“来”、“去”、“上”、“下”、“起”等词的用法,也和北京话有一定差异。对语气词进行研究的有邢向东(1995、1996)、周凤玲(2009),晋语中的语气词系统与普通话语气词有较大差异。尤俊成(1996)概述了凉城话形容词的语法特点;薛宏武(2005)、周利芳(2004,2008)对丰镇话中的某些代词、副词进行了研究,其中周利芳从语法化角度进行阐述,她对语气副词“管兀”、“敢情”进行了探源并作了对比分析,语料翔实。

句法方面,李作南和辛尚奎(1987)较早关注的是呼和浩特方言中的一些句法特点,邢向东(1996)就感叹句的常用句式、祈使句的常用格式以及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进行过分析。

1997年,出版《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由邢向东和张永胜合著,这是内蒙古晋语语法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该书观察细微,阐释简约,尤其是对句式、句型的描写及其语法功能的阐释,也因此成为晋语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