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衡阳县樟树乡中心学校
出版时间: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作者从反思“刻苦勤奋”这一传统的学习观念切入,从汉字形态结构美、字词的语言境界美、语言声音的音乐美、文本的审美价值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本身就具备美之本色,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理念:语文是美的,语文教
作者姓名: 谭青峰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0.8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反思“刻苦勤奋”这一传统的学习观念切入,从汉字形态结构美、字词的语言境界美、语言声音的音乐美、文本的审美价值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本身就具备美之本色,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理念:语文是美的,语文教学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谭青峰,湖南衡阳县樟树乡中心学校特级教师
第一章 把“享受”一词写进语文教育的大词典里
第二章 语文教学要呼唤"享受性"这一本色的回归
第三章 注重整体感悟和强化课外阅读是疗治语文教学疮伤的良药
第四章 让课堂贴上民主和谐、幸福快乐的标签
第五章 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教学方法
第六章 突出学科特点,营造审美化教学境界
第七章 让学生轻松快乐地攀越写作训练这道山梁
第八章 开展语文课外兴趣活动 ,把语文“玩”成开心词典
第九章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程延伸中学习语文
第十章 用“享受语文”的教学理念引领语文教师挑战自我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把“享受”一词写进语文教育的大词典里
语文应该是能让老师和学生享受美好与快乐的青草地。在这里,老师如悠闲的牧羊人,学生是那天真可爱的小羊羔;在这里,可以看天边的朵朵白云随风飘逸,小鸟自由地飞翔着追逐着歌唱着,溪水清沏潺潺流淌,烦了累了渴了小饮一口就会神清气爽;在这里,可以与这些小羊羔一起尽情吮吸这片天地里的养分,看着他们快乐幸福地长大,不知不觉,有一天会发现,成长着的还有我们自己……学习语文有需要刻苦勤奋之时,但是,学习中有快乐,快乐学习会更有成效,这一点是不应忽视的。从某种角度说,倡导愉快、幸福、享受性地学习,更能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1.在中国的教育词典里有一个很特色的词语,那就是“黑七月”、“黑六月”,这个“黑”字,不是哪个国家领导或专家学者创造的,而是广大的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自己亲身体验出来的。
案例1:高考全体验:一个高三学生的真实感受
这是刊登在2006年6月6日四川新闻网上的一篇学生文章,这里稍作删节地引用这篇文章,让我们看一看,“黑七月”、“黑六月”到底“黑”在何处。文章对“复习阶段”是这样描述的:
复习阶段是高三的主体部分,基本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多三少:作业多、交钱多、吃饭多,睡觉少、运动少、说话少。
作业多是众所周知的,从侧面来了解大家会有个更形象的认识:有一本习题学生没有答案,老师就把教师用书的答案印发给大家,100多张纸啊,当时全班总人数为30,就是说每人得发3张多。试卷满天飞舞,就像一群蝴蝶一般,站在教室中间我突然想哭——高三的感觉如此强烈地围绕在我身边。 其实我睡得不算少,夜里12点半睡觉,早上6点半起床,中午还有20分钟午休,已经不错了。听说上届的一个上北大的学姐,整整一年每天只睡4—5个小时,考上后头发都快掉光了,我自叹不如啊 ……
到高三下期,考试的模式已固定为:周二考数学,周三考英语,周五考语文。但如此频繁的考试并未改变学生怕考试这一真理。其实怕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结果。高考前有一、二、三次诊断考试,同学都很怕,因为大家总愿意将其分数想象成为高考成绩,追根究底还是大家对高考的恐惧。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说,高考只是一个过程,它并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写照,因为未来是不可预料的,理论上的一锤定音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意义的。我举双手赞成今年淡化高考的做法,因为我亲身感受过来自社会、亲友的关注转变成的压力,我不希望自己的学弟学妹承受如此重的负荷。
案例2:请救救我们的孩子
最近一些年来,山东省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源于他们对现在学生学习状况的真实的了解。一位普通高中生给山东省教育厅领导的来信:“我们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白天作业多得做不完,只能在晚上10点下了晚自习以后在被窝里照着手电做作业,基本上每天都忙到11点,每晚只能睡不到6小时觉。希望关注一下我们,我们不想再打这场畸形的‘战役’了!”
当然,家长也有同样的呼声。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在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给到会的教育局长、校长念了一封家长的来信:“我是一名五年级学生家长,因为考试科目过多,孩子每天至少要上十四五节课,在校时间长达12至13个小时。晚上还有大量课后作业,4门功课做完可想而知要到几点!看到孩子忍受这么大的压力,家长们虽然心疼,却无计可施,因为每所小学都是如此,不加班加点就会落后。”她呼吁:“让我们的孩子多一点休息时间,多一点睡眠时间,请救救我们的孩子,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以上的案例反映的是广大学生及家长对高考的真实的体验,尤其在那“请救救我们的孩子,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疾呼中,我们不难看出,“黑七月”、“黑六月”,之所以“黑”,是因为他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的路上走得很苦,在高考应试的独木桥上挤得很累。
这是一种社会的苦和累,一种民族的重负。
由此,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孩子们苦得没道理没价值。”目前学生这种“苦学”状态,所谓没有道理,是因为已经超出了青少年身心所能承受的范围;所谓没有价值,是因为这种“苦学”很难造就出大批有创造性的人才,相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却已成为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既不符合国家期待,也不符合教育宗旨。而且,在这种超负荷运转下,老师们也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活力。
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努力消除这种苦和累?难道我们就不想卸下这种重负?
在这里,我没有批判高考的意思。因为,在目前的中国,高考还是我们不太容易绕过去的一道弯。我们还得高呼着素质教育的口号,高举着高考的大旗来做中国的教育。但是,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还不能丢下的东西就是明天还有用的东西;也不要以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思想和理念,就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是不是必须看到这一点,倘若我们要让自己的民族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反思应试和高考的弊病,并努力让高考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步起来;为了民族的长远大计,我们得让孩子从“苦学”的状况中解脱出来。
2.“刻苦勤奋”,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一种很传统、自觉、主流的学习观念。中国教育这部词典里好像就只有“苦学”二字。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刻苦勤奋”这个传统的学习观念是不是也要反思反思了呢?
“刻苦勤奋”的学习观念,说它是传统的,是因为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就很强调学习的“刻苦勤奋”;说它是自觉的,是因为我们几乎所有的人一谈到读书,就一定会认为只有“刻苦勤奋”,才能学有所成;说它是主流的,就是几乎是所有的人信奉的学习观念,除了“刻苦勤奋”这个概念,似乎再也没有别什么了。
以下两个故事是非常典型的:
一个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出名的政治家名叫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就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系在头发上,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