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城市群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作为“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几何中心的庆阳如何从区域几何中心发展成为区域服务和经济发展中心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者从城市群之发展,言及西部再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策划并论证了关乎庆阳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的解决策略(能源发展创新、产业可持续、红色旅游、城市营销)。从理性上,体现了对庆阳发展的长期思考、关注及持续研究。
作者简介
赵铁军 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陇东学院教师,讲师职称,主要从事城市营销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在兰州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
导言 同构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第一节 城市群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格局
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三、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四、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五、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
六、中国长三角洲城市群
第三节 寻找庆阳参与城市群建设的突破点
一、庆阳市融入大关中经济区的可行性分析
二、庆阳参与城市群建设的着力点
第一章 西部再开发与关中——天水经济区
第一节 西部再开发:新10年与沿海同步
一、第2个10年西部再开发战略
二、西部大开发“四个深化”
三、新10年大西部直追沿海
第二节 关中——天水经济区
一、发展基础
二、总体要求
第三节 庆阳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角色
一、正确认识庆阳在关中城市群中的角色
二、正确认识关中城市群对庆阳的作用
三、更积极地融入关中城市群
第二章 共建能源金三角,同构中国西北经济增长极
第一节 城市群的优势和作用
一、城市群的概念
二、国内外典型的城市群
三、城市群的作用
第二节 庆阳在打造能源“金三角”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一、宏观环境方面的机遇
二、庆阳当前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庆阳在构建能源“金三角”城市圈过程中的先机策略
一、逐次融入城市群,从“小三角”到“大三角”
二、抢先机,争取由蒙陕甘宁经济区地理几何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
三、进一步强化交通服务建设
四、开展城市营销
五、转换城市规划理念
六、结论
第三章 庆阳经济发展新思路
第一节 庆阳经济现状
一、发展态势
二、运行特点
第二节 庆阳市与大关中经济区的合作领域
第四章 策划庆阳:能源发展创新
第一节 庆阳能源资源的基本概况
一、水能资源
二、太阳能资源
三、石油天然气资源
四、煤炭资源
第二节 能源工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就
一、能源生产总量
二、能源消费总量及比重
三、庆阳西峰工业园
第三节 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
一、行业环境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二、庆阳能源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发展创新
一、推进基地建设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推进基地建设的构想
……
导言 同构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第一节 城市群的基本内涵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形成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区域城市的联动和一体化是培育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选择。
工业革命以来,不断涌现的城镇群体化现象促使人们对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不得不由个体走向群体,从而开拓了城市空间研究的新领域——城镇群体空间研究。英国学者霍华德最先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他在1898年提出了“田园城市”概念,而“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随后,许多欧美学者对城市群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国际公认的最先明确提出城市群概念的是美籍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他在1957年发表的《大城市群: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中首先使用了“城市群”这一概念,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戈特曼认为,大城市群的形成有五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二是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中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三是由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个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而且联系密切;四是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五是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介绍“西方都市区”、“大都市带”的概念及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市群”、“城市带”、“都市圈”等诸多概念。“城市群”是90年代以后常用的地域经济用语,之前直接借用日文“都市圈”来表示同一概念。姚士谋等认为,城市群是在特定的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和环境条件,以一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纯属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综合体。顾朝林等认为,城市群是由若干个中心城市在各自的基础设施和具有个性的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特有的经济社会功能,而形成一个社会、经济、技术一体化的具有亲和力的有机网络。陈凡等认为,城市群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各类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交通网络所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体化城市网络。吴传清等认为,城市群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在特定的范围内,若干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纽带联系而形成的城市网络群体。《2003~200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提出了“组团式城市群”概念,指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系以城市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
综上所述,城市群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以物质性网络(由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电力等组成)和非物质性网络(通过各种市场要素的流动而形成的网络)为纽带,在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的组织和协调下,由若干个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化水平较高、空间上呈密集分布的城市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集合体。它反映了经济的紧密联系,以及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相互影响。城市群是由于科技进步、规模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它是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即地带性城市化阶段)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
第二节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格局
城市群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目前全球已形成六大世界城市群,它们分别是:
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特大城市,共有40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这一城市群长965公里,宽48~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该城市群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大都市,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三、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这一城市群也成为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6%,人口将近70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61%。
四、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包括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大城市,有40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这一城市群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
五、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
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镇。该城市群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也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六、中国长三角洲城市群
包括沪、苏、浙一市两省,陆地面积2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5亿,2008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0.0%。1979~2006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的34%,2005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占48个,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及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间开放度加大,市场纽带作用加强,初步出现了区域一体化态势,城市群发展迅速,除了长三角城市群跻身世界六大城市群外,我国还撅起来一批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如以广州为中心、深圳和珠海为次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共有各类城市24个;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共有各类城市32个。据估计,到2020年,占我国国土面积3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产生全国2/3的GDP总量,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和国家财富积聚的战略载体。此外,中国还出现了一大批城市群雏形,如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成语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群、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哈尔滨城市群、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海峡西岸城市群等。中国城市化的实践已证明,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创造财富的主体区域,成为托起中国城市社会的主要力量,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空间依托。城市群的构建已成为各地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选择。
……