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共道县委史志办
出版时间:2013年4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讲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在道县建立地方组织、领导道县人民进行武装革命、抗击日寇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道县获得了彻底的解放等史实。再现了道县人民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以及道县党组
作者姓名: 黄春祥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0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在道县建立地方组织、领导道县人民进行武装革命、抗击日寇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道县获得了彻底的解放等史实。再现了道县人民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以及道县党组织在道县革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研究道县历史,进行党风、党纪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等光荣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材。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道县地方组织的建立
第一节中共道县地方组织建立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
一、“五四”运动前后的道县社会状况
二、“五四”爱国运动及新思想新文化在道县的传播
三、道县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自发斗争
第二节中共道县地方组织的建立
一、道县籍早期党员对道县建党的积极影响
二、中共道县特别支部的建立
第二章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第一节改组国民党和建立民众团体
一、帮助改组国民党和筹备建立人民团体
二、建立农、工、青、妇、商和教育教职工联合会
第二节中共湖南区委直属道县党小组的建立
一、陈清河遇害案
二、中共湖南区委直属道县党小组的建立
第三节领导轰轰烈烈的道县农村大革命
一、开展减租退押斗争
二、建立农民自卫军
三、打击土豪劣绅
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在道县的失败
一、党组织被破坏
二、农民协会被破坏,农运骨干被捕杀
三、工、青、妇、商和教育教职工联合会等组织被破坏
第三章反击国民党的恐怖统治
第一节大革命失败后道县的形势
第二节国民党反动派的“清乡”、“铲共”
第三节开展反“清乡”、“铲共”斗争
第四章工农红军过道县
第一节红七军过道县
第二节红六军团转战道县
第三节中央红军长征过道县
一、红军主力在道县的战斗历程
二、红三十四师在道县的惨烈战斗
三、红二十四师在道县英勇战斗
第四节道县人民支援红军
第五章组织民众抗日斗争
第一节组织抗日救亡活动
一、抗日救亡活动的兴起
二、道县地方党组织引导抗日救亡活动
三、推动抗日救亡活动高涨
第二节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一、道县陷落及日寇在道县的暴行
二、共产党人领导抗日武装斗争
三、群众性的抗日杀敌活动
第六章解放道县
第一节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道县政治社会状况
二、恢复和发展道县党组织
三、民众进步团体的建立和群众斗争的兴起
四、党领导下的游击武装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第三节人民解放军进军道县与道县全境解放
一、和平解放道县
二、中共道县县委随军南下进驻道县
结束语
后记
附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道县地方组织的建立
鸦片战争前,道县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主导。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道县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在道县人民头上,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连年征战,祸乱不止,社会动荡,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道县工人阶级的产生,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烽火为中国共产党道县地方组织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1924年,实现国共合作,兴起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为迎接大革命的到来,1926年,中共湖南区委派遣党员到道县开展建党活动,建立中共道县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道县特别支部,揭开道县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
第一节中共道县地方组织建立的社会
环境和历史条件
一、“五四”运动前后的道县社会状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种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不断,帝国主义商品潮水般涌入,道县人民头上有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人民生活痛苦不已,前景堪忧。道县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军阀混战时期,桂、粤、川、滇、湘军等军阀多次进入道县境内筹款筹粮,县内的财力大量耗费在军事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残酷的封建剥削压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推翻了中国沿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解决中国近代的根本矛盾,中国并没有从此走上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掠夺,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格局,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也严重影响道县历史的发展,道县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逐渐瓦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道县的发展举步维艰。道县人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生活极为痛苦,掉进苦难的深渊。地主掌握着大部分土地,对农民实现残酷的剥削。1919年,道县约30万人口,道县耕地总面积为2655000亩,地主豪绅占1304000亩。耕田种地的农民占966%。5%的地主豪绅却占有着5469%的耕地。1919年到1923年,下蒋乡田广洞村,共有360户,人口总数为1600余人,田地总面积为1825亩。该村大、小土豪各6户,共占田498亩,地46亩,共计544亩。按大、小地主12户总人数85人计算,每人平均占64亩,当时贫苦农民共有1515人,按应占田地总面积1281亩,每人平均只占087亩。由于大部分耕地被地主阶级占有,贫苦农民只能靠租种土豪的耕地和给土豪帮工,出卖劳动力生活。道县自耕农占总人口的196%,自耕农有自己土地,辛勤劳作,生活上自给自足。佃农则仳田而耕,终岁劳苦,衣食不保。至于瑶农,大部分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无田可耕,就山坡栽种红薯、玉蜀黍等以为食粮,或植树资生。尤其贫困者,批佃山场植树,于树林空隙处栽种粮食,若干年后,批约期满,树木培养成林,则退之佃主,又须迁往他处批佃山场。就这样,瑶农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生活十分艰难。
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民的剥削形式是多种多样,主要有地租、押租、高利贷、田赋、田赋附加等等。地租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对农民剥削的主要形式。辛亥革命前后,道县的地租是每年收租谷350斤,后有所增加。贫农交租之后,每亩得谷只有几十斤。其次是押租。租地主的田地先要向地主交押金,每亩30至40银元。如果佃户未能按期交租,地主就从押金中扣除,退田另佃。高利贷剥削也是地主奸商压榨农民的一种方式。佃农交不起租时就转化为高利贷,加收高额利息。下蒋乡田广洞村的地主放高利贷,每年借一担谷子加五息,借100毫,一年要收115毫。高利贷的计算,利打利,利滚利,农民身上的经济枷锁越套越紧。地主奸商们利用自身雄厚的物力、财力及其关系,极尽剥削之能事。道县地主奸商往往趁谷物丰收时廉价大量收购,囤积居奇,等到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再把谷物高价卖给农民。地主们还有一种剥削方式叫做“买青苗”,就是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放债,低价预购农产品,农民食粮难以为继,只能低价卖出,更加重了农民的负债。
除此之外,军阀、官僚也对农民课以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主要有田赋、田赋附加,盐税、茶税、屠宰税、牙杂税、烟酒税、落地税、印花税、亩捐、口捐、牛捐、教育捐、国防捐款等。这些赋税多被用于军阀混战的军事开支。道县的财政收入远远抵不上军费开支,官僚统治者巧立名目向农民征税。除此之外,每年政府派员到民间搜刮,税员趁机中饱私囊。当时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官的万岁,老百姓万税。”据1917年4月8日湖南《大公报》统计数据,当时道县年征税额为328521万元,平均每1个农业人口一年负担9405元赋税。
五四运动前后,道县人民在“三座大山”压迫下政治上言行自由受限,社会地位低下,经济上遭受到重重盘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灾荒年月,农民交不起租,只能被迫卖儿卖女,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