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
出版时间:201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全区迅速掀起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切实把全区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建设统筹城乡“双百”现代化大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建
作者姓名: 彭道伦,汪永忠,倪春华
出版社: 线装书局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5
内容简介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全区迅速掀起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切实把全区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建设统筹城乡“双百”现代化大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各项任务上来,涪陵区委党校组织部分教师编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层干部读本——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讲座》一书。该书紧紧围绕十八大报告进行构思和布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对十八大报告进行了深入阐释和解读。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利于党员干部明确指导思想,加强理论素养,把握未来方向,指导工作实践。
作者简介
汪永忠 男,中共党员,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政教系,法学学士学位,1985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副教授。学科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史党建。近年来,承担了《加快涪陵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涪陵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研究》《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对干部队伍消极影响的思考》等12个课题的撰写。主编《社会管理与创新基层干部读本》等3本教材。参与编写《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等9本教材。先后在国家、省、地区级发表论文70多篇,其代表作主要有:《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目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涪陵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涪陵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关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思考》等。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四、使中国特色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主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和定位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的理论阐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和定位
四、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思路
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六讲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三、科学发展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第七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党的十八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
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八讲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三、加快改革财税体制
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九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十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由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征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四、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基本思路
第十一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思路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十二讲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一、民生、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内涵
二、当前我国民生、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第十三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二、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第十四讲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三、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新要求
四、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新思路新举措
第十五讲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一、“一国两制”实践取得的新成绩新进展
二、新形势下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三、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的新成绩新进展
四、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的新思路新举措
第十六讲继续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
二、当前国际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中国面临的国际机遇与挑战
四、中国的国际战略思路与举措
第十七讲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二、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
四、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思路新举措
后记
第一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报告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如何科学、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前讨论的焦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时代命题,有其科学内涵,它在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进行现代化建设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可以从多个视角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如学者李忠杰概括了其中的六个主要方面,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理论;既是一种道路,也是一种事业;既是一种制度体系,也是一种历史进程。”我们应当多向度、多层面的思考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以便我们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是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形态。在这些理论中贯彻始终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了一个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神圣的历史使命。它承载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当代人民的历史责任,它还承载了中华民族无数先人的企盼和遗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行动指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复杂,改革的难度比其他国家大得多,但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首先是认清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并由此出发,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纲领,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些都是非常适合中国现实情况和发展要求的,并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我们党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所作出的伟大贡献,集中体现为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制度建设看,就是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经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两件大事的完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经验依据和重要启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的第三件大事即改革开放,其实质就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就是开辟道路、形成理论体系、确立制度的新的实践,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广大人民利益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推进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创造、积累而形成的宝贵制度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也是体现其特点、发挥其优势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价值准则、先进性质等,都能够在制度功能中体现和发挥出来。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制度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自在历程,概括而言,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步形成阶段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的中国到底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还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是摆在我们党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但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从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根据中国国情,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实国情,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世界军事变革的新要求,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概括。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载入党章。
正如报告指出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成熟发展阶段
党的十三大以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东欧剧变、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在国内,我们的改革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政治上发生了政治风波;经济上发生了经济过热,进入了治理整顿阶段;体制改革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没有重大突破,国家的税制改革、金融体制和价格改革的滞后,形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共存、摩擦很大、漏洞很多的状况。形势是十分严峻的。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如何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摆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一是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二是要全面执行,一以贯之。江泽民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在做好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观点,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形势,提出要紧紧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据冷战结束后世界新形势,提出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主张。并在充分研究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将中国特色社会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
正如报告指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三)充实提高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围绕发展这个中心问题,我们党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正如报告指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