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出版时间:2011年7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是国内著名的日本研究机构浙江工商大学东亚文化研究院的系列学术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内容主要基于2009年由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东亚文化研究院前身)与日本关西大学国家级“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基地”
作者姓名: 王勇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7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著名的日本研究机构浙江工商大学东亚文化研究院的系列学术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内容主要基于2009年由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东亚文化研究院前身)与日本关西大学国家级“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基地”共同举办的“东亚文化交流——争鸣与共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学术讲演和研究发表,本集是该大会的精髓之汇合。31名中日学者分别在“书籍交流”、“语言文学”、“历史思想”、“民俗文化”、“绘画图像”等五个领域,就历史上中日之间存在的分歧及论争从不同领域和角度上进行了阐发和解析,相信能为今天的我们提供诸多启示和参考。
基调讲演
东亚的共时性藤田高夫
开展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启示与思考汤重南
东亚海上的“丝路”与“书路”王勇
遣唐使中止的原因和意义古濑奈津子
书籍之路
“礼失而求诸野”
——从自身研究经历看和刻本汉籍的价值王瑞来
原日本書紀について大山誠一
『日本書紀』α群中国人述作説について
—併せて成立過程と記事の虚実を論ず—森博達
日本現存宋版大蔵経についての一、二の問題牧野和夫
漢訳仏典中の訳語受容にみる日中比較宮嶋純子
江戸時代の和刻本·注釈本を通して見た中国医学の日中交流
—『格致余論』を中心に—熊野弘子
历史思想
“日本”国号的成立井上亘
仏教制度の輸入と日本化
—得度システムを中心に—佐藤文子
労働空間としての後宮
—医疾令女医条を中心に—野田有紀子
朱褒“人信”与中瓘“消息”
——日本第20次遣唐使派遣及其停止的原因郝祥满
清朝帆船带至日本的鸦片战争情报松浦章
20世纪初期日本、青岛汽船定期航路的开设杨蕾
绘画图像
日本近世近代絵画史研究の方法と東アジア
—岡倉天心をめぐる考察—中谷伸生
法道寺金剛力士立像について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守門尊—桑野梓
楼閣の唐破風
—異世界表現の日中—入口敦志
鶴亭と沈南蘋
—作品分析の深化をめぐる試論—平井啓修
清代中国日本莳绘的受容冯赫阳
……
基调讲演
东亚的共时性
藤田高夫(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
一、问题所在
如本次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所表达的那样,现在“东亚”这一词汇已经被研究人员广泛接受,已无过去那样的不和谐感。而且关于“文化交流”,也不是指其作为现代社会外交的一部分的国际交流,而被广泛认知为历史性研究课题之一。再者,“文化交流”也未必就是相互对称的,而可能是单方面的现象(藤田高夫)。
东亚这一物理性空间,当然自古就存在,但作为地域概念却非天生的。虽然现在东亚诸国的学术研究中,其作为词汇而渐被认知,但东亚这一地域概念到底有何种程度的普遍有效性,却仍有很多不稳定的部分。东亚这一地域的一体性,并非先验自明的东西,而必须具有在历史的推移中得到检验的东西,还必须客观地承认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关系,一体性的解散、否定的进程是如何表面化的。再者,多数研究人员大概也发觉,如果在一体性与各文化的固有性之间的关系上不明晰,则有时可能引起“感情上的排斥”。
在日本,东亚经历了与东洋或东亚这一概念的接合与乖离,因而一直以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是,即便如此,东亚这一地域概念内在地固定下来,却决非很早。据荒野泰典研究,我们现在所用意思的东亚,在日本是指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所“发现”的地域(荒野泰典2005)。东亚不是固定的框架,其含义与实际随着时代而变化。
把东亚作为历史性实体来把握的尝试,是日本的历史学界重要举措之一,而且提倡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与视角,积累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本报告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与视角,进行若干的探讨,以期进而探讨,作为把握东亚的视角之一的东亚“共时性”这一概念的有效性。
我们关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原有的东西学术研究所基础上,自2005年设立“东亚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以来,开展了以“东亚文化信息的发送与受容”为题的研究项目。项目由语言文化、思想仪礼、历史等为主轴的3大支柱构成。其中的交流环境研究班,以“阐明规范决定东亚诸地域文化交流内容与形态的历史性条件”为重点课题。今年正是项目的最后一年,但该课题的进展,还有很多未完成的部分。虽然关西大学在2007年被选定为文部科学省全球COE项目人文学部门据点,肩负着进一步推进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的使命,但在作为其支柱之一的历史学领域中,“历史的环境”的设定,一直是重要而困难的研究课题。
关于历史的环境从研究之初,就以很强的政治框架意识,忽略时代的差异为前提,主要在探索与中国交流的具体现象上进行了一些研究的积累。其中,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未从正面论及最初前提的时代差异,研究多集中在文化交流事象丰富的近世、近代,而对更加历史性的方向论证不足。但是,在总结至今为止的研究发表和讨论过程中,作为一个被寻求解决探明“历史的环境”,尤其是解读古代、中世情况的方法,“东亚的共时性”就可能成为一个关键词。本报告的宗旨就在于探讨对于古代、中世“共时性检验”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