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2011年2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 本书是在欧盟-中国“中国乡村可持续性的多样性前景”(SUCCESS)项目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写成的。通过对独家村内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互动的分析,作者认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资源有效和平衡利用的问题,生
作者姓名: 黄建生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26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欧盟-中国“中国乡村可持续性的多样性前景”(SUCCESS)项目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写成的。通过对独家村内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互动的分析,作者认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资源有效和平衡利用的问题,生命意义的获得更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基础。而人与人之间长期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不仅有助于人们之间的资源分配、强化对人际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且能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解释。作者将独家村的生活与日本一些乡村的生活进行对比,目的是要说明:在发达的社会生活中,如果不注重精神方面的建设,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人类必然获得幸福。
作者简介
黄建生 傣族,1963年生,云南省弥勒县人,挪威卑尔根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副教授。曾主持完成中国-欧盟合作科研课题一项,参与亚洲开发银行项目两项。目前正主持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少数民族参与主流社会发展能力评估和建设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分析、社会-文化影响评估和其他社会、文化问题。
绪论
第一章 有关“可持续性”的讨论
一、可持续性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
三、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四、承载力及其问题
五、都市化与能源危机: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六、寻找“自我定位”
七、社会关系结构网络化
第二章 乡村生活与可持续性的探索
一、独家村(中国云南省)
二、花蕾大家庭(日本静冈县)
三、小川町(日本琦玉县)
四、奥会津三岛町(日本福岛县)
五、对日本乡村生活的一些思考
六、对两种不同生活的反思
七、人际关系网络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章 关于社会可持续性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思考
一、独家村的生态位构成分析
二、“自我”的形成过程分析
三、关系网络的形成与维护
四、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文化控制与生命意义
附录一SUCCESS项目独家村村民小组活动记录
附录二采访独家村村民记录
参考书目
后记
第一章有关“可持续性”的讨论
从一般意义来说,“可持续性”首先指的是生态、能源等能够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能力和限度,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包括其本身内部的运行机制。一方面,人类必须明确生活的真正本质、目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人类必须充分了解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无节制的人类生活和对财富无休止的追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能力”最大的威胁,盲目而高速的发展并不一定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2008年11月8日,《春城晚报》A3版刊登了左岸的评论文章《“低碳一族”就是低碳经济能源》。文章借“中英—云南低碳经济论坛”在昆明举行之机,号召广大市民参与到低碳生活的时尚中来,为昆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作出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极其重要的贡献。在同一天的报纸A11版,《春城晚报》记者张勇、通讯员周郑喻晓在《昆明机动车年排放二氧化碳483万吨——专家建议强制淘汰重污染车辆发展轨道交通》的新闻报道中提供了一组数字:“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可以每天减少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昆明现有常住人口约500万,如果每人都用传统牙刷可减少240吨二氧化碳”,“昆明现有90万辆机动车,每年消耗21亿多升汽油,排放二氧化碳483万吨”,“昆明市每年建筑用能耗大约占城市总能耗的20%左右,且95%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使用10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约1.8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约4.86万吨二氧化碳”。
这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明白地告诉我们,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类行为习惯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密切关系。环境保护绝不只是专业人士或专业部门才能够做的“大事”,只要我们每个人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习惯,也许就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一点贡献。使用发条式闹钟、在城里少开车多骑自行车、安装一个太阳能热水器等对于一部分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并不是件很艰难的事。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去这样做,不是因为我们做不到,而是因为我们缺少相关的知识、制度或是一种恰当的生活态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是否可持续发展既取决于生态环境的构成和有效利用,也与社会文化方面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能源作为支撑,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并没有正确理解人类与能源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用“征服和战胜自然”或“人定胜天”的思维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是强调“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平衡利用”等。虽然每一次转变都代表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资源之间关系认识的一个进步,但我们却很少对人类行为本身进行深刻的反思。其实,导致人类社会不可持续的首先是人,只要人的欲望不满足(实际上是永远满足不了的),再多的资源,再合理的利用最终都要枯竭的。因此,资源能否被可持续地利用,根本因素在人的行为。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类在不断追求发展速度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的过程中,也许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地问问自己:“我们究竟要追求什么?”
以经济理性为价值核心的社会生活方式,能否取代其他所有的生活方式而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唯一选择?农村社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农村社区)的某些现存生活方式,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人类在不断索取自然资源以满足永无止境的发展需求的时候,也许应该重新思考发展的根本目的、目标和过程。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如果不存在,那么人类的发展究竟要走向何方?人类也许应该反思对发展的追求过程及其限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