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北林青年学者在阐释“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北林校训的过程中,已成为这所绿色学府的中流砥柱。该书收录了200余名青年学者,系统介绍了这些青年学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绩,全面展示了北京林业大学青年学者风采。
作者简介
全海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曾赴日本庆应大学进修学习,历任学校学生工作部(处)长、招生就业处处长、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人事处处长等职。主编《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等多部著作。1994年和2000年获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和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德育先进工作者,2008年获北京市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9年获北京市教育工会首都教育先锋管理创新个人。
林学院
史明昌
李景文
贾黎明
温俊宝
王佳
王海燕
王新杰
尹淑霞
石娟
同小娟
刘晓东
李国雷
宋桂龙
张春雨
张凌云
陈敏
郑景明
宗世祥
侯继华
侯智霞
贾忠奎
黄华国
常智慧
曾会明
……
林学院史明昌
1969年10月生,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水土保持专业;1995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获博士学位。1995年7月来校工作,1999在日本筑波进行地理信息系统与治山技术研修。
现任中国GIS协会副会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IDC数字流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担任“地理信息科学”期刊编委。
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科学、水土保持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讲的课程包括本科生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和研究生课程“林业信息管理等。参与编写《地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学》、《土壤侵蚀原理》等教材。主持学校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空间采样与DEM精度研究。指导硕士生32名、博士生2名。
主持或参加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包括:“九五”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子专题“区域农业工程综合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十五”863大型3S应用示范项目“水土保持、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获水利部水利信息化优秀成果奖,“山西省平鲁区综合林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辽源黑牛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金水工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信息系统”获中国GIS协会银奖,“农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水土保持核心业务系统”获中国GIS协会金奖,“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做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了“小流域坝系三维可视规划系统研究”、“重庆市三峡库区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评价研究”、863龙计划项目“水土流失遥感模型研究”、“自然保护区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水利部948项目。“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监测分析技术引进”、“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项目的水土保持协调规划平台建设”。
发表各类文章50多篇,主编副主编专著5部,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3项、三等奖3项。
【学者格言】
要耐得住寂寞,放得下挂奈,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历史的评价标准是你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的成果对社会进步或生产生活起到一点作用,才对得起专家这个称呼。
李景文
1968年7月生,汉族,黑龙江林甸人,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入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生物学专业本科学习;1996年3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留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1997年考取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北京林业大学林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2002年5月留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工作。2005年于日本JICA中心研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管理,2009~2010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自然资源学院访问学者,开展土壤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曾任中国生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中日林业生态培训中心项目专家。现任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环境保护部环境评价中心常聘专家等。
主要从事保护生物学、森林生态学以及恢复生态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讲的课程包括本科生课程《保护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研究生课程《保护生物学》等。主编、参编《保护生物学》、《森林生态学》等3部;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主持《保护生物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与研究生的《保护生物学》教学改革项目,探讨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秀,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2人,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
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额济纳绿洲胡杨根系分布特征与根蘖发生机制”、“额济纳绿洲胡杨繁殖适应对策”,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专题“极端干旱区自然保护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子专题“长白山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评价技术”,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额济纳荒漠绿洲植物繁殖对策与更新影响机制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专题“北京植物种质资源编目”,北京市教委项目“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戈壁区域植物与植被本底调查”等15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国家发改委林业公益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9项。
通过研究形成我国北方森林与荒漠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与维持机理、森林植被退化机理和恢复、胡杨种群繁殖生态学等研究特色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关于我国北方地区植被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成果,“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探讨”获2001年中国环境与资源博士后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三江平原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模式研究”2001年获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2008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三北地区退化森林植被生态恢复(CRRM)的理论与技术”2009年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北方几种典型的森林退化机理与适应性恢复技术研究”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国内外论文60余篇,主编、副主编著作《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丰富多彩的北京生物多样性》、《北京森林生物多样性分布与保护管理》等专著3部。
【学者格言】
天道酬勤悟林业,宁静致远行绿洲!
贾黎明
1968年5月生,男,汉族,山西省偏关县人,出生于西藏拉萨市。林学院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业专业,同年被推荐攻读本校造林学硕士研究生,1993年转读博士,1996年7月获农学博士学位,同年留在本校森林培育学科工作。
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副主任、中国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副秘书长、国家森林公园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国家能源行业非粮生物质原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委会委员及副秘书长、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为《林业科学》、《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审稿人。曾任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位与培养处处长。
主要在用材林和能源林培育、城市林业、树木生理生态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在速生丰产林水肥管理理论与技术、混交林树种间相互作用机制、风景游憩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和林业文献计量研究等方面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在杨树速生丰产林滴灌水肥管理理论与技术、树种间“作用链”理论、养分互补转移及其机制、化感作用浓度效应、风景游憩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主讲本科生课程“森林培育学”,主讲研究生课程“森林培育学专题”的部分内容。主编《森林培育》、《林业基础》、《油松、侧柏人工林抚育研究》等教材和专著,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森林培育学》、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用书《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等教材和专著。指导毕业博士3名,硕士18名。目前指导硕士生12名、博士生7名。
主持完成的课题包括:国家“九五”攻关子课题“太行山风景游憩林培育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三倍体毛白杨速生纸浆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北方速生丰产林固碳增汇技术研究与示范”;协助主持完成的课题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专题“片麻岩及花岗岩山地抗旱节水造林配套技术”、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森林资源清查分析与管理技术引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混交林树种间根际养分转移机制”等。主持在研的项目包括:北京市科技计划专题“香山红叶风景林营林技术研究”、“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华北中山区高效水土保持林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林业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经费重大课题专题“杨树速生丰产林林地管理模式优化关键技术研究”等。协助主持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首都平原百万亩造林科技支撑工程”、北京市科技计划专题“北京平原降低PM2.5浓度的景观生态林优化配置模式及造林关键技术研究”等各类项目。参加的“北京山区生态公益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与示范”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濒海盐土快速高效改良及植被构建技术”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2年11月,应邀在印度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杨树会”做题为“Effects of soil water potential on the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us tomentosa plantation under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大会主题报告。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6篇,责任作者52篇),其中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EI收录论文2篇。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学者格言】
作为林人,爱山乐水,是一个森林中的“痴人”;作为学者,勤于思考,乐于实践,耐得寂寞;作为教师,教学生把握当下,放眼未来;作为导师,不作“老板”,指导研究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徜徉于森林,我研得林中奥妙,摄得苍翠嫣红,我工作着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