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时间: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文遵循纵向梳理的历史范式,以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的演进为线索,在对史料的分解和综合之中,提取农民教育事件中的教育因素和显著特征,并努力通过对具有标志性事件的对比,划分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总结阶
作者姓名: 储诚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6
内容简介
本文遵循纵向梳理的历史范式,以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的演进为线索,在对史料的分解和综合之中,提取农民教育事件中的教育因素和显著特征,并努力通过对具有标志性事件的对比,划分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总结阶段性特征,形成前后一致且自成逻辑的农民教育发展历史。基于破解“三农”困境视角,立足于客观立场以思辨性方式评价各阶段农民教育得失,且在系统分析梳理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六十年农民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做理性分析。
作者简介
储诚炜 男,1981年出生,安徽安庆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学博士。主持和参与课题项目5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EI、CSSCI收录和检索。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土地制度史;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高等职业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农民教育研究综述
(二)国内农民教育研究综述
(三)现有研究的特点和薄弱环节
(四)研究难点和文章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近代社会奠定的农民教育基础和思想积累
一、近代农民教育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
(一)历史绵延:传统社会农民教育历史的传承
(二)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平民教育思潮的兴起
(三)时代诉求:“教育救国”理念的现实映照
二、多样性实践模式与多元化农民教育思想
(一)多样性施行模式
(二)多元化农民教育思想
三、近代民主化视野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教育
(一)雏形初现:综合性、“大农教”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身体力行:农民教育旗帜下的知识分子的启蒙与践行
(三)历史期待:农民教育基础的奠定与未尽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文化扫盲教育与农民思想改造运动
一、50年代扫盲识字运动全面展开
(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制约:扫盲识字运动的发轫和开端
(二)知识普及基础上的民智开启与文化启蒙
(三)“扫盲大跃进”的泛政治化色彩与激进主义
(四)“文化翻身”视角下和革命语境中的农民扫盲识字运动
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过程中的农民思想改造
(一)思想滥觞: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二)调整逻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互动
(三)政策约束:社会改造中的人的改造
(四)土地制度变迁视阈中的农民心理和农民教育
……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背景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教育问题又是农民问题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建国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农村社会制度变迁和改革创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农民教育经历了长期而渐进的发展历程,遵循自身的发展路径,到目前为止,初步形成了适应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要求的农民教育体系。农村教育体系是农业教育、农村教育和农民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农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是指立足于产业发展角度、着力于培养农业专业技能人才的教育;农村教育即义务教育,包括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必须施行的基础性教育;农民教育则是针对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村地区农民所进行的教育。农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民教育主要是指针对农民的实用技能教育,即农民职业教育,广义的农民教育是指包括农民职业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教育、公民教育、法制教育等在内的综合的系统的教育,涉及农民生活工作和发展的诸多方面,是全方位的、以促进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和农民现代化为目标的教育。
首先,农民的历史角色和教育的功能定位需要深化农民教育理论研究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也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本意在于强调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民众的重要性,但事实却是:“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也;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责,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该句出自《汉书·食货志》,主要是指在古代社会社会等级设计和实际状况的差异,农民地位看似很高,但实际上却很低下,揭露出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对农民来说,这是历史的无奈。可以说,历史上农民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其作用却时常被忽略,直至今天,我们也需要重新强调农民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的发展,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从长远看,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众多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在革命战争中,农民问题是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毛泽东首先在理沦上提出来并在实践中予以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中国国情,充分认识到了农民作为一个群体的伟大力量,他认为农民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国革命如不依靠农民群众,就将一事无成。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身处社会底层,最同情革命和支持革命,是工人阶级最伟大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如果当时不能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不积极在革命过程中解决农民的切身问题,那么就不能动员占人口80%的农民投身革命,当然革命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农民问题成为革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是由当时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民问题仍然是最基本的问题,这同样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现实国情和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所决定的。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发展还很不平衡,农民占据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农民社会的现代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制度约束的惯性,长期以来,农民处于社会底层,在利益分配格局中总是处于利益受损者地位,其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均受到不同程度上的限制。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注意,2003年3月2日,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呼吁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发展战略的提出均建立在对“三农形势”的基本判断基础上。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