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历史沿革、中外比较、未来发展、经典案例为主线,内容涉及班及建设、学生资助、学生社团、学生管理等方面。
作者简介
吴 惠 女,1973年11月出生,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曾主编《思睿观通》、《敦行致远》、《明心笃志》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丛书。围绕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多篇,其中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二十多篇。主持和作为核心骨干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前 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基本理论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相关概念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总体任务、要求、目标
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理论
第二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模式
第三节 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一、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三、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与启示
第四节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未来发展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面临的新情况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变革与创新
第二章 高校班集体建设
第一节 班集体建设综述
一、班集体的内涵
二、班集体建设相关理论
三、班集体建设评价
第二节 中外高校班集体建设
一、国外高校班集体建设
二、我国高校班集体建设
三、中外高校班集体建设比较与启示
第三节 高校班集体的未来发展
一、我国高校班集体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我国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变革与创新
第四节 案例研究
一、高校优秀班集体实例
二、高校特色班集体实例
三、高校问题班集体实例
……
第一章 绪论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特别是中央16号文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寄予殷切希望。因此,构建和完善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加强学生事务和学生发展理论的科学研究,不仅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育人为本”理念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宏观、微观环境和管理的主、客体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择业上、交流上遇到的问题日益增多,迫切需要有效的支援和帮助。学生发展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表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良好运作,对促进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面对新的情况和挑战,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只有遵循自身发展和运作规律,开拓创新,才会不断增强对人才培育的贡献。
学生事务管理泛指学生非学术性活动和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在我国高校所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班级建设、学生资助、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学生管理等多个领域。本书将针对这些具体领域,从历史沿革、中外比较、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阈展开讨论。
第一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基本理论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相关概念
(一)学生事务
学生事务是相对于学术事务而言的,学术事务一般涉及学生学习、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生的认知发展等,而学生事务则涉及生活服务、课外活动、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校园秩序、奖励与处分等。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非学术性活动或课外活动都可以统称为学生事务。具体来说,高校学生事务是指高校为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之外所必须提供的事务,一般分为管理性学生事务、指导与服务性学生事务。管理性学生事务主要涉及招生与学籍管理、日常行为管理、社团及课外活动管理、奖惩管理、资助管理、宿舍管理、就业管理等。指导与服务性学生事务涉及学生干部培训、活动辅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各类信息服务等。总体来说,高校学生事务主要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涵义:
1.高校学生事务是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适应人才培养规律为前提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需要都会成为学生事务存在的基础,只有存在一定的学生需要且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条件才会成为高校所提供的学生事务。
2.管理性事务强调的是按照规章制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指导,是所有学生必须得到和遵循的。指导与服务性事务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技能支撑和规范的流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工作,是学生主动选择的。两者的分类只是相对的,如学生事务管理者对心理障碍较严重的学生就要及时给予主动干预。
3.高校学生事务从其内容来看,是相对教学内容来讲的;从涉及的时间来看,主要发生在课外活动的时间里;从空间来看,主要发生在教室之外的校园环境里。
(二)学生事务管理
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对学生非学术性活动和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其目标是为实现对学生非学术性活动或课外活动的管理及对学生进行有组织的服务工作,并通过管理与服务,隐性、间接地实现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为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的组织活动过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是指高校组织、领导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以及运作方式,它是实现高等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保障之一,是现代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它主要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
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主体包括专门组织(学生工作处、校团委、院系学生工作组等)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从纵向看,学校专门组织分为校院两级机构,学生事务管理者可分为高层(校领导)、中层和基层人员(如辅导员、相关科室人员);从横向看,专门组织可按职能进行设置(如就业办、招生办、资助管理科、学籍管理科、宿舍管理办公室等);学生事务管理者可分为专职人员、兼职人员、或由管理者授权、聘任的参与管理的学生及其他人员。
2.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客体指主体施加影响的人和事,既指学生又指与之相关的学生事务。
3.高校学生既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归宿。因此,促进学生发展是学生事务管理的核心价值和重要使命。
4.组织活动过程主要是指主体按照各自的管理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资源所进行的实际活动。其过程一般由计划、领导、实施、评估等环节构成。
5.专业性和职业性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事务管理者具备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从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
(三)学生工作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指直接作用于学生,由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和指导学生养成、发展正确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具体体现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学生工作中的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日常思想教育、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塑造;管理是通过规章制度约束、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行为向社会规范认可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学籍管理、行为管理、奖惩、评价等;服务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才,主要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困难学生资助和组织勤工助学活动等。”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宣教处、北京高校学生工作学会:《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实用读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5~6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西方关于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相关理论陆续被介绍到我国,受到高校学生工作者所关注和借鉴。“学生事务管理”概念是西方理论学界的习惯称谓,而在我国通常等同于“学生工作”这一概念。这两个概念虽然内容上有交叉,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从功能上来说,“学生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都包含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模块的内容。但是,在我国,“学生工作”更强调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西方,“学生事务管理”突出服务和学生发展功能。从范围上来说,“学生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外延也不同。在我国,“学生工作”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发展辅导等工作。在西方,“学生事务管理”的范围更加宽泛,内容涵盖学术性活动以外的与学生有关的所有事务。例如,我国高校中隶属于教务系统的学籍管理、注册,后勤系统的食宿经营,还有学生医疗卫生等在西方均属于学生事务。[1]本书所探讨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尽量忽略两者概念的差异性,研究在我国环境下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