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科学认识人性当以人与动物的区别为基点。人之所欲、所能和所为,作为人的属性可分善恶,合作、竞争作为人的重要属性也有善恶之分。劳动作为人之所为主体,是人之所欲、所能的联结点,因而是人的第一特性。作为人的本质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既是人性善恶并存的“种子”,同时也是种下这种子的“手”。人性发展的未来走向仍然是善恶并存以善为主,不过评价善恶的标准将有发展。
作者简介
张宽政 男,湖南望城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从教38年,现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引子
人性论的任务与人性论
人的标准与人性论
正确认识人性的方法
人性概念内涵与“人性主体”界定
人之所欲与人性
人之所能与人性
人之所为与人性
人性善恶与人性
生长的物质基础
人的第一特性与人性善恶
人性善恶的制度文化根源
人之所欲与社会发展动力
合作、竞争与人性
人性发展的未来走向
关于告子的人性论
关于孟子的人性论
关于荀子的人性论
关于鲍鹏山对人性论认识
后记
人性论的任务与人性论
人性,是人性论的研究对象。人性论,是关于人性的理论。人性论的任务,一是回答人性为何,二是树立人之标准。不同人性论的区别,可归结为完成此任务的区别。
一
人性为何,是人开始认识自身后自然要提出的问题。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对此问题的相同解答和不同解答都是人性论;同一时代、同一地域、同一民族的不同人,对此问题的相同解答和不同解答都是人性论。
易中天先生说,告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问题的人。易中天:《我山之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对此“易家之言”,笔者不敢苟同。其理由有三:
第一,人性论的存在形式或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著作,可以是文章,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三言两语,其核心是对“人性为何”作出怎样的回答。我们判断一家之言是不是人性论,有无人性论,不能以文章长短为尺度,不能以是否有完整体系为尺度,不能以是否运用了“人性”这个词为尺度,更不能以是否正确认识人性为尺度,而只能以是否论到人、论到人性为尺度。
第二,告子是战国时代人,他年纪比孟子大,比墨子小,而年纪比墨子还要大的孔子就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1页。我们不能说,孔子讲的“性”不是指人性,而告子讲的“性”才是指人性。既然告子的“食色,性也”是一种人性论,则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必是一种人性论。
第三,人性论,是从人开始认识自身开始的。因此,不仅中国先秦诸子有人性论,西方古希腊哲学也有人性论;不仅中国先秦诸子之前有人性论,西方古希腊哲学之前也有人性论。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阶段,是当时华夏民族总结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认识的理论形态;西方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古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阶段,是当时西方民族总结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认识的理论形态。
人性论在古代虽有多种或多个,但是以人性、人性论为标题或者专门讨论人性的著作却是比较少见。在中国先秦诸子中,被有的学者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陆玉林:《道德经精粹解读》,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页。的老子虽然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道德经》毕竟不是专论人性的著作。孔子虽然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但《论语》却没有一篇专门论人性。《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节用等主张,但《墨子》没有一篇专门讨论人性问题。孟子提出人性善的观点,但《孟子》也不是人性论专著,其中只有《告子(上)》可算人性问题专著。《荀子》讨论了人性问题,提出人具有“善假于物”、“能群”、“有义”等特征,甚至说过“凡以知,人之性也”,但又认为人性恶,因而其人性论是两个互相矛盾的体系,参见本书第185页且一部《荀子》中也只有《性恶》是人性论专著。庄子认为,人世间有争有竞,而人生是有限的,人应当在上下四方无极的世界逍遥游,而不应当让争名争利主宰自己的一生,但《庄子》没有一篇可算人性论专著。《韩非》主张人性本恶,也没有写人性论专著。汉代《淮南鸿烈》的形神论涉及人性问题,但没有专门讨论人性。董仲舒继承《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认为人性是天志先天赋予给人的,提出了著名的“性三品”说,但也没有标题为专论人性的著作。王充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都不完全同意,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其《本性篇》、《率性篇》可算人性论专著。唐代韩愈继以“性也者,与生俱生”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6页。为前提,在继承董仲舒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说,其《原性》可算人性问题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