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平凉市委党校
出版时间:2011年7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论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突破,开辟了中国现代化新道路,探讨了邓小平经济思想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 论述了价值的劳动与要素二象性,对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产业优化升级进行了
作者姓名: 王鸿浩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5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突破,开辟了中国现代化新道路,探讨了邓小平经济思想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 论述了价值的劳动与要素二象性,对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产业优化升级进行了探索,提出和论述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八大规律与趋势;提出和论证了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四大产业的观点;对农民增收问题的复杂性和农户从众行为问题的一些研究;分析论证了我国超强二元结构状况,跨越城乡二元结构峡谷我国农民还要付出长期的代价;着重探讨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出了“块状经济”是一种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以及对甘肃、陇东地区和平凉市区域经济发展的调研和课题成果。认为我们党已经实现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转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境界,提高到了新水平。
作者简介
王鸿浩,笔名江鸣、王宏浩,男,1951年10月生,甘肃灵台人,中共党员,1975年6月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1992年取得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学历。现任甘肃平凉市委党校正县级干部、教授、平凉市社科联副主席、平凉市第一、二、三届专家咨询委委员、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平凉市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平凉论坛》主编。从事党校教育30多年,主要担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农问题和区域经济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党校工作以来,曾在《瞭望》周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产力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学习时报》、《中国改革报》、《甘肃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报》、《甘肃理论学刊》、《党的建设》、《发展》、《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等中央及省级报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共计70余篇;在地市级报刊发表论文100多篇。任副主编、主编主持编写于1997、1999、2002、2004年在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凉经济概论》、《平凉农业产业化问题》、《平凉工业经济于工业化》、《平凉第三产业》著作4部。个人专著《人生的处方》2000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求索集》1999年三秦出版社出版;主编出版校内教材及《校史》等5本;参与、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地厅级课题5项。《促进“块状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向工业主导型格局转变》等6篇论文在国家级权威期刊发表。获地、市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五个一工程”奖1项;获甘肃省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五个一工程”奖1项,其他省级学会科研奖、优秀论文奖20余项;获2000年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1997年发表于《甘肃农业》11期的论文《贫困地区农户“从众”经济行为剖析》入选《中国“九五”科技成果选》。2002年获全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市委“全市党校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全国党校系统期刊优秀编辑称号,2009年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教育成就奖。”
前言
第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邓小平经济思想之管见
“两手抓”思想与“两面神”思维
试论商品价值形成的二象性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与趋势探索
第四大产业: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产业
信用也是资本
当代人际关系的灯塔:“白金法则”
“大公穷快”与“小私富慢”的反思
创新:再造新捅
浅谈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根据与理论指导
深刻领会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继续推进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地位
我国“刘易斯拐点”早已出现
关于“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的思考
……
第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道路是什么?这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长期探索,终未能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做出科学回答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终于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也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这一历史性难题,从而引领中国进入当代世界主航道,迎来了和平崛起的新时代。
一、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创新
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强国富民,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第二大理想。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就提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1956年以来,我们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七十年代在四届人大上周恩来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然而,在过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二十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却饱受挫折和坎坷。诚然,这与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有重大关系。但我们的目标没有错,选择的制度也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却出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正如邓小平所说,“旧体制促进生产发展的精力已经耗尽,旧经济体制已经走到自己的尽头”,对其不进行彻底改革,不开创新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就没有前途。
关于发展道路,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沿用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然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认识论的问题,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灵魂,却不是具体的发展道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以笔者之见,应该是一个多内涵的概念,既包括社会属性及政治制度、发展目标、战略,又包括经济体制等内容。但其中核心内容应该包括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且缺一不可。因为,当代世界选定一种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显得更加要紧。它关系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关乎社会主义政党与国家的存亡成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更应注重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三大制定了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是经济建设。这里最突出的问题还在于中国怎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并向发达社会主义过渡?这就是发展道路上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付出沉重代价未能根本解决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大陆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港澳台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大陆选择了计划经济,港澳台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路子。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我们选择计划经济路子有其必然性。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也有过一段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辉煌,但是由于这种体制自身的局限性,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在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随着时代的发展,包括苏联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对此进行了改革,但都不成功,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严重失误。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离开了社会主义道路,抛弃了计划经济。面临如此严重的局面,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在哪里?对于这个关乎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了深刻地思考,提出和回答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在他们那个时代无法回答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果断地否定了社会主义只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定论,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思想。
邓小平不拘泥于书本,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以极大的勇气向传统理论挑战,去探索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路,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中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②1985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成员时进一步指出:“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经验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发展。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③针对美国人提出搞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问题,他说:“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搞这些改革,走这样的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结果,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之路。”④1992年春,邓小平冲破重重阻力,在南巡谈话中鲜明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⑤这就对社会主义为什么可以搞市场经济作了清楚、精辟、透彻的总回答,从根本上否定了市场经济概念上的陈旧观念和错误认识。他的这一谈话为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一历史性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此为标志我们终于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
前一次,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只有经过四十余年的曲折,乃至七十多年的经验教训,直到这一次邓小平既为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又选择了市场经济,而没有像俄国、东欧诸国那样选择了市场经济,却抛弃了社会主义,我们才真正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崛起的道路问题。
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形式。实践证明,现代化既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过程,同时又是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过程。市场经济,说到底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当代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在这个阶段,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是必然的共同选择。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国家离开这种选择是没有生命力和前途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而是资源配置的手段;破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的思想枷锁;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中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从经济特区始发的市场取向改革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取得的最宝贵成果。也正如有位研究特区问题的学者指出:深圳20年来最大成就不是盖了多少楼,有多少产品出口,而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算哪天深圳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只要这套机制还在,20年后,又是一个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