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鹰潭市分行
出版时间: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在各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太发达的今天,银行体系更突显其重要性。 自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开创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以来,国
作者姓名: 陈华强,何宜庆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6
内容简介
在各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太发达的今天,银行体系更突显其重要性。
自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开创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以来,国内外研究成果较多。但多为研究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几乎都未涉及实体经济的发展对银行体系的影响;更鲜有研究两者互动发展关系的成果。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互动关系如何?作用机理是什么?特别是怎样的银行体系结构对实体经济有最优的促进作用?实体经济的波动对银行体系脆弱性有怎样的影响?这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银行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文采用SCP范式分析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结构、行为和绩效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银行体系前十家银行的绩效水平,分析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绩效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了银行体系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和实体经济发展在其中的作用。采用Logit模型,就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宏观经济变量、金融变量和外部因素变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研究成果,提出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陈华强 1975年生,江西南昌人,博士。现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鹰潭市分行行长。
何宜庆 男,1961年10月生,江西进贤县人,教授,博士,南昌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理事,江西省系统工程学会理事,江西省能源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金融投资与企业运作管理。近年来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中国软科学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作为主要成员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3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银行体系的界定
1.2.2 实体经济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关文献
2.1.1 早期思想
2.1.2 近期文献
2.2 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关文献
2.2.1 银行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增长
2.2.2 银行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2.2.3 银行体系的改革与实体经济的增长
2.3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结构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3.1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实体经济的发展
2.3.2 银行体系结构与实体经济的发展
2.4 一个简短的述评
……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在各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大发达的今天,我国银行体系更突显其重要性。
自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开创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分析研究以来,国内外研究成果较多。在银行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方面虽然也取得了若干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多为研究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几乎都未涉及实体经济的发展对银行体系的影响,更鲜有研究两者互动发展关系的成果。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互动关系如何,作用机理是什么?特别是怎样的银行体系结构对实体经济有最优的促进作用?实体经济的波动对银行体系脆弱性有怎样的影响?这些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银行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战以来,先是美国进入了战后增长的黄金时期。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国这列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显得力不从心。而后,从二战废墟中恢复元气的日本和德国奋起直追,日本连续保持了二十年的两位数增长,大有赶超美国的气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本陷入了经济停滞的泥沼,两德合并及马克升值又使德国经济一直在增长与停滞之间徘徊。与此同时,美国经过近二十年的艰难调整,在九十年代重拾升势,创造战后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又一个增长奇迹。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形构成了战后发达国家间实体经济增长对比的大致图景。在这些现象背后,支撑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是资本、制度,抑或是技术?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者们对金融体系内部银行体系的作用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英国等国家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另一类是以德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或者称作间接融资型金融体系。这两种体系,哪一种更有效率,更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不是银行体系的差别造成了经济增长绩效的差别?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解释银行体系影响实体经济的理论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许多中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各类研究多是侧重于各个时期投资水平或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多个金融部门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较少,而这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举足轻重。自Schumpeter(1912)和Gold Smith(1969)开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经典研究以来,“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关系(finance-growth nexus)一直都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众多学者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角度,针对个体国家和多个国家以及不同行业和企业,采用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方法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银行体系长期以来在资本配置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即使是股票市场的兴起,直接融资渠道的快速发展,也并未动摇银行体系在融资中的作用,正如World Bank(1999)一份报告指出,在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中,几乎所有的金融中介都是通过银行体系进行的,这是因为银行这种中介机构有能力对付信息问题和契约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尤为突出。在各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都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的今天,我国银行体系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更是无以替代。这些,都促使我们有必要开展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增长研究。
1.1.2研究的意义
金融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备受关注。早在1912年,熊彼特就指出,一个国家金融部门的发展对该国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具有积极的效应。戈德·史密斯在其开创性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就试图分析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后来,麦金农和肖把注意力转向了发展中国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与争论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实证检验。在这些研究中,引入了计量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最新方法与工具,对各种国家实体经济的增长因素进行了研究。不过,己有的文献很少深入探讨银行体系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渠道,和银行体系性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
经济发展包括数量的增长、结构的变迁以及质量的提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银行体系对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及其效率是有影响的,而配置结构及其效率将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银行体系结构变化也将对银行效率产生影响。当前,银行体制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成败与效应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的走向。随着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改制完成并成功上市,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对于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的争论也日趋激烈。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银行体系又将发生怎样的变迁,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本书从区域经济学、金融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学等视角,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析银行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探求适合各国或者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银行体系是最近国内外经济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因此,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不仅可以丰富当前关于银行体系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亦为以后银行改革提供理论上、政策上以及实践上的准备。
由于银行体系的巨大变化而导致的经济与金融矛盾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不仅影响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而且还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对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便显得非常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