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运城学院
出版时间:2013年7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艺苑卮言》是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的代表作,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艺苑卮言》文本的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大致而言,不足有三:第一,对《艺苑卮言》文本性质、理论来源及其版本变化的研究不够;第二,研究对象
作者姓名: 李燕青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5
内容简介
《艺苑卮言》是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的代表作,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艺苑卮言》文本的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大致而言,不足有三:第一,对《艺苑卮言》文本性质、理论来源及其版本变化的研究不够;第二,研究对象趋于单一,研究内容过于狭窄,对全本的探讨十分缺乏;第三,对《艺苑卮言》的研讨过于简单,不能动态地加以分析探讨,因此无从认识其中潜藏着的王世贞思想的流动。为弥补上述不足与缺憾,本书对《艺苑卮言》作出了较全面研究。
作者简介
李燕青(1972- ) 山东曲阜人。1993年毕业于济宁师范专科学校,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2004年入曲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10年取得上海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运城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小说方面的研究。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王世贞研究现状与特点
第三节 《艺苑卮言》研究情况调查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艺苑卮言》内容及其演变
第一节 《艺苑卮言》的成书
第二节 《艺苑卮言》与《宛委余编》
第三节 《明诗评》和《艺苑卮言》
第四节 《艺苑卮言》的版本
第五节 《艺苑卮言》的内容及性质
第二章 《艺苑卮言》的思想来源
第一节 《艺苑卮言》对历代文学创作思想的继承
第二节 《艺苑卮言》与《沧浪诗话》
第三节 《艺苑卮言》与《谈艺录》
第四节 《艺苑卮言》对杨慎的多方面继承
第三章 《艺苑卮言》文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艺苑卮言》明代诗文批评
第二节 《艺苑卮言》中的唐诗学
第三节 《艺苑卮言》“格调与时代”论的来龙去脉
第四章 《艺苑卮言》在明代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 《艺苑卮言》明代引用情况调查
第二节 《艺苑卮言》明代辑录情况考察
第三节 《艺苑卮言》明代继承发展情况调查
结语
参考文献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作为明代“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后期的盟主,也由于其在文学创作和理论实践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王世贞长期以来成为明代文学,甚至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学界对王世贞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研究著作不胜枚举,其中既有针对王世贞本人及其群体的作家研究,也有专论王世贞著作的作品研究,当然后者偏少。综观这些研究著作可知,《艺苑卮言》被大多数学者定位为“后七子”复古文学运动的理论性指导著作,学者们在论及王世贞的文学思想时,经常引用《艺苑卮言》中的相关语句,来表示王世贞所具有的代表性文学观点;各种提要著作、文史书目提及《艺苑卮言》,也都将它当作王世贞最为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然而,学界对于《艺苑卮言》的文本其实仍然缺乏足够的研究,这与《艺苑卮言》自身的价值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极不相称。大致而言,不足有三:
其一,对《艺苑卮言》文本性质、理论来源及其版本变化的研究不够。文本性质方面,常常没能认识到《艺苑卮言》其实是一部札记著作,其内容的繁复驳杂,并非“诗文理论”可以简单概括。理论来源方面,针对《艺苑卮言》思想源头的梳理,明显缺乏。版本研究方面,就以目前人们比较容易见到的八卷本、十二卷本和十六卷本来说,哪个本子成书在前,哪个本子定稿在后,其中的关系究竟如何,似乎也无人加以考察。
其次,研究对象趋于单一,研究内容过于狭窄。这与学界对《艺苑卮言》性质的不准确判断有关,以致长期以来人们集中关注《艺苑卮言》的部分章节,尤其是其中的诗文批评,对全本的探讨十分缺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迄今为止所有《艺苑卮言》的整理本,包括校点本和校注本,都只选择了正文八卷,而非全本十二卷或十六卷。事实上,正文八卷以外的内容,也是《艺苑卮言》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的重要部分,其中蕴藏着王世贞丰富的文艺思想。
其三,对《艺苑卮言》的研讨过于简单。即使是其中已经给予了较多关注的诗文理论思想,迄今为止的研究,也常常没能联系王世贞本人其他著作、或者结合前人、同时人的相关著作加以比较分析,因此无从认识其中潜藏着的王世贞思想的流动,亦无从认识其中蕴含的王世贞文学思想的演变。但是事实上,不管是青年王世贞,还是中年王世贞,其思想的变化十分明显,有时甚至堪称剧烈。
基于上述原因,本书立足于文本,对《艺苑卮言》开展全面研究,广泛深入地了解《艺苑卮言》的成书经过、版本变化、思想来源、内容特点,以及它与王世贞其他著作之间的关系,它在晚明社会发生的具体影响等等,进而准确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艺思想及其来龙去脉,认识到它所阐述的文学艺术思想的特定性,力图在文学批评史上给《艺苑卮言》一个较为准确合理的定位,从而推动王世贞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二节 王世贞研究现状与特点
一、王世贞生平研究
