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章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文化消费主义内涵与表现及对当代文学和当代河南作家的影响,这是本书的理论背景;二是河南当代作家在文化消费主义背景下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分析,这是本书所研究
作者姓名: 王文霞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5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章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文化消费主义内涵与表现及对当代文学和当代河南作家的影响,这是本书的理论背景;二是河南当代作家在文化消费主义背景下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分析,这是本书所研究作家所存在的的宏观坐标。
下篇也分三章,二月河与刘震云均是专章分析。对二月河的当代价值的分析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史实”与“虚构”关系的处理,二是人物形象塑造特点,三是“三帝系列”的思想内涵,四是“三帝系列”的叙事特点。对刘震云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对“现实”反映的角度、尺度与力度,二是乡土情结,三是“市场意识”。下篇第三章集中分析了五位中青年作家,探讨了时代风潮与地域特点及作家代际因素如何体现在这些作家的创作中。
作者简介
王文霞 女,河南安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重点是河南地域文学。相关文章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或普通期刊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相关省级和厅级课题若干项。
上篇 文化消费主义背景下河南作家整体观照
第一章 文化消费主义域境下的当代文学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化消费主义内涵与表现概述
第二节 文化消费主义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文化消费主义域境下的河南当代作家创作分析
第一节 文化消费主义对河南文坛的影响
第二节 文化消费主义背景下河南作家创作分析
第三章 河南当代作家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概论
第一节 河南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与成就
第二节 河南当代作家综合实力研究
第三节 河南当代作家创作核心竞争力研究
下篇 文化消费主义背景下河南当代作家具案分析
第四章 二月河历史小说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二月河历史小说当代价值概述
第二节 “史实”与“虚构”的成功结合
第三节 丰满的人物形象
第四节 深刻的思想内涵——封建社会的挽歌
第五节 以读者为上帝的文学叙事原则
第五章 刘震云的意义
第一节 刘震云对“现实”反映的角度、尺度与力度
第二节 刘震云的乡土情结
第三节 刘震云的“市场意识”
第六章 文化消费主义背景下河南当代中青年作家研究
第一节 寻求突围的李洱
第二节 温和理性的乔叶
第二节 内热外冷的傅爱毛
第四节 古典雅致的计文君
第五节 时代特点突出的河南80后作家代表南飞雁
参考文献
上篇文化消费主义背景下河南作家整体观照
第一章文化消费主义域境下的当代文学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化消费主义内涵与表现概述
一、文化消费主义的含义及表现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文化消费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文化产品或其服务的消费。这里就包括对文学的消费。可以肯定的是,文化消费主义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唯有等到某种程度的物质条件能被满足,否则消费将被局限在基本或与文化无关的需求;只有在超越某个程度之上时,社会才能在所需的产品中,维持标志着消费文化意义的‘文化’选择。”[美]唐·斯莱特:《消费文化与现代性》,林佑圣译,台湾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6页。文化作为消费说明了经济的发展,当前文化消费主义已经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当前面对文化产品或其服务的方式、心理与态度。然而文化与文学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当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在市场时,文化本身的性质和功能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当文学在这种环境下成为商品,成为读者消费的对象时,势必会对我们传承千年的对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的认识产生巨大的挑战。
文化消费主义在当前社会的主要表现是文化的商品化。文化领域渐渐改变了传统的个体化、手工化、小生产化的生产特点和在狭小的圈子中传播的特点,进而表现出了集约化、高科技化和大批量生产以及大众传媒广泛扩散的态势。文化产品被作为和其他商品一样的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投入文化市场。对文化的消费不再单纯是个人自娱自乐的事,在文化消费的内容与方式上,个人受到了文化消费主义的深刻影响。
二、文化消费对于文化的宏观影响
传统对于文化的欣赏主要受制于受众个体的精神状况,受众的经济程度与文化程度的分层会成为对于文化接受的主要依据。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是以农业为中心的,阶层间的流动性较弱,这种受众的经济程度与文化程度的分层相对比较固定,因此,不同精神内涵的文化对应着不同层次的受众。底层民众喜欢“三国”代表的民间文化,士大夫欣赏“红楼”代表的雅文化。文化各有其欣赏的受众,不需为外界改变自身。而且,长期以来,文化具有教化人的精神任务,文化命名本身应具有高尚的品质。在新时期以前的社会氛围里,文化本身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民众的一个手段,文化可能受制于政治环境与经济发展,但文化的主流品质仍是一种随时代发展而形成的自由品质。历史淘汰其浮渣,历史也沉淀其精华,文化本身自足地存在,受众依据自身精神需求自然地选择。文化创造的主体——知识分子,虽然也可能政治上不得意,经济上较困窘,但占有文化的优越感和这种优越感在民间受到的尊敬仍会使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化产生、传播、接受的稳定,文化受众的相对稳定心理是传统社会形态下文化所具备的一种姿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加快,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文化来说,一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能,最初的变化是外在的,比如,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下,对于文化的传播、流通会使用一定的手段。90年代的流行的林语堂、周作人等的散文热已和政治无关,20世纪末开始的百家讲坛栏目更是一次对于文化传播成功的策划栏目。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已不再自足地存在,它为了市场,为了利润,戴上了形形色色的面纱。在急速追逐利益的市场经济中,外在的变化很快在社会内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一直以来视传承文化为使命的知识分子,在这个过程中,被边缘化了;二是对于欣赏和使用文化的大众来说,他们对于文化的要求也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