有关王世贞研究的年谱类著作有清人钱大昕和王世贞后裔清代王瑞国为其所著年谱各一卷,但内容均极为简略,且识见多已陈旧[《明代名人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据谢巍编《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载,尚有王元钧《王世贞先生年谱》、吕明《王世贞年谱订补》、徐鑫之《重编王世贞年谱》(三者皆自藏未刊稿本)。吴晗有《王世贞年谱》(未刊)和《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故事及其衍变--王世贞年谱附录之一》。相对于王世贞在明代中期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前人编写的这几种年谱,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对王世贞研究的需要。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又出版了徐朔方的《王世贞年谱》[《徐朔方集》(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和郑利华的《王世贞年谱》[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二者大同小异,徐谱主要以王世贞著作中的资料为主,勾勒王世贞的生平事迹和其著作年表。郑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年谱体例的局限,除王世贞的著作外,还兼及了其他相关资料。注重对个体的关注,增加了一些描述性记载,可以使人感受到谱主某一时期的生存状态、思想感情和真性情,加深对其人及其文学创作的理解。徐朔方《论王世贞》对王世贞的生平、应用文、诗歌创作及文学理论思想作了简明的概述,对其乐府诗的创作评价较高。[《浙江学刊》,1988年第1期。]黄志民《王世贞研究提要——以其生平及学术为中心》从年谱、交游、著述、文学论评四个方面对王世贞进行了总体全面的考察。[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1965年博士论文。]许建昆《王世贞评传》重点探讨了王世贞的生平事迹。[ 台湾东海大学1976年硕士论文。]
二、王世贞文学思想研究
(一)诗文方面:朴均雨《王世贞诗文论研究》认为王世贞的诗文论应分为二个不同的阶段, 即中年时期之热烈主张复古、与晚年时期为统合文坛而主张调和论。然而一般的研究者往往误解世贞, 以为他仅仅是一个复古主义者, 因此, 本书以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王世贞之诗文论与诗文观转变之过程。[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1976年硕士论文。]卓福安《王世贞诗文论研究》指出大部学者认为王世贞的诗文论过于是古非今,注重摹拟,所以价值不大。然而在事实上,王世贞诗文论的内容与一般学者的认知有一些差距,如有关于摹拟的部份,王世贞也强调“剽窃模拟,诗之大病”,并认为创作应以情感与基础,提出“有真我然后有真诗”。如此看来,王世贞的复古理论具有相当程度复杂性,非能以“摹拟”两个字可以概括,其中亦包含了重振世风及建立理想文化型态的思想。王世贞之文学本论由重情、主格调、追求自然以至于作者之情与外境融洽无间的境界,其诗文论之中心目的在于此,故所谓的师心、真我都是追求的目标,并非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摹拟。而其所以追溯秦汉魏晋盛唐,意义在于提倡古文辞与日益庸俗化的学风对抗,具有深厚的文化意涵。卓福安以王世贞的诗文论为主题,以时空环境、作家、作品及读者四个元素为基本架构,并以“文学研究”及“文学批评研究”的概念建构分析王世贞之诗文论。通过王世贞的生平、人生观及当时社会的各项条件,找出其致力于文学复古之根由,进而厘清其诗文论的结构,探析其诗文论如何兼容新旧、正变、雅俗等问题,以期把诗文论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最后由辨析其拥戴者与反对者的评论及标准,并结合场域的概念以获得王世贞诗文论的价值与意义。卓福安此文资料翔实,论证严密。[ 台湾东海大学1991年博士论文。]袁震宇、刘明今的《明代文学批评史》中对王世贞的文学思想有专节论述,试图重构王世贞诗文论的复杂性,把《王世贞》这一节分为六个部分:探讨王世贞对前七子、唐宋派以及李攀龙诗文论的批评,以建立理论上的背景基础,后三个部分则谈“法”、“格调”及“剂”。较全面地掌握了王世贞诗文论的重要面向,认为“七子派都侈谈法,不能回避谈法,因为既以古人的作品为标榜,就必示人以学习的途径”,然王世贞提出“‘达意’二字与‘尚法’相对”,因此“便能不拘泥于古人之成法”,因此其结论是“尚法恪守了七子派的立场,达意则兼顾了唐宋派的观点,立论就比较周全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廖可斌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既论述了王世贞的文学思想,又评析了王世贞的诗歌,但是对王世贞的散文只稍微提了一下,没有作具体的分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下册设有专节论述王世贞的散文,也注意到了王世贞的传记散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值得注意的是郑利华的《王世贞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王世贞生平、文学成就与文学特点的专著。该书用两章的篇幅讨论了王世贞的文学思想,既看到了王世贞文学思想中复古崇古的一面,又看到了其发展求新的一面,对此问题的论述可以说比较全面。[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孙学堂的《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贞与十六世纪文学思想》则主要研究王世贞复古思想的渊源与变化及其在十六世纪文学思想转变中的地位与影响。王世贞在嘉靖朝度过了前四十年,经历过嘉靖朝的复杂的政局和思想的变动。他曾经执掌文坛二十余载,晚年得及见重性灵、重自我的思潮的蓬勃兴起。在他身上,体现着文学思想的复杂性。孙学堂注意到了王世贞文学思想的前后转变,他认为:“从性灵说的立场看,王世贞没有从格调说的立场走出来。从这一意义上说,其理论仍然可以归入格调说的范畴;但从前后七子的格调派的立场看,他则是走出了很大的一步。从这一意义上说,其理论又可称为有节制的自然表现论。从积极的意义上看,‘折衷’是准折于内心,与追求自适其趣的文学思潮更为接近了,王世贞跨越明中期与晚期两个阶段,成为文学思想转型时期的关键人物,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从消极的意义上看,‘折衷’实质上是瞻前顾后的徘徊。”[ 孙学堂《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贞与十六世纪文学思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从王世贞前后期文学思想的变化来看,此段论述可以说是切中肯綮。陈文新《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对王世贞试图弥合李梦阳、何景明之间的分歧所做的努力做出了精要论述。[ 陈文新《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190页。]但是由于此书的主要关注点是整个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所以,对王世贞的文学思想的讨论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只是对王世贞在整个明代诗文创作过程中作了一个大体